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宗教是文化     
我看过曾是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你懂吗?”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已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影响,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胜地,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  相似文献   

2.
佛教研究室成立于1964年,是我所最早成立的分支学科之一。研究范围涵盖中国佛教历史、佛教思想、佛教文献,并兼及国外佛教以及与佛教有关的其他宗教。在46年的历史中,不少蜚声国内外的优秀学者曾在佛教研究室工作过,在中国佛教史、佛教  相似文献   

3.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4.
佛教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资源 ,它在漫长的文化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层”(福柯用语 ) ,这些“文化地层”触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不同层面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这些“文化地层”就构成了一个个专论性的研究领域 ,比如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逻辑学、佛教心理学等等。当今的佛学研究已越来越从通论性的教史、教理之研究进入到这种专论性的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月清博士的新著《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月版 )就是这种佛教专论性研究领域中的一朵新葩——佛教伦理学。《中国佛教伦理研究》以中国佛…  相似文献   

5.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按正史明确记载,至今已有整整二千年了。在漫长的岁月中,作为外来宗教,经受各种历史考验和打击的同时,随顺时节因缘,融会中国固有的儒、道思想和社会习俗,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这样说,佛教在中国走的是一条“中国化”和“化中国”的道路。这不仅因佛教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佛教教育,是对全人类至善圆满的人格教育。中国佛教的发展史,即是一部佛教教育史。“教育是立世之本”。换言…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我国佛教研究的深入,汉传佛教“社会生活史”问题亦成为学者们关心的重点领域之一。但现有的佛教社会史研究仍然面临着方法论方面的不足,较少关注佛教自身在中国化过程中的主体意识与“宗教践履”,缺乏对僧众及其相关“行动”的关切,缺乏对佛教“整体性”及其文明属性等特质的理解,因此在还原历史上佛教社会生活史的特殊情境时难免会陷入碎片化、静态化、抽象化的境地,无法鲜活、具体地呈现佛教信仰者的生活情境、生命体验与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7.
1962年,英国著名佛教团体“西方佛教教团之友”的主持人史他昆拉法师到印度参观访问时,遇到了一位精通显。密、禅、净诸宗,特别是精通密宗的华人教徒陈健民先生。倾谈之后,史他昆拉法师对陈健民先生在佛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修行的毅力非常钦佩,决定把陈先生的修行经验...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佛教学术研究在佛教界和学术界通常被称为“佛学研究”。此“佛学”,意谓佛教尤其其思想学说乃一家之学或一种专门的学问,对这种学问进行研究,称为“佛学研究”。若从当今学界佛教学术研究所包括的翻译、注释、典籍整理、目录、教史撰写、辞书编纂、教义研...  相似文献   

9.
上座部佛教的传人在我幼年时代,一位在家佛教老师对我说:“只是在壁画上还有佛教僧人,在地球上没有活着的僧人了。”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佛教僧侣,是在1935年。那是在印度的拘尸那,该地是佛陀涅槃处。第二年我十八岁,就在那个圣地——拘尸那出家。我的师父是缅甸的旃陀罗摩尼大长老。我出家以后,旃陀罗摩尼把我送到摩诃普拉伽耶长老处。在尼泊尔的现代佛教史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佛教研究可谓“硕果累累”。估计全年的论文将达百篇以上。除《法音》、《禅》、《上海佛教》、《台州佛教》和《五台山研究》为佛教刊物外,许多报刊都开辟了佛教研究专栏,象《世界宗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等,都发表了不少有关佛教研究论文。在著作方面,出版、再版了《中国佛教源流略讲》、《儒道佛美学想思探索》、《藏传佛教源流及社会影响》、《三论玄义校释》、《华严经师子章校释》、《童蒙止观校释》、《中国的宗教精神》、《中国僧官制度史》等多部著作。尤为可喜的是,1990年7月在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了“首届五台山中日佛教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1.
一、序言──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众所周知,佛教传入中国已经2000年。 1998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刊行的《法音》刊载王志远的论文《中国佛教初传史辩述评──—纪念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论文就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史实进行评论,认为今年是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的值得纪念之年。 王志远(中国宗教学会秘书长)列举中日两国学者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论点,认为元寿元年传入说,即“伊存授经”之年是佛教最初传入中国之年。 印度佛教在13世纪灭亡,而佛教传入中国已度过2000年,札根开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方面,直到…  相似文献   

