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以中国延边某朝鲜族基督教教会厨房为例,关注女性信仰实践在教会厨房中的彰显以及女性信仰空间的建构。通过微观研究,发现食物是教会厨房空间内所有行动的联结;女性在厨房的行动实则是女性信仰的表达;女性信仰空间的建构来源于她们的厨房行动实践及厨房惯习的生成;教会女性在厨房内的行动实践显现出教会厨房内的性别逻辑以及空间的结构性生成。最后本文旨在从女性宗教实践出发,通过空间分析的角度重新认识女性与宗教间复杂交织的建构关系,同时也尝试为女性与宗教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个有益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东正教作为基督教的三大教会之一,在东欧等国家地区占有非常重要的宗教地位。在俄罗斯,几乎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是虔诚的东正教信徒,东正教在俄罗斯的社会文化发展中起到了直接的影响作用。而教堂作为宗教的活动中心,是聚集教会发展和社会历史的关键性事物。本文主要针对俄罗斯东正教的教堂进行研究,探析其所隐藏的文化意义,解析东正教教堂在俄罗斯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宗教与妇女的悖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宗教与妇女的历史,我们将会发现一系列令人感兴趣的矛盾现象:世界各民族的童年往往都有一个女神时代,而世界各大成熟宗教却又不谋而合地把妇女列为二等教民(只有少数民间宗教和东方教派例外)。在宗教神学,尤其是中世纪神学中,女性一方面被奉为圣洁的女神,另一方面又被贬为邪恶的女巫。在人格独立、社会地位、道德评判及宗教权利等各个方面,妇女长期处于被剥夺和歧视的地位,但她们中的绝大多数却都虔诚地信奉着那些剥夺她们正当权利的宗教。虔诚信徒中妇女居多,而她们中的大师和宗教思想家却寥若晨星。妇女长期处于宗教权力机构系统之外,而各教的创立及传播却又离不开妇女的功绩。正如法国学者西蒙·波娃所言,直到今天,妇女仍是教会手  相似文献   

4.
正当我们谈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时,"基督教"是一个首先需要加以界定的概念。当人们提到基督教这个概念时,或者是指基督教信仰,或者是指基督教会,或者是指基督教传统。作为启示的宗教,基督教的启示特征不可否认。但基督教作为一个信仰和文化体系诞生于亚洲,有其东方文化渊源,又是希伯来文明与希腊罗马文明的结晶,并影响着整个的西方文明,也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基督教作为一个教会组织体系,是在两希文明及以后其他文明的相遇、碰撞下逐渐形成和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当基督教向欧洲传播的时  相似文献   

5.
明清之际来华耶稣会士先后对中国的释、儒、道三教进行过研究,但其研究中国宗教的目的和过程有必要深入分析。本文认为耶稣会士研究中国宗教是为了在其中寻找"上帝的启示",以此证明在中国人的传统信仰中有虔诚的上帝信仰,以消除中国人对基督教的戒心和敌意。在西方社会塑造一个有着虔诚上帝信仰的中国形象,有利于争取西方社会对传教事业的支持,从而推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宗教热”现象在大学校园中悄然兴起。本文采用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的方法,从个体层面对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展开了研究。研究表明,大学生基督徒的信仰历程分为接触基督教、皈信基督教和信仰的稳定三个阶段。社会网络是大学生接触基督教的主要途径,大学生成长中的危机、个体需求在教会中得到的满足是推动大学生皈信基督教的重要力量,而认知上对基督教教义的反复论证与探索会暂时性地阻碍大学生皈信基督教,基督教教义和礼仪对于信徒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他们进入到信仰的稳定阶段。  相似文献   

7.
以勒 《天风》2007,(2):38-39
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教派统称为“基督教”。其中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较小教派。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按其信仰人数和地域分布情况为世界上最大的宗教。在我国通常所说的基督教是指基督教新教。古人有一句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见,历史的作用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的。作为一名基督徒,从外在的角度,我们有责任了解教会的历史,了解我们所信仰的宗教从古至今是如何兴起和发展过来的,从而抵抗偶像膜拜的诱惑;从内在的角度,我们也有责任了解教会的历史,了解我们信仰的本质,从而避免信仰上的误区,并且从内心之中进一步坚固我们的信仰。基督教有着漫长和不寻常的历史,《天风》将为弟兄姊妹分享其中主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愿我们主内的同工、同道们能够通过对基督教会历史的了解,更好地体会我们的信仰。更好地信靠我们的上帝。因为,他的的确确是昔在、今在、以后永在,并且永远与我们同在的耶和华神。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Rodney Stark和Roger Finke的理性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为视角,以山东省泰安市的城区教会为个案,来分析中国城乡教会的差异问题,例如乡村教会的实用主义、灵恩倾向、容易接受神灵,以及保留先前信仰的某些方式等。认为他们的宗教文化资本概念与36和37命题在理解城乡教会方面颇具启发意义,可以把中国人在皈依基督教过程中在信仰上的某些持续性,即信仰的功利性以及重视神迹奇事的灵恩倾向等,视为宗教文化资本的保留和转化。  相似文献   

