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圣经》汉译本是贺清泰《古新圣经》,而且它也是最早的汉语官话《圣经》译本.这部几近完整的《圣经》对今天的《思高圣经》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笔者对该文本做一初步探究,从藏本以及文本内容方面入手,日后有待更深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2,(11):40-40
圣经中神的话语是用希伯来文、亚兰文和希腊文写成。为了让每个信徒都能够研读神的话语,译经事工就不可或缺。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改变、更新、发展,因此即便在同一语言中也会有不同的圣经版本出现,中文圣经也是如此。近年来中文圣经新译本的翻译事工取得了不少的成果,汉语圣经协会所主持翻译的新汉语译本就是其中之一。经协商,基督教全国两会将在近期出版和合本与新汉语译本的对照版,为众肢体灵修研经提供新的参考。在此,我们特刊出一篇根据此版本对照后而写的灵修短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1707年,巴黎外方传教会传教士白日昇和其中国助手徐若翰写作了汉语《圣经》(1),在《圣经》汉译史上,这是首次系统地将哲罗姆武加大本《圣经》(Biblia Vulgata)译成中文,译出了约80%的新约,是历史上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汉语《圣经》。而后世"二马"《圣经》很大程度参考了它,可见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神"作为对Deus的翻译,可以说是"白徐"的创举之一,二人在翻译时既回避了教廷所反对的"上帝""天"等译法,也没有使用罗明坚和利玛窦初倡且至今获准的"天主"之译,这种译法的直接影响是新教的"和合本圣经"至今还有以"神"为主名的版本,使"白徐"的译法在300年后广受认可并推广开来。本文通过对白日昇书信的整理以及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探讨,分析"白徐"Deus译名选择的内在因素,还原白日昇译经的背景及译名思考。  相似文献   

4.
周永健 《天风》2018,(11):32-33
明年是《圣经官话和合译本》(简称《和合本》)出版100周年。这部翻译之作历时28年。译文准确,发行后成为广受教会和信徒欢迎的中文译本,是中文语境下被最广泛使用的圣经译本,百年间销售量为中文各版本圣经之最。《和合本》对现代白话文、中国教会和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本期起。本刊特刊出一些牧者和基督徒讲述《和合本》圣经及其与本人之间的故事,与读者共同见证“和合百年”的时刻。  相似文献   

5.
《圣经》“南京官话译本”是中国近代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圣经官话译本,由麦都思主译,1856年首次刊印.译者一反新教传教士的文言译经传统,选择以南京官话译经,这充分体现了译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这种官话文体的选择是译者应当时复杂的历史文化语境并与之互动的结果.这种主体性不仅表现为文体的选择还表现在翻译的模式上,此译本并非延续西译中述,而是西人指导,中士转译,翻译过程兼及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这开辟了圣经汉译的新路径.同时,本文把此译本放到官话译本的谱系中,考证了此译本和《古新圣经》及“北京官话译本”、“官话和合译本”等译本的关系,指出此译本作为第一本官话译本不仅开启了其后官话译本的翻译历程,也为此后官话译本文学性文体的探索作出了铺垫,不仅昭示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到来,也给白话文运动的提倡者们建立新白话提供了颇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闽方言分布在福建、广东东部、海南东部南部和西南部、浙江东南部、台湾,这一带正是基督教在华传教活动的最早最广地区,方言种类是最多、最复杂的。其中福州、厦门、汕头、兴化、建阳、海南等地都有方言圣经译本。据笔者统计,闽方言有各类圣经译本160种;其中汉字58种;罗马字97种;国语注音字母5种;含3种《圣经全书》汉字本;2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旧约汉字0种;4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8种《新约全书》汉字本;20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相似文献   

7.
书评书介     
《天风》1995,(8):41-42
即将于今年第三季度出版的中英文对照新旧约圣经,是中国基督教协会取得联合圣经公会的版权许可后在国内出版发行的。这个版本的中文译本是采用《新标点和合本》,英文译本采用的是《新修订标准本》(New Revised Standard version,简称为NRSV)。在这里谨向读者简要地介绍一下这两种译本。  相似文献   

