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探讨了希腊晚期诺斯替宗教修行的理论、基本原则和实践,认为其理论基础是人的灵-魂-体三分法,其原则是克己主义,其实践是禁欲主义与纵欲主义.由于诺斯替宗教是希腊化晚期大规模宗教混合主义的产物,因此对于诺斯替宗教修行的研究是比较宗教学的一个重要案例.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民间东正教的人类学中,能够发现一条具有诺斯替主义特征的思想线索。诺斯替主义人类学具有建立在灵肉二元论基础上的人神关系、以"同神"为目标的人的终极使命这两大特征。在作为俄罗斯民间东正教思想背景的官方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是一种内在关系,人具有恢复"似神性"、成为"受造的神"的使命;而在民间东正教中,人与神的关系建立在灵肉二元论的基础上,人的心智拥有"非受造"的上帝形象,人的使命是恢复"同神性"、成为"非受造的神"。这种愈发鲜明的诺斯替主义特征反映出俄罗斯民间思想对于人的神性本质及其自我拯救能力的不断强调与强化。  相似文献   

3.
《天风》2020,(2)
正前几年,《古代诺斯替主义经典文集》一书引起了教内外不少人的关注,对诺斯替文献感兴趣的朋友纷纷购买阅读。然而,有些基督徒却为此感到纠结,他们一方面很想看看诺斯替主义的思想,但又担心被其"异端"思想影响,信心发生动摇。文字事工是教会所开展的重要事工之一,历代圣徒、作家通过如椽巨笔,将上主的真理、教会的见证记录下来,造就了无数基督徒的生命。文字的力量,同样被异端所重视,他们也在撰写、印制各类宣传材料,传播其歪理邪说,扰乱教会的发展,损害信徒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新柏拉图主义与诺斯替派之间的争论提出了恶与神意之调和以及理性与启示各自在宗教中的功能等永久性问题,给基督教哲学和神学,乃至整个西方思想留下深刻印记.本文通过解读普罗提诺的<驳诺斯替派>来清理两派之间的共同点与主要分歧,从而界定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立场.笔者认为,普罗提诺的哲学思想属于诺斯替主义的大范畴,在发展阶段上属于理性的神秘主义,在立场上介于泛神论与虚无主义之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诺斯替神话体系是体验的预期,而不是体验的投射,是使体验成为可能的必要条件,而不是体验的结果;诺斯替神话体系可以经过神秘仪式转化为心灵修炼的内在程序,而诺斯替神话体系本身则是来源于更基本的生存状态或诺斯替时代精神,是诺斯替时代精神的客观化。研究时代精神、神话与神秘主义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各种宗教修行体验之间的相互印证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生命伦理学兴起,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理论根源.其中,诺斯替主义对其形成与发展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探索路径的独特性;立足后现代道德多元化,反理性、挑战原则主义;承认道德异乡人,构建次级相对主义以及对人内在精神本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乌格是当代为数不多的、公开为知识论怀疑主义辩护的著名哲学家.乌格为怀疑主义辩护的理路是:以"水平的"和"弯曲的"为例,来说明绝对术语与相对术语的不同,并把"确定性"当作绝对术语,来证明怀疑主义的正确性.乌格借绝对不可错论来为怀疑主义论证的这种方式,是怀疑主义论证的一般模式.研究鸟格的怀疑主义论证,有助于我们正确揭示怀疑主义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民国初年,三元论这一古老的基督教人学理论才通过几位西方"属灵作家"的著作而引起少数华人神学家的重视,并成为他们在应对"非基督教运动"的挑战和在"基督教本色化运动"的背景中提出的"属灵神学"的核心内容。随着时代发展,三元论对华人教会的影响已不再限于少数神学家。尽管有人担心三元论可能在华人教会中导致某些负面的思想影响,如"诺斯替主义"、"反智主义"和"消极世界观"等,但该理论本身与这些负面影响并无必然逻辑联系。因此,没有理由把它看作一种必然导致对《圣经》的误读的"危险理论",而应结合当代华人教会的现实处境和历史传统,对其做出公允评价。  相似文献   

9.
赵林 《世界哲学》2016,(1):115-124
当基督教脱离犹太教母体、开始在希腊-拉丁世界中传播时,如何处理新兴的基督教信仰与具有深厚思想传统的希腊哲学之间的关系,这是摆在基督教护教士们面前的一个理论难题。在初期教会中,诺斯替主义表现出了一种"急性希腊化"的做法,即试图将基督教信仰改造成一种玄奥的二元论哲学。与这种异端做法不同,正统教会在对待上述关系时表现出了两种态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统摄希腊哲学,或者用基督教信仰来拒斥希腊哲学。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态度,都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希腊哲学、尤其是具有神秘色彩的柏拉图主义融入到基督教信仰中,从而形成了最初的神学理论。从这种意义上说,在希腊-拉丁世界的基督教化这个表象背后,隐蔽着一个更加深刻的思想转化过程,这就是基督教信仰(以及教会体制)的希腊化与拉丁化。  相似文献   

