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时期是藏医学奠基并逐步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在此期间,吐蕃积极向周边文化发达地区学习知识与技术。通过翻译医籍、延聘医师等方式持续吸收汉地、印度、阿拉伯等地先进的医学成就,极大地促进了藏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在唐与吐蕃的文化交往中,汉地医学逐渐传播到吐蕃。特别是吐蕃与唐王朝的两次和亲,为吐蕃带来大量医籍和医师,推动了汉地医学在吐蕃的大规模传播,汉地医学逐渐成为藏医学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地医学成果向吐蕃传播的过程中,汉族佛教僧医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佛教徒心往神驰的圣地。藏传佛教与汉地佛教在此平分秋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佛教历史文化。这是我国汉藏民族文化交流的光辉结晶,在我国佛教史和民族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尹邦志 《现代哲学》2012,(4):118-124
萨迦班智达所谓的"汉传大圆满",包括了禅宗、噶举派、噶当派、断派、希解派、宁玛派等派在藏地传续的教法。他的批判,立足于经律论三藏和印度正统,目的是破斥种种不如法的乱象,导正藏传佛教的发展方向。因为具有权威性,它的历史影响非常深远,布顿、宗喀巴等历代大师都接踵发挥。历史地看,萨班的立场反映了印藏佛教传统中班智达(经院派)和瑜伽士(修传派)的矛盾,既合理合法,又不失偏颇。从汉藏佛教关系的角度来观察,萨班借重"吐蕃宗论"这个典故来描绘后弘期的情形,激活了这一历史话题,给藏传佛教新兴教派之间的关系打上了"中印之别"、"古今之别"和"显密之别"的烙印,将吐蕃宗论时期的宗教格局嵌入了后弘期,对藏传佛教的历史方向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4.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经诀的传授须举行相应的传授仪式,其中心环节就是“盟誓”,师徒间授受经诀必须经过盟誓才具有宗教意义上的合法性.《抱朴子内篇》中的盟誓主要是借鉴、吸收了中国先秦以来的传统盟誓,即“歃血为盟”等血盟.南北朝以后,上清派、灵宝派以及南天师道对传统的盟誓仪式进行了革新,制作出专门的盟誓仪式,称为“登坛告盟仪”,并融合世俗学礼制度,以“法信”的形式作为师徒传承的盟誓信物,取代了早期道教的血盟仪式.我们认为传授仪中的盟誓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以盟誓的形式确立师徒传承的合法性;二是在实践层面上尊奉“道”、“经”、“师”三宝,并以神圣契约的方式敦促道教徒遵守道门相关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5.
鸠摩罗什从部派佛教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是佛教史上的里程碑式事件,直接推动了大乘佛教在中国西域地区和中原汉地的传播与发展,使得大乘佛教开始成为中原汉地佛教体系的主体。本文从前鸠摩罗什时代大乘佛教在龟兹的传播、其转向大乘佛教的过程与原因,以及此后其在龟兹传播大乘佛教的结果与影响等几个方面展开剖析,以探究知识结构、信仰选择与佛教交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7,(2)
<正>在我国近代佛教复兴的诸多探索中,赴藏求法,引藏传佛教入内地,意图挽救汉地佛教之颓势,是当时汉地佛教僧众诸多探索中的重要部分,在我国近代佛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而能海法师(1886-1967)就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杰出代表。作为近代将藏传佛教格鲁派教法传到内地,开启内地民间信仰藏传佛教教法的第一人,自1932年首次赴藏求法回内地以来,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佛教僧团主体的民族属性,提出胡族佛教和汉族佛教两个概念,进而构建了汉地佛教史的理论框架:以胡族僧团为主导的"前史"和以汉族僧团为主导的"正史"。在此框架内,考证、审视了属于汉地佛教"前史"范围内汉魏西晋时期都城洛阳的"市"、胡人聚落与佛教的关系,认为可以将该时期的佛教行事大致限定在胡人从事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聚落空间内。  相似文献   

8.
<正> 慈悲济世,弘法利生,是佛教根本精神的体现,也是佛教适应社会需要、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立足点。中国佛教以大乘为旗帜,强调自度度人、普度众生、报恩奉献、积极入世,自古以来就流行植树造林、开荒辟田、修桥补路、扶贫济困、治病救灾,有着做慈善功德的优良传统。自南北朝以来,汉地佛教就曾设有"僧祗户"、 "僧祗粟"、 "寺库"、 "长生库"、 "义  相似文献   