8.
中国方言差异之大,彼此不能互通,于是产生了圣经方言译本。汉语吴方言中的4个分支与圣经翻译有关,即太湖分支的上海方言、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杭州方言,台州分支的台州方言,瓯江分支的温州方言,婺州分支的金华方言。据笔者统计,吴方言圣经译本总计114种,其中汉字49种,罗马字65种,含2种《圣经全书》汉字本,1种《圣经全书》罗马字本,1种《旧约全书》汉字本,2种《旧约全书》罗马字本,9种《新约全书》汉字本,8种《新约全书》罗马字本。  相似文献   

9.
《圣经》汉译版本之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大部分。“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原文为希伯莱文,共有39卷。“新约”原为希腊文,包括《福音书》、《使徒行传》、《使徒书信》和《启示录》4个部分,共有27卷,是耶稣的门徒等著述的汇编。在19世纪以前,《圣经》只有个别天主教传教士翻译了部分内容。19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他们从一开始,就非常热心于《圣经》的汉译工作,翻译了许多种版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深文理译本(High Wen Li Version),即文言译本;浅文理译本(Easy Wen Li Version,Sample WenliVersion),即…  相似文献   

10.
包智敏 《天风》2009,(5):26-28
今天我们手中的圣经是1919年出版的,称为"和合本"(UNION VERSION).和合本圣经的翻译综合和吸收了当时已经翻译的各种中文圣经版本(多为文言文和地方方言译本).基本上按照1885年出版的圣经英文修订版(RV)为蓝本翻译的,而圣经英文修订版又是在圣经英语钦定本(又称雅各王版KJV)基础上修订的,同时,和合本圣经还是许多不同宗派背景的基督徒专家联合参与的一项工程,故称为"和合",即"联合"之意.这项翻译工程浩大,从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传教士大会决定共同翻译联合圣经译本,到1906年完成新约部分,至全部完成定稿,并于1919年全书出版,历时达29年之久.和合本圣经的出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教会而言,而且对当时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正在推广的白话文而言,也是一件大事,曾获得"白话文先驱"的美誉.译经委员会把"信、达、雅"作为经文的翻译原则贯彻始终,使和合本圣经既通俗流畅,又有庄重的语感之美,成为今天全球华人基督教广泛使用的译本.目前虽有多个中文圣经译本问世,但和合本圣经的地位无法代替.我们为之感谢神,这一切都是在圣灵的引导带领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赵晓阳 《天风》2010,(3):55-55
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在中国的翻译最早可推至唐朝。圣经在中国的翻译,从语言角度可分为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两大类。汉语译本从语体角度可以分为三类:一、文言译本,即深文理译本;二、半文半白译本,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7,(3):66-66
<正>新汉语译本由汉语圣经协会历时16年翻译制作。该译本忠于原文又贴近生活,结合了近代圣经研究的成果,文字直接流畅,传译原文的信息内容准确,符合原文的思想、感情色彩和语言风格。新汉语译本特点:一、译文和译注两者兼备,方便读者在读圣经的同时自行查考、研读经文。二、每卷书前做简介,涵盖历史背景、神学主题、文学特色和相关生命信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圣经文本思考。《新汉语译本/和合本(对照版)》(新约全书)以并排方式为  相似文献   

13.
新书推荐     
《天风》2016,(3)
正《当代译本圣经》《当代译本圣经》由国际圣经协会提供版权,旨在用准确、自然、流畅的中文表达圣经精义,同时该版本尽量保持了圣经原文的风格和特色。本译本的特点:表达方式和用词尽量符合现代中文习惯用法;按现代翻译原则和惯例翻译圣经中的人名、地名;标点符号以现代汉语标准执行;经文翻译中使用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的俗语;参照原文,对一些不按时间和发展顺序记录的事件,本译本适当做出调整,使内容更通顺清楚。《当代译本圣经》经版权方多次修订,最新版目  相似文献   