9.
<正>基督教是爱的宗教,教会和信徒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是对教会和信徒的信仰要求。公益慈善事业是奉献爱心、彰显美德、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崇高事业,是国家和社会的正能量。基督教是生命的宗教,也是爱的宗教,决定了教会和信徒必须是爱的使者,奉献和传播爱,让慈善走动起来。福建省基督教"两会"以"爱国爱教、荣神益人"为宗旨,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和公  相似文献   

10.
教会再合一运动是现代基督教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基督教对西方社会现代性变革的回应。从排斥非基督宗教到与各种社会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对话,基督教通过教会再合一运动完成了以人性和理性为核心的神学思想重构,实现了基督教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2001年10月 1日至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与德国米索尔友爱团结基金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基督教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共有来自十余个国家的教务人员和宗教研究人员约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在3个主题下围绕10个分题展开讨论:一、当代社会转型与基督宗教:1、当今世纪之交的基督宗教思想;2、基督教会在21世纪的社会定位;3、“全球化”对基督教信仰的影响;二、当代社会中的基督宗教;4、作为公民杜会团体的教会;5、当代社会中基督徒个人的存在处境;6、当代政教关系;7、基督宗教与其它宗…  相似文献   

12.
<正>基督宗教源于东方,在希腊、罗马的历史处境中发展成普世性的宗教。在四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遭遇"几多相遇、可曾相知"的尴尬后,基督宗教能否丰富中国的传统文化?能否与中国已有的儒、释、道一起,绽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依靠当今教会在基督教中国化方面的努力。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基督教神学的本色化与处境化,包括探索发展基督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3.
卢成仁 《世界宗教研究》2012,(1):133-142,194
在云南怒江峡谷中游地区基督教信仰的发展过程中,教会组织的建立和高效运作是其得以发展的基础.本文从傈僳人进行礼拜仪式时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的左右、前后不同的座位安排入手,对娃底傈僳族教会的组织原则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认为传统的性别等级和年龄序列制度是娃底教会的重要组织原则,同时这一组织原则又是与诸多社会行为相关联的.而传统社会制度的应用,与基督教信仰在这一地区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本刊编辑部 《天风》2011,(10):61-61
现状之简述: 在当今中国,宗教媒体不但是宗教传播媒介的重要载体,也是宗教理念和利益的重要表达渠道,承载着宗教传统和发展的历史使命,也肩负着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责任。而教会日益发展的时候,基督教传媒事工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不但教会自传有需要,社会也要通过宗教媒体更多了解基督教。  相似文献   

15.
高英 《天风》2010,(9):16-18
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下称“世基联”)自1948年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宣告成立以来,在推动基督教三大宗派(罗马公教会/“天主教”、东方正教会/“东正教”以及基督新教)的普世合一运动中,已走过“花甲”之年,结出了令人欣慰的合一硕果。“世基联”下属专委会之~“信仰与教制委员会”(下称“信教会”),是早在1927年在瑞士洛桑成立的跨宗/教派组织,注重从信仰传统和各宗/教派教会体制(教制)层面上,探讨和推动教会合一。  相似文献   

16.
吴耀宗先生当年之所以归向基督,首先是被基督福音的伦理内容所吸引。他认为基督教不仅是信的宗教,而且也是行的宗教,是伦理的宗教。做基督徒的要以行为来考验信仰、实践信仰和证明信仰,做信行相符、言行一致的基督徒,而不是耶稣所痛恨的能说不能行、信行不符的假冒为善之人。他强调基督徒要肯定教会以外的善行和善人,如同耶稣肯定那个好撒玛利亚人那样,因为一切的善都是从上帝而来。行善的人,不管他有没有基督教信仰,都是上帝所悦纳的。他认为爱是基督教的最高原则,但其具体实行要和处境相联系。他把基督教的爱上帝和爱人如己的最高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处境结合起来,为我国基督徒指明了爱国爱教的道路与方向,使中国基督教有了光明的发展前途。他的处境化的基督教伦理观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19.
郭硕知 《中国天主教》2009,(3):26-26,27
自唐代,中国就开始传人天主教体系之宗教。“‘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出土于明末陕西,是世界基督教史上的重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最早文字资料。”虽然景教在当时被公教会定为异端,却也可称天主教的一个变种,客观地传入了天主教的基督信仰。至元代又称“也里可温”。是时又有受尼格老四世差遣而来的若望,孟高维诺将正统天主教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信仰是以"神爱世人"的圣经教导,将"爱人如己"作为行事为人的准则,并将基督的爱作为价值取向,这与当今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在基督教界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发挥基督教界的积极作用,有利于促进基督教的健康发展,有利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繁荣中所呈现的正能量与时代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