9.
7世纪,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入藏,佛教同时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吐蕃藏地,吐蕃王室中兴起了建佛殿的热潮,松赞干布的四位吐蕃王妃,在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建立大昭寺、小昭寺的同时,也建立了各自的佛殿。其中,第三任王妃茹雍萨嘉姆尊建造了著名的拉萨扎拉鲁普(查拉路甫)石窟,这是藏传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10.
早期丹法传授仪的程序主要有斋戒沐浴、立坛、告神、歃血为盟、处理信物等步骤.这些仪式本质上是一种约束传授双方行为的盟誓,一方面借鉴了先秦盟誓仪式的特点,同时又吸收了汉代的文化因素,最终形成独特的丹法传授仪.早期丹法传授所用金人、金鱼等信物反映的黄金崇拜现象是探索炼丹术思想起源的重要线索之一,其中某些因素可能与外来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杨秋悦 《法音》2010,(3):46-50
<正>瑜伽焰口是中国汉传佛教一项重要的法事活动,在中国汉族地区以及汉人聚集区域广泛流行。相关史料表明,唐代,瑜伽焰口传入中国汉地。经过长期发展、演变,瑜伽焰口逐渐与中国社会、传统人文文化水乳交融,成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荐亡祭祖仪式之一。目前,  相似文献   

12.
“唯心净土”是唐宋时期汉地佛教思想家在解释经典、构建修行体系过程中形成的语汇。研究者们常将其作为一个既定的概念看待,却难以阐明其真实意涵。实际上,唯心净土从未形成固定词义,历史上的佛教思想家们通过对其不断定义、诠释、使用、批判,表达自己对于弥陀净土信仰和念佛往生修行的态度。“唯心净土”话题的开展,激发了僧团之间的对话交流。弥陀净土信仰在此过程中逐步得到汉地各大佛教宗派的重视与认可。  相似文献   

13.
观音菩萨属于佛教中最富盛名的菩萨,因为有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而被广大信众尊崇。从唐代开始,汉地民间信仰中出现观世音菩萨四臂观音、六臂观音这种化身,而观音菩萨的化相在藏传佛教中更加丰富多姿。藏传佛教中的菩萨造型相对于汉地更加复杂、繁多,这源自民族信仰的区别。藏传佛像中的所有形象都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在中国佛教的两大系统,即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信仰中,观音菩萨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尊神。随着佛教信仰的民间化,  相似文献   

14.
佛教在汉地传播和翻译的早期,往往依傍于道家思想和词语。虽然二者在用词上看似有相同之处,但实质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佛教词语及其词义生成的角度,试举"清净"、"守一"、"守真"、"无为"、"自然"诸词来管窥早期汉译佛经用语在汉地的产生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探讨晚唐五代宋初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引路菩萨不见于佛教的原始经典,乃是汉地佛教徒的创造,故只能间接地进行推测。在敦煌出土的引路菩萨像中,引路菩萨与引魂幡的组合是表示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关键图式。考虑到汉地本有接引亡魂升仙的传统,而引路菩萨接引亡魂的指向地是去往西方净土,故本文拟从传统中国升仙以及西方净土接引往生的情形出发推测其可能的起源。敦煌引路菩萨像的起源可能与西方净土九品往生的信仰有关,而更主要的来源是佛教“以手接幡,象征往生”的临终仪式,与传统中国的升仙信仰无关。  相似文献   

16.
伴随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佛国思想开始大量出现在佛经中,并在传入汉地后以"净土信仰"的方式广泛影响佛教修行者的宗教实践。"净土"的词源来自早期大乘佛经中"佛土清净"与"佛土庄严"的表述,两种表述之间存在所指意义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心的清净"和"佛土的清净"之间具有极强的语义关联。在《维摩诘经》中,两个有关"心净土净"的命题为这种关联提供了合乎佛理的哲学诠释,并深刻影响了后世净土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7,(8)
<正>佛塔起源于古代印度,中文译为"堵坡"。黑格尔认为最早的塔与崇拜生殖力观念相关,是由古印度的生殖器形石坊发展而来。古印度佛教中也有塔,当初是为了保存佛的舍利而建,后来演变为佛教的象征性标志。"堵坡"传入我国后,不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层纪念性建筑。佛塔随着佛教传入汉地,就浸染上了大汉风。两汉时期,印度佛塔就嫁接在中国的楼阁上,而成楼阁式塔。到南北朝时,从建筑形式到象征意义都  相似文献   

18.
吐蕃王朝时期赞普、王臣根据需要制定了诸多成文法条。这些成文法条在立法过程中的立法依据、立法技术及法律表达形式方面,在立法实体内容的刑事法律、民事法律和佛教相关保护立法方面以及成文法条的思想认知诠释方面都有佛教因素的影响。探讨梳理吐蕃传统成文法中的佛教因素,对于深入认识吐蕃王朝时期的法律形态,把握吐蕃王朝时期的政教关系,理解吐蕃王朝时期的社会规范形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第四部分 佛家偶像是佛教教义的符号。五台山诸多文殊菩萨圣像,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教义,而且体现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教义、教理、教规上存在的种种差别。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成像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佛家言讲,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7,(8)
<正>云南是我国历史上就流传有南传、汉传与藏传三大佛教体系的唯一地区,也是三大语系佛教和谐共存的缩影。云南的汉传佛教均为大乘,传承自中原汉地。南传佛教曾被贬称为小乘,但其内部则自称为上座部佛教,云南上座部佛教传承自邻国缅甸、泰国。大乘佛教从印度北传途经中亚一带来到我国云南汉族地区,南传经东南亚至我国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傣族地区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加强了傣区与印度、东南亚各国的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