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邶风·燕燕》的错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诗经》中的一些诗存在着简次错乱的问题:或一首诗章次错乱,或一章诗句次错乱,甚或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统谓之“错简”。其中尤以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错简,对正确理解诗意影响极大,因而向为学界所重视。孙作云先生《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诗经的错简》一文(中华书局1966年4月版)即对此有专门论述。文中,孙先生分析两首诗误合为一首诗的原因说:“大概因为:这两首诗在内容上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篇次的顺序上,前后相承,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把前一首诗的后几章丢掉了,遂误合为一首诗;也有因为两首诗的起句相同,内容上又有点…  相似文献   

2.
诗趣拾遗     
古人常说“诗言志”。其实,诗还有一个功能,那便是“诗言趣”。诗中的幽默、风趣,并不亚于笑话、小品。繁忙之余,赏几首趣诗,等于到驿站轻松一坐,喝一口清茶,减了几分压力,消了些疲劳,品了几缕清香。  相似文献   

3.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和文学家。他的经济改革思想至今还有借鉴作用。他的诗文也写得很好,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有一次他登飞来峰,上到了位于峰巅的千寻塔,极目四望,意气风发地写下了一首诗:“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我国著名的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在诗词方面亦有很深的造诣。生前曾对王安石的这首诗有过评论,他说“我常坐飞机,向窗外望去,上面晴空蔚蓝,脚下云海茫茫,哪里看得清下面呢 !”因此他作一诗道“快然自足飞机上,珠穆昆仑脚下行。…  相似文献   

4.
一个同学曾告诉我一首名叫《生活》的诗,她说这首诗只有一个字,叫我猜是什么字。我说是“爱”。她则微笑着说是“网”。生活是一张网,而生命则是网中之鱼。感觉上很无奈,但确实很精辟地道出了些许生活的真相。  相似文献   

5.
董桥偶于市上得到一枚闲章,材质也许不敢恭维,印文却是绝妙好词:“我是个村郎,只合蓬窗茅屋梅花帐。”这十四个字,印在纸上,无论怎么读,感觉就是一首诗,而诗眼就在“只合”二字上。这个村郎,肚子里肯定贮了些墨水,却不存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你若以为他是个胸无大志不求长进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点也不是,蓬窗茅屋梅花帐,是池的选择。  相似文献   

6.
君子竹     
曾读过一首宋金时期的《咏竹诗》:“生死挺然终抱节,荣枯偶尔本无心。比肩耻于蒿莱伍,强项不容冰雪侵。”心中甚是喜爱,便把它写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闲来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7.
“潜台词”又称“诗外音”、“弦外之音”。它是指说话人所说出的话中虽已包含但又未明确说出,需听者自己用心去揣摩、体会的内容。因此,要破译别人话中的“潜台词”是有一点难度的。但如果我们善于运用逻辑推理,就比较容易破译“港台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用下列推理来破译“港台词”。(一)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推理。在这种推理中,否定后件则能否定前件。例:编辑:这首诗是你自己写的吗?青年:是的,每句都是。编辑:那我很高兴见到你,拜伦先生。我以为你死了很久呢。我们一听便知道编辑的“潜台词”是:这首诗不是你…  相似文献   

8.
“月儿明/月儿亮/月儿照在酒瓶上……”这是某家电视荧屏上吟诵的一首“诗”。我在“欣赏”了荧屏上的这则“酒广告”之后,始而觉得滑稽,颇有啼笑皆非之感,继而则又心头袭来一阵阵的悲  相似文献   

9.
偶然地,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计算生命》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两首诗。一首是苏轼的:“无事此静坐,一日是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文章作者解释说:“宋代文学家苏轼,平时喜欢静坐看书,而且,一坐就是半天。”这显然是对苏诗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并不拘于平仄韵律的诗称之为“打油诗”。它简洁明快,风趣幽默。清代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有一次人京游览卧佛寺,写下一首《咏卧佛》的打油诗:  相似文献   