14.
<正>在晚清国势风雨飘摇之际,多位来华传教士及华人同工们,都曾以圣经翻译成中文为上天所托付之使命和首要任务。因此,自马礼逊来华后的一个世纪,新教传教士在中文译经上都曾作了众多尝试,包括把圣经翻译成文言、浅文言和官话,以及在中国东南地区通行的方言译本。不过,正由于在译经上百花齐放,反而有碍不同地区的华人教会合一,并有碍福音  相似文献   

15.
倪光道 《天风》2012,(6):12-14
经文:《使徒行传》4章38节,11章24节圣经对巴拿巴的评价很高:"这巴拿巴原是个好人(其他各种译本都没有"原"字),被圣灵充满,大有信心,于是,有许多人归服了主。"(徒11:24)巴拿巴叫什么名字?"名叫约瑟"(参徒4:36)。巴拿巴是什么意思?和合本为"劝慰子"(参徒4:36);思高译本为"安慰之子":现代译本为"鼓励者";吕振中译本为"鼓励人的人"。圣经只一次提到约瑟的名,其他26次都称他为巴拿巴;大概正是这个缘故,被称为  相似文献   

16.
《威克里夫圣经》是第一部英文圣经全译本,它在英国的宗教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享有很高的地位。关于它的译者历来有三种意见:威克里夫独自翻译了圣经;他与其追随者合译完成;以及威克里夫未曾参与实际的翻译工作。虽然尚无法知道确切的翻译者,但威克里夫对于该译本的诞生确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他的宗教改革思想激发了圣经的英译;他本人积极倡导了圣经的翻译;并且威克里夫与可能的译者之间关系密切。《威克里夫圣经》重大的文学史意义首先体现在它推动了英语语言的发展进步,同时它质朴典雅的翻译风格为确立英国本土散文传统的主导地位树立了典范。《威克里夫圣经》的传播还大大丰富了英国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7.
陈伟 《天风》2012,(5):37-37
当今全世界华人教会普遍用的圣经版本就是《和合本》圣经。这本圣经从1890年起步到1919年出版,前后共历经29年,在最初选出的5位《国语和合译本》委员会中,只有富善一个人始终参与其事,并亲眼看见这个版本的出版。富善(Chauncey Goodrich,1836—1925)出生于美国马塞诸塞州一个单纯、敬虔的基督化家庭中。1857年,在担任了四年小学教师以后,富善进入马州的威廉斯学院(Williams College)就读。这所学院是美国海外宣教运动的发源地。  相似文献   

18.
《圣经》汉译是继佛经中译之后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又一件大事。对这一事业,近代基督新教来华传教士贡献较为突出,推出了种类繁多的各式《圣经》汉译本。1838年出版的四人小组译本在翻译原则和翻译模式上对《圣经》汉译事业均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深刻影响了后来著名的委办本和和合本。但因各种历史因素,宗教界和学术界对此译本多语焉不详,本文试图通过对该译本多方面的探讨还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天风》1996,(12):14-15
主要中文圣经译本 《和合本圣经》 1919年的官话和合译本是中国教会使用最为普遍的译本,包括直排繁体字(神版与上帝版)、直排串珠圣经、横排简体字、新标点和合本(1989年)等新版圣经。 该译本是由美国长老会,美国公理会、内地会、英国伦敦会的五位传教士历经29年(约1890—1919)的艰辛翻译而成。  相似文献   

20.
中文圣经翻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以西人传教士作为中文圣经不同版本的译者,但实际上每一个译本的后面都有中国士人的参与。近代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思想家王韬就是一个"被遗忘的圣经译者"。本文依据第一手史料,求证王韬作为圣经主要译者之一的身份。在与麦都思一起翻译"圣经委办译本"(Delegates' Version)时,王韬的目标是要将《圣经》翻译成一部"杰出的中国文学作品"。以达、雅作为翻译的基本原则,以中国士人作为读者对象,委办译本在流畅、优美、可读性方面都十分突出。本文还具体将委办译文与圣经原文进行比较,进而分析体现在圣经翻译后面的解释学原则。王韬的译文风格,取决于他们将基督教处境化、从文化理解福音的解释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