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多层次的人本教育,不可避免地触及个体生命的四种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这四重维度正是存在主义心理学最关注的议题。基于存在主义心理学的视阈观照生命教育,会发现对于死亡的思考,会使生命更为充实丰富;对自由的探索,召唤个体回归生命的独特性存在;对孤独的深思,会引向真实人生的绽露;对意义的拷问,会唤醒内在追求意义的意志。由此,使教育回归生命本身,启迪人认识生命、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年人生命态度及其与抑郁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修订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和个人资源量表2000对京津地区的516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探讨老年人生命态度的结构及特点,并选取几个因素探讨其对老年人生命态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生命态度的结构包含死亡恐惧、死亡逃避、自然接受、趋近接受和逃离接受五个维度。(2)在生命态度的五个维度中,自然接受和趋近接受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死亡恐惧、自然接受和逃离接受存在显著的教育程度差异;(3)抑郁与自然接受呈显著负相关,与生命态度其他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社会支持与死亡恐惧呈显著负相关,与自然接受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生命退化是指生命系统从有序到无序或从高有序度到低有序度的转化趋势和过程,主要表现为物种数量减少、种群寿命缩短和个体衰老死亡.关于生命退化的原因,自然科学认为是自然规律和天灾人祸使然,宗教神学认为是人的犯罪和神的惩罚所致,哲学认为是自然、社会和神是的交互影响.生命退化论对人类具有启示和警示的积极作用,可是人们对它一直存在着认识上的误解和价值取向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心肾相交论”是瑶医药理论的脏腑生命观,心主要的功能是主宰其他脏腑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进行调节;肾是气血化生之根源.如果心功能受损,那么其调节作用减弱,瑶医的整体观内涵得不到体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就不复存在,人体就会进入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肾,瑶医学认为人的出生、生长、发育和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是肾“气化”功能由盛到衰的自然过程.“心肾相交论”强调心肾功能的正常是人保存生命最基本的前提.通过探讨“心肾相交论”的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对瑶医药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心肾相交论”是瑶医药理论的脏腑生命观,心主要的功能是主宰其他脏腑的生理机能,对人的心理活动也进行调节;肾是气血化生之根源.如果心功能受损,那么其调节作用减弱,瑶医的整体观内涵得不到体现,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属性就不复存在,人体就会进入病理状态,甚至危及生命.对于肾,瑶医学认为人的出生、生长、发育和成熟直至衰老死亡的过程,是肾“气化”功能由盛到衰的自然过程.“心肾相交论”强调心肾功能的正常是人保存生命最基本的前提.通过探讨“心肾相交论”的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医疗实践,提高对瑶医药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论生死观演变的哲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生死观的演变反映了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历史进步 :(1)对人的生命本源认识的演变 ,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真谛 ;(2 )对死亡标准认识的演变 ,体现了对人的本质认识的飞跃 ;(3)对死亡态度的演变 ,标志着人类理性的觉醒。  相似文献   

7.
追求生命的不朽是人类摆脱死亡恐惧的主要途径.在祖先崇拜中,人们试图在自然生命和道德生命两方面都实现超越.子子孙孙无穷尽使祖先的自然生命在现世社会中实现永生;德行和功绩存留后世,并被传播、效法和宣扬,这也使祖先的道德生命获得了不朽.  相似文献   

8.
从细胞凋亡看生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控制下生理性、主动性的死亡方式,对维持整个生命有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自主选择.这一认识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传统理解.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现象而是伴随着整个生命的始终.细胞凋亡的理论为某些疑难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9.
生命的目的     
《法音》1992,(8)
本分是本分之因,行善是行善之缘,而人生既是为本分,也是为行善。本分和行善并不能以理智来了解。善良的道理本身就很完美而不需要推导。让我们尊重本分,敬仰善良,让我们高歌菩提,认识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生活的目的,因为群而存,孤则亡。事实上,一个人只要同自然相协调,并能对自然的呼唤作出正确的反应,他就能生存。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具有生命,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存在着生命力,这就好象,如果空气中氧份太少,人们就会终止生命。饮用水和食物的缺乏也会产生同样的结果。没有一个人可以向生活要求什么,因为,从广义上说,人离开了自然和环境就不能生存。所谓  相似文献   

