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施道渊传略     
明未清初,苏州道教越来越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特别是道教斋醮科仪格式更具地方风韵,形成了独具体系的吴地风格,在苏州及其毗邻四周至今仍影响颇深,且范围极广。道教宫观的营建、道教神像的增塑、道教斋醮科仪的整理在这一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高道施道渊在苏州创立了穹窿山道派,并续添天师正一滴血派谱系后十字,使这两派成为清代苏州道教诸派之正宗,一直延续到近代嗣法者不绝,对苏州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施道渊生平行谊作一简单略述,以示他在苏州道教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施道渊(?——1678),字亮生(一作谅生)(见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自号铁竹道  相似文献   

2.
印度炼丹术的出现与道教炼丹术的传入有重要关系。第一,中印文献与传说资料表明,道教炼丹术通过药物交流、佛道传播等途径传入印度,佛道传播过程中,印度密教起到枢纽作用。第二,唐译印度密教典籍中保存的资料表明,印度早期炼丹术受到道教炼丹术的影响。第三,藏梵文献所见印度早期炼丹术的一些内容源于道教炼丹文献。  相似文献   

3.
正道教植根中华文化沃土,崇尚自然、尊重生命、倡导和谐,特别是尊道贵德、道法自然、返朴归真、崇俭抑奢、上善若水、正己化人等思想理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个人道德修养,都具有积极作用。近代以来,道教文化从亚洲走向欧洲、美洲,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为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本次论坛以"行道立德、济世利人"为主题,彰显了道教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品位,表达了道教的慈爱精神  相似文献   

4.
唐代是江苏道教发展的繁荣期,著名道士吴筠虽没有立足于茅山传道,不是上清宗师,但他在云游生涯中,积极传播上清经法,通过著述《神仙可学论》等弘扬上清派所宣扬的仙学思想,从一个侧面映证了唐代上清派茅山宗努力打破门户之见,兼收并蓄上清、正一等道派学说所具有的开放性。吴筠与茅山上清派关系的复杂关系展现出唐代上清派已越出江南道门,走向诗席文坛,进入长安宫廷,是道教中的上乘道派,其“泊然以微妙”的精神也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相似文献   

5.
岁月荏苒,转眼间伯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每想起往事或重读遗稿,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如在眼前,不由人要想到他潜心研究道教学说六十余年,对《道藏》内、外丹经及静功修持之道,有极高造诣,撰有不少著作和文稿,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他被誉为近代道教学者的原因。他对中医理论,也有研究,为中医界所称道。一九五七年中国道教协  相似文献   

6.
隋炀帝与道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隋炀帝对于道教多半是抱着功利主义目的。他关注道教,一是欲借助于道教为其政权效力,故想方设法拉拢延揽高道,给予其较高的政治地位,又调解缓和道佛关系,使道教不至于在政治上特别地感到压抑,然而他对道教的利用最终是失败的,道教中人积极参加了隋末改朝换代的政治活动,为其政权的崩溃作了大量的舆论宣传。二是大业中期,乃他崇重道术的高峰期,他借助于道教方术填补荒唐无耻的私生活,把道士作为宫廷的点缀品,任用道士作斋醮科仪为其祈福。但对于道教文化事业的建设特别是道经的搜集整理,他还是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教风建设一直是各个宗教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道教中称为道风建设,是中国道教协会常抓不懈的工作重点之一.道风建设是道教自身建设的根本,关乎道教的前途和命运,是道教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更是道教事业的命脉所在.没有良好的道风,道教将失去存在的根基,甚至有亡教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道教奉太上老君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最高信仰,以修道成仙为核心的我国传统宗教。一般理解,以修道成他为核心的道教与现实生活没有多大联系,但是纵观道救起源与道教发展衍变历史,中华道教文化传播与中华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精神紧密相关。大律师傅宗天方丈在时常说:“道教文化与中华民族远古时期文化同根同源,道家文化起源于‘无极太极’,道教起源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家文化与道教教理教义,都是从无和有总根源开始衍绎发展”,形成为我国独具的宗教思想,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9.
简寂先生即陆修静,道教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曾对江南天师道组织进行整顿和改造,他积极搜集整理道经,制订道教斋醮科仪,推动了南朝旧道教的改革和士族新道教的形成,与北魏寇谦之改革的“北天师道”一样,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特别是他在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年)至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七年间隐居庐山修炼,对庐山道教的发展和全国道教的影响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南朝道教的发展,为南天师道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简寂先生其人简寂先生(陆修静),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道士,字元德,谥简寂先生,宋徽宗时封丹元真人,出身江南著名…  相似文献   