10.
舞动的精灵     
正"诺斯镇即将见不到太阳了!"八岁的瓦沙坐在中心湖旁边高高的雪地上,凝视着被夕阳映红的天空。用"眼镜"的话来说,诺斯镇,这个地处北极圈内的寒冷小镇,即将迎来它长达三个月的极夜。但瓦沙不这么认为,因为族长爷爷哈杜曾经对他说过,这三个月是万物休养生息的日子,是神灵俯瞰众生的日子,如果运气好的话,会在天空中看见精灵  相似文献   

11.
摩尼教的“光耀柱”和“卢舍那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通过对粟特文、回鹘文、汉文摩尼教忏悔文的比较,重点讨论了摩尼教里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名词的翻译问题,认为汉文摩尼教经典借用佛教的神名,主要是因为其“受难耶稣”这个理念出自诺斯替教,在东方颇难表达清楚。借用“佛种”、特别是借用光明遍照、无处不在的卢舍那佛的形象来表述,显然比较容易为当地信徒所理解。  相似文献   

12.
自从P.费耶阿本德和我率先在文献里借用了一个数学术语来描述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之后,20年已经过去了。这个术语就是“不可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我们两人都是由于在解释科学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被引向这个术语的。①我对这个术  相似文献   

13.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4.
目前国内学界通常将"Religious pluralism"一词译作"宗教多元论"或"宗教多元主义"。本文通过对其内涵的深入分析,揭示出该术语三重含义:"宗教多元性"、"宗教多元观"与"宗教多元论"。文章进一步提出判断某种理论是否属于宗教多元论的标准可概括为"以相对化为途径,祛除宗教自我中心主义,在新秩序内实现宗教平等"。由此揭示出当代宗教多元论的目标在于通过建构宗教共同体建立宗教平等的"新秩序"。  相似文献   

15.
"四分法"是伊斯兰教苏菲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该概念在一种古代波斯宗教哲学和新柏拉图主义思想相调和的背景下,结合认主学而形成了一种哲学,也可以叫宗教哲学。苏菲主义的"四分法"在伊斯兰教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笔者认为,中国学界尽管对苏菲主义有详尽的研究,但对苏菲主义的"四分法"介绍的并不多。  相似文献   

16.
<正>传播作为一个理论研究领域,数十年来一直以西欧与北美媒介语境为导向,西方传播理论也成为普世主义的一个强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然而,复杂多元的人类传播充满了差异,以"功能性理性、个人自由、物质进步和权力意识"为特征、实证主义为主流的西方传播理论缺乏对其他文化价值、信仰体系与传播模式的理解,"多数理论往往无法进入解释的深处,当把这些传播理论搬离西方的学术语境时,其术语、理论与  相似文献   

17.
可公度性、可比较性、可交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从P.费耶阿本德和我率先在文献里借用了一个数学术语来描述相继的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之后,20年已经过去了.这个术语就是"不可公度性(Incommensurability)";我们两人都是由于在解释科学理论中所遇到的问题而被引向这个术语的.  相似文献   

18.
正何为儒学之真精神?或曰何为孔子之真精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梁漱溟就提出了这一问题。他认为人们所批判的孔子只是"假孔子",而"真孔子"的面目已被历史所遮蔽。于是,他发誓要恢复孔子儒家的本来面目——"孔子之真非我出头倡导,可有哪个出头?"现在的情况当然已非昔比,"复新儒学"成为儒学研究的潮流。但对孔子、儒学的解读和观点却五花八门,其中又有所谓"汉学主义",用西学来解读中国传统儒学,弄得孔子和儒学面目全非,也出现了真孔子、假孔子还是洋孔子的现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提出了"儒学之真精神"的问题。这对于儒学研究和  相似文献   

19.
乾隆朝的四库馆臣对西学的立场,与西学东渐大背景下中国传统知识形态的变化具有重大关系。他们继承了康熙时期对西学的基本政策,其观念基础是顺治时期延续下来的"西学中源"观,乾嘉士人承袭并坚守这一观念,从而使其思想与社会基础愈加稳固。从四库馆臣的西学观及其思想来源等方面考察,可以揭示清中期的中西文化互动轨迹。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汉族宗教发生学研究:颛顼改革与汉族创世说空白的因果联系"的续篇,基于前篇研究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与汉族原始神话创世说空白的因果联系,继而研究这一因果联系对后世产生的一系列重大影响:颛顼的宗教改革不仅决定了最初汉族社会只许帝王祭天、臣民只能祭祖的现象,为汉族先民社会开辟了天道主义与王道主义传统;成为确定王道主义、王权主义、王法主义的根据;为后来外来佛教与本土道教留下了发展空间;为无神论提供了发展空间,甚至成为后来汉族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重要原因之一;使得汉族社会的政教关系不是从政教合一走向政教分离,而是从政教合一走向政主教从;造成了汉族宗教信仰宽容、多元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