10.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生死观主要包含了"生死有命"、"死非其命"、"未知生,焉知死"以及"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四个维度。死亡之"有命",是指死亡乃每个人所无法回避的自然终结。但是孔子强调的是,即使是死亡,也应为"得命"之死而避免"非命"之亡。生死之命虽然具有必然性,但是惟有"死得其命",才能实现生命的本然意义。孔子探求的是必死之生命应当如何走向死亡的这个过程。通过规定生命的本然内涵和使命意义,"闻道"之生命最终实现了对必然性死亡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谜,对于它,人类永远无法形成积极的、确定的认识,而只能想象,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不同想象,却会造就他们各自不同的精神状态和生存方式。托尔斯泰大半生为死亡问题所困,从最初的虚无死亡观到后来的灵魂不灭论,经历了生命的震撼、断裂和重建,留下了关于生命与死亡问题的大量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本文重新考察托尔斯泰的生死观,进而构勒出其生死观、宗教思想和社会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展现出托尔斯泰宗教哲学思想的有机整体性和高度统一性的同时,也呈现出托尔斯泰有神论宗教观的无神本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金符 《管子学刊》2005,(3):85-88,119
中国古代养生体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关于生命的认识基础上.传统文化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高度观照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化的产物,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运化具有相同的节律,与此相应,传统养生观要求顺应自然大化,遵循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运化节律调养身心;传统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是一个形体与精神相结合的整体,因此,在养生观上主张养神与养形相结合,提出了静以养神,动以养形的养生法则.  相似文献   

14.
荀子的生命观汲取道家及孔孟等先秦哲学家的思想,尊重生命的自然欲望、自然冲动;在价值层面更追求道义上的责任、精神上的超脱;否定了鬼神的存在而实现对死亡的超越.天、性、心的自然性决定了人之生命的本真;义、辨、群的本质决定了人之生命的向善;鬼、怪、神之消失奠定了生命的美感.荀子的生命观是先秦儒道生死观的批判性总结.  相似文献   

15.
美丽的心灵     
朱恩慧 《天风》2006,(6):28-29
作为一个基督的门徒,不但是外表对信仰的告白,乃更是生命与基督的联合,有了这种关系才能拥有非凡的气质,丰盛的生命,并懂得怎样在神爱中自处与他处,自然会除去肤浅庸俗自私的认识与做事原则,而取而代之的是如父一样的品质和那种以基督为中心的美的心灵。因为当你的内心有平安喜乐、纯洁善良……用爱相调节时,心灵的美便会流露出来,给自己、别人、教会、家庭、社会带来祝福。  相似文献   

16.
非常喜欢一句歌词: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这句话平实、美丽而深刻!清清楚楚地说明了人与人之间最显而易见的关系和人生在世最自然最根本的需要。生活在生命与生命相互维系的氛围里,别人需要我们或我们需要别人,就象维持生命的水对整个人类是必不可少的一样至关重要。如果身边的人都弃我们而去,我们的生命将何以为继?有些人在生活不如意时,会轻率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自以为他对自己的生命掌握着生杀大权,其实这是极端自私和残忍的表现。天主用爱救赎了人类,为了我们的重生,他把自己的独生子打发到世界上来,使我们藉着他的痛苦和死亡得到生命…  相似文献   

17.
人体生命活动规律中的稳态充分体现了"度"的理念。某些过度医疗现象,背离了生命活动规律,对患者造成身心伤害,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医疗干预是生命健康保障的重要手段,但我们应该敬畏自然,尊重生命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支持人体的自然力,避免不必要的医疗干预。  相似文献   

18.
死亡:宗教的诞生地章牧只要世界上有生命存在,就会有死亡。只要人们对自己或者至爱亲朋的死亡还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就会希冀摆脱死亡的困扰。从人类出现起,死亡作为最残酷、最无法抗拒的现实一直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至今,它仍然是一个古老的而又神圣的话题。正是人...  相似文献   

19.
春风 《天风》2011,(2):44-44
尽管自杀的原因各不相同,自杀的方式也是千差万别,然则其本质乃是一样的:在自然死亡之期限尚未来到之先,提前自行结束自己在人世间的旅程。一、自杀行为不符合圣经教训和神的旨意人的身体和灵魂皆是上帝创造的,人的生命也是上帝赋予的,故上帝是生命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20.
死亡的判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死亡判定的标准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1959年2位法国医学家首先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但是什么是脑死亡,以及如何判定脑死亡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1981年美国总统委员会提出了一个脑死亡的判定指标体系,并被一些国家立法接受.回顾了对死亡判定认识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