10.
近代道书《清静经原旨》以"援儒释道"的方式注解道教经典《清静经》,通过援引经文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人道纲常及理学思想,将儒家修身学说与道教的性命炼养思想相比附,寻求二者理论逻辑的共同点,并强调求道不离日用伦常、存天理以澄心遣欲的思想主张。儒家学说尤其是宋明理学的援入,进一步丰富了道教性命炼养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1.
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道教是一个重要载体,应推动道教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道教是我国本土固有的传统宗教,历史源远流长,影响广泛深远。道教以《道德经》为立教之本,以道为最高信仰,主张尊道  相似文献   

12.
明代,在封建社会趋向衰落和道教式微的景况下,明皇室为借助道教为其政治服务,仍积极倡导和促使道教科仪的规范和道乐的实践活动.本文通过对明代神乐观与乐舞生特有音乐机制,以及<大明御制玄教乐章>的创制过程及御用功能的探讨,认为明代道教斋醮和道乐的活跃与繁荣,均系明皇室有意作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道经是道教弘道宣教的经书,是记录道教教义思想的文字经典。通过敦煌道经题记所见道教写经的详细考察,本研究认为唐代道教重视道经的书写与传播,从写经传统形成的侧面亦可见唐代道教的兴盛。中古史上书写道经已蔚然成风,社会上道经的传写、收藏和诵读,是体悟大道、弘扬大道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仙与道     
深入研究道教的内容,有仙与道两种概念。这两种概念,既有密切联系而可为一,亦有互不相关而具不同的实质。且道教的内容,因时间地域的不同而有变化,则仙与道所内含的形象,自然可一可二,可分可合而变化多端。陈撄宁(公元1880年—1969年)老先生为近代有名的道教学者,于五十余年前,曾创办“仙学院”,主编《仙道月报》,建国后出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等职,直至仙逝。一生研究道教之所得,即归诸仙与道两方面。要而言之,道本《老子》之言,得道成仙,斯为修道的成果,古有黄帝飞升成仙之事。合黄老之旨以究其理,此道教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陈撄宁先生以毕生精力研究仙道之学,融会贯通,创卓然一家“新仙学”,是近代著名道教学者。他致力于道教事业,培育道教人才,也是深得众望的宗教界爱国人士。关于道家、神仙家、道教以及其他宗派的理论和功法,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晚年,他潜心研究静功修持,归结为由后天神气合一,返还先天性命,再由先天之性命合一,归本于清静自然。他许多著作、注释和书信留下丰硕的研究成果,给道教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我同陈先生相处是在六十年代他主持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工作这一段时间,对他既严谨又创新的治学精神,十分钦佩,铭记心中。  相似文献   

16.
《中国道教》2000,(1):10-11
近年来,河南省商城县道教协会充分发挥爱国宗教团体作用,积极协助党和政府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努力引导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商城县道协成立于1998年元月,由于本县信仰道教历史悠久,信教群众分布全县20多个乡镇。通过调查统计:现有乾道11名,坤道8名,信教群众315人。有一定规模、有一定历史渊源的道观庙宇13处。面对本县道教管理工作的难度,道教协会领导成员深感任重而道远。二年来,道教协会工作紧扣党的宗教政策,紧紧围绕“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充实组织,…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道教传入朝鲜半岛之后,形成朝鲜道教的科仪、修炼、民间信仰三大流派,在朝鲜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入唐留学的新罗宾贡进士金可记、崔致远为中心,通过其修道事迹和涉道诗、科仪文书的分析,说明新罗赴唐求学者对道教的研习和兴趣,是道教在朝鲜半岛传播的途径之一.唐代曾一度形成高句丽国人争奉五斗米教的盛况,这是道教在朝鲜社会传播的结果.作者认为唐五代时期道教在朝鲜的影响,是东亚文化圈文化传播的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8.
宗善 《中国道教》2000,(1):19-21
古老文明的中华大地,是道教孕育生长的土壤,道教在这块宝地上历经了坎坷沉浮而又漫长的演化进程。道教精神思想曾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也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今道教所倡导“尊道贵德”思想,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时期,仍可为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崇信“黄老之道”,道家是道教前身,二者一脉相承。道教尊黄帝为仙宗,奉老子为教祖,“黄老道”是道教思想的理论基础,以“道”设教,遵循“道法自然”的基本规律,追求修炼得道成仙…  相似文献   

19.
吴迪 《中国宗教》2018,(11):76-77
金庸先生的作品包罗万象,雅俗共赏,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将儒释道思想与侠义精神相兼容,其作品所刻画的人物性格鲜明,意境深远。他以道家文化为基础,塑造了众多家喻户晓的道侠形象这些人物随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天入合一的精神境界,寄托了金庸先生对道化人格的追慕之情,也对道教文化的广泛传播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道官初探     
道官,是中国古代道教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广泛搜集正史及道教经典、金石中的有关史料的基础上,采用道教金石史料与正史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方法,对道官司职、道官在道教历史上的作用与贡献、道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等内容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