12.
印度佛教本体论简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度佛教自部派佛教以来,尤其是大乘佛教,重视对宇宙万物的终极本质、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众生的本原和成梯的根据等问题的探讨和阐发,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本体论学说。印度佛教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其本体哲学思想也随之不断发展,前后变化很大。本文拟就印度佛教的本体“实有”说、本体性空说和本体心识说三个主要的本体论学说类型的内涵与演变,作一简要的论述。一、本体“实有”说释迹牟尼创立佛教时,并不关心,也没有讨论作为实体的“我”是否存在的问题。他主张“无我”,要求“离我执”,是指不要执着“我”的观念,“我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谈起藏传佛教,居住在汉族地区的人们一般知之不多。1990年深秋,笔者开始听到有关“密宗”讲解。那时,虽然我已经研究佛学五六年了,却对“密宗”一无所知,总感到神秘兮兮的。讲解者是研究东密的,除了讲密教史,还讲了东密的理论,但与藏密仍有差别。要了解某种宗教就必须接触这种宗教。1991年春节,碰巧青海省塔尔寺的“艺术三绝”——酥油花、堆绣、壁画在北京展出,笔者便借此机会,在展览会上整整盘桓了半个月。这个展览震撼了我,展览以具体的形象、明快的色彩和广博的胸怀向我敞开了另一个领域的大门。当时我已开始研究佛教造像,为了对藏传佛…  相似文献   

14.
为确保人权和解决环境问题韩国佛教宗团协议会副会长真觉宗统理院长金省超今天,在巩固韩中日三国佛教友好的“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京都大会”上,我代表韩国佛教代表团发言,感到无上的荣幸。我非常高兴三国佛教代表相聚一堂,共同讨论“人权与环境”这个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音》2002,(10):29-29
法轮功邪教盗我佛教“法轮”以为其名号,窃我佛祖诞辰以作李洪志“生日”,篡我佛教术语名相以充其邪说,诬我佛教而自称“最高佛法”,恶紫夺朱,欺骗、蒙蔽了无数的海内外民众,祸国、祸教、祸民,其罪业、其危害罄竹难书,一时世人因谈“法轮”而色变,佛子因言“佛法”而蒙羞。这真是佛教亘古未有的大耻辱,天地不容之大邪恶。  相似文献   

16.
贵刊1995年第5期刊载的七人谈《佛教图书评论》和刘先和先生撰的《弘法要当机》两篇文章很好,真正谈到了当今佛教的根本问题。吕建福先生讲的:今天的佛教与上个世纪的佛教相比,可以说还没有根本的转变,基本上还是传统佛教的形态,有许多方面是与现代脱节的,是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突出的现象就是民间佛教非常兴盛,而正信的佛教相当衰微。在大多数人,C目中,佛教的形象仍』然是传统的宗教,是迷信,至多也只是“劝人向善”、“安慰亡灵”而已,与时代文化的主流——“科学”是相去甚远的。我认为这种对佛教现实的看法是正确的。我…  相似文献   

17.
早期印度佛教中的蕴与我魏洪峰本文详细地回顾了早期印度佛教中“蕴”与“我”概念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并对它们在不同阶段、在各部派佛教中的哲学意涵做了诠释和区别。作者通过对佛教基本概念的起源、演化过程及原因的探讨,以及与中国化佛教各派别中相应概念的比较和区...  相似文献   

18.
《法音》1990,(10)
本刊讯云南省佛教协会第二期汉语系佛教僧伽培训班于7月2日在昆明圆通寺正式开学.这期培训班是在总结了上期教学经验,并组织教师做好各科教材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期培训班学制为一年,学习内容有中国佛教史、印度佛教史、佛教  相似文献   

19.
姚治华《补特伽罗与阿特曼的译名问题》一文,认为“我”是在不同层次上被使用的:在轮回层次上,指执着的“人我”;在解脱的层次上,指主宰的、自在的“本我”。“无我说”是为破除外道的“我者”而立;“常乐我净”之“我”或“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之“我”,则是“无化”、“非化”的“本我”、“妙我”。文章以小见大,言之有物,持之有据,不仅对探讨佛教“无我说”,而且对理解整个佛教思想体系的意蕴也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20.
王雷泉 《法音》2009,(12):8-13
今年3月扬州的“人间佛教的当今态势与未来走向——海峡两岸学术研讨会”.我提交《人间佛教的社会化和社团组织》.即以复旦禅学会的理念和实践作为论述对象。在今年5月台湾“人间佛教与专业伦理学术会议”上,我所发表的主题演讲《海峡两岸“人间佛教”之现况、前景与瓶颈舻,根据二年前《禅学会发起倡议书》的基本精神,明确提出禅学会的立会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