11.
智灯千万亿     
一九九三年《佛教文化》第四期上,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赵朴老的一首诗。其中有“尚有平生志,还思老级图。智灯千万亿,一一耀明珠。”之句。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弘扬佛教文化的期望。这种期望绝不仅只停留在愿望中,他一直是付诸实施,尽力而为的!这一点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佛教文化》的同道都深有体会。他是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及《佛教文化})杂志社的创办人,名誉所长、名誉社长。对于研究所,杂志社的一切他都十分关注。《佛教文化)}创刊以来,常收到读者来信,提出有关“什么是佛教文化?”的探讨。关于这一概念,我无意在此多说…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曾作《闺怨》一诗: 闺中少妇不曾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题目是“闺怨”,讲的应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而诗的第一句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这不是违反了不矛盾律,出现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了吗?其实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3.
《短诗精读》一书,要选用我原发于《福建文学》的一首禅诗《对面一墙迎春花》,并要我“随便说说创作的背景和思路”。我想了很久,才记起来这首诗是书赠一位青年诗人的。  相似文献   

14.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提起这首诗,大家一定会想起著名的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也一定会佩服他出众的诗才,但却不一定知道他的辩才。  相似文献   

15.
工夫在诗外     
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逝世的前一年写下了一首诗,向他心爱的小儿子传授他的写作“秘诀”,其中的两句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总结了他一生写作的经验教训,得出了决定诗歌创作成败的是“诗外工夫”的结论。因此,他要求儿子不要一味追求词藻的华富和技巧的奇绝,而要重视“诗外工夫”,着力从生活中觅求诗的真情、真境、真意。“工夫在诗外”,是陆游对自己创作经验最切要、最深刻的概括和总结。诗人一  相似文献   

16.
读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信手翻出一首尼诗,吟咏之余,沉得有些禅趣,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说:“奇文兴颀赏,疑义相与析”。现就事采,与大家共同颀赏,或许会有更多的收获。诗曰:“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本诗的作者是位尼姑,可惜没有留下法名。为了叙述方便,姑且叫她梅尼,因为这是一首借梅悟道的禅诗。关于梅尼生活的年代,有人说是唐代。有人说宋代,我估计是在唐宋之际。唐末宋初,群雄俱起,天下大乱。朝李暮梁,人民生活极不安宁。人们纷纷出家,遁入空门,…  相似文献   

17.
一位老前辈,在阔别几十年之后重返祖国内地,无限慨叹之余,曾赋诗一首:去国离乡还四十年,龙争虎斗避尘缘。江山无恙人依旧,独醒人推醉梦船。诗经我之手在《佛教文化》杂志编发,先睹之下,我不禁重重喝彩一声:好!好一个“江山无恙”!这诗的背景并不是年轻如我者所完全读透,比如“避尘缘”、“醉梦船”我可能就不知其详,但是,那一种“江山无恙’的壮怀,真使我心向往之!因为,这里自有一份天大的心量在。学佛之人,实在不能缺了这份大心量。不信?不信,远的不说了,近在眼前的,就请用心读读“九十述怀”的赵朴老,读读上引诗的…  相似文献   

18.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懂医道。他为县官治好了上吐下泻,县官很感激请人写了块“妙手时医”的匾送去,可那人把“时”字误写成了“诗”宇.扁一挂出,一个老秀才执意刁难简松旺,先是让他医杜牧名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冰.蒲松龄说,这首诗得吃补药,加字改为:“十年久旱逢甘南,千里他乡还故知,和尚洞房花烛夜,老曹金榜题名时”。老秀才无奈,又用《清明》刁难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蒲松位略加推田说道:“这诗得吃泻药,改为:清明雨纷纷,行人被…  相似文献   

19.
有一类诗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能够净化人们心灵的廉洁诗。明代曾任江苏巡抚的刘应麟,告老还乡之时,在府衙墙壁上留下了一首诗,以言心志。这首诗为:  相似文献   

20.
“曾向清凉梦破迥,七篇三聚一时开.欲令缁素衣惭愧,东国衣冠上国裁。”这是一首赞扬新罗高僧慈藏法师的诗.诗中清凉山,即名扬遐迩的中国佛教圣地五台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