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道德本体论,是在人心性本体存在上讲的;而其为道德,最终是以人的心性本体存在为其源头的。道德,特别是道德精神,是人性美好的表现。这种纯乎天理、创化不已的心性存在,就是本部论著所说道德本体;而以此为理论基础,研究华夏民族道德精神世界的获得,就是本部著作所谓道德本体论研究。  相似文献   

2.
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或路向,基本上承袭宋明新儒家对于传统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追根究底的思考。理、心、气作为形上学存有,是存在者的存有,而非实在的存有。依据我们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的批判,笔者试图从道德形上学和形上学本体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新儒学对于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而转向对根、底自身的理论思考和为什么追、究以及如何追、究的探讨。这对于弄清现代新儒家的思维路向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学"是一种现代形态的哲学间架,是牟氏哲学地建立起来的新儒学。其之所以能哲学地建立起来,端赖其逻辑进路。由逻辑之先验性照见纯理自身,既而进至知性主体,再由知性主体之不足,而朗现儒学之心性道德主体,这是唯一的先验超越本体,"道德的形上学"至此而建立。逻辑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是理解"道德的形上学"何以必须建立之根本进路。只有把握了这一进路,"道德的形上学"之内涵及其意义才能得以全盘展露。  相似文献   

4.
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角度讲 ,人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本体差异 ,它是那种能够把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标示出来的逻辑尺度。无论传统的理性句法与审美句法 ,还是作为其现代变种的实践本体论与符号本体论 ,实际上都未能从逻辑上完成这种本体论证明。这种尺度只能是以人自然欲望为生产对象的道德尺度。从语言哲学上讲 ,只有可以从“质的分析”高度区划出人与自然之本体差异的伦理句法 ,才能捍卫“人是目的”这个基本的人性原则。然而另一方面 ,这种道德本质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那种因与自然血缘相混淆而显得不够纯粹的旧伦理学。新道德主义是一种性命之学 ,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生命本体论 ,是一种在探索人性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来解读和阐释生命存在的高明学问  相似文献   

5.
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特重<易传>,他们借助于诠释<易传>来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熊十力的易学是以"乾元"为中心的本体-宇宙论;马一浮的易学是以"性理"为中心的本体-工夫论;方东美的易学是以"生生"为中心的形上学;牟宗三的易学是以"穷神知化"为中心的道德形上学;唐君毅的易学是以"神明之知"为中心的天人内外相生相涵的圆教.他们以现代哲学的观念与问题意识重点阐发了<周易>哲学的宇宙论、本体论、生命论、人性论、境界论、价值论及其间的联系,肯定了中国哲学之不同于西方哲学的特性是生机的自然观,整体和谐观,自然宇宙和事实世界涵有价值的观念,至美至善的追求,生命的学问和内在性的体验.他们重建了本体论和宇宙论,证成了超越性与内在性的贯通及天与人合德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本体论"概念的误置屡见不鲜,因为源自古希腊哲学的"本体"和"存在",并不符合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澄清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于:要想准确而内在地理解中国哲学理论范式,就必须从心性论层面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本体"。同样地,中国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独具特色,迥异于古希腊哲学以来的metaphysics(形而上学)。以道家哲学为例,"道"不仅不出现于时空之中(无象、无形),亦不出现于语言之中(无名),具有明确的"非实体性",而古希腊以来的metaphysics则掺入了更多的物理学思考的特点。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形而上学体现为心性论、实践智慧与境界理论,而不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知识论。  相似文献   

7.
分野与关联:本体论与道德形上学一般言之,“本体”是中国哲学中的根本概念。它所包含的意义是深刻而丰富的。它不是单单的“本质”或静的结构,它也不是单单的“过程”或动的变化,它不是抽象的存在,也不是实质的个物,不是人格神的上帝,也不是非人格神的物质。甚至它也不是海德格的基本形上学的主客不分的“个别存有”(Dasein)或隐显自如的“一般存有”(Sein)。事实上,一个形上学的对形上实存的理解本来就不可能范围在一方面或一个概念的语言之中。“本体”唯有中国哲学的“道”与“太极”的意含可以表达。“本体”这一概念可说…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 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形上学的建构存在着逻辑(知性)和生命两条进路,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是对熊十力生命进路的继承。本文对这一形上学建构的得失进行了分析,并对后形而上学时代意义本体论的建构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或路向,基本上承袭来明新儒家对于传统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追根究底的思考。理、心、气作为形上学存有,是存在者的存有,而非实在的存有。依据我们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的批判,笔者试图从道德形上学和形上学本体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新儒学对于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而转向对根、底自身的理论思考和为什么追、究以及如何追、究的探讨。这对于弄清现代新儒家的思维路向或许是有益的。作为根、底自身的理、心、气成式、良知、物是什么,如何存在?在新儒家哪里,道德形上学的本质,即其所是,应该…  相似文献   

11.
哲学回归现实世界之路高清海人的现实世界也就是属人的世界。它深深地印上了人的足迹,投进了人的身影,贯注了人的本性,即是对象化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世界。传统本体学说追求的是处于事物的本真的存在的真理。作为本体的思维方式便成为肢解现实矛盾、瓦解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解方法和模式。首先,注重绝对存在,追求终极真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第一个特征。其次,坚持本质先在,追求本源和本真是这一思维方式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第三,从对立两极去把握绝对一元本性是本体思维的基本方法。由此我们可理解,传统的本体学说本来是从人出发,结果却失落了人,本来想要深入现实世,,’5界,结果却走进了彼岸世界。1、我们要否定传统本体论哲学,主要是否定并破除其本体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哲学’回归人的现实世界。我们遵行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对传统哲学的彻底否定,也是开创哲学新时代的理论基石。但是,我们绝不能按照传统的本体思维模式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人认为,既然马克思主义哲学承认自然对人具有优先性,那么它就自然地应当以自然物质为本体,是一种“自然本体论”理论。这一看法乍看似不无道理,但如果认真地思考一下传统本体论学说所经历的发展过程,我们就  相似文献   

12.
论坛荟萃     
刘晓英: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哲学本体作为生活的现实出发点,是对人的生活之根的承诺。在西方哲学史上,哲学本体论经历了从具象本体到抽象本体又到人文本体这样三个阶段。古希腊的水、火、气等是具象本体,近代哲学的物质或精神是抽象本体,现代哲学的实践概念是指人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在与自然世界相对的意义上,是指人文世界。人所在所及的世界,是通过人而被文明化了的世界,这就是人文世界。哲学设定的“人文”本体将人文世界的全貌真实地展示给人,为人提供一种高远而开放的生活境界。我国哲学界对实践概念给予了应…  相似文献   

13.
晚明思想界正是在反道学的声浪中完成了哲学本体论的转换,即由程朱理学家形而上学的天道义理之心,转换成了以形气知觉为心性的存在,也就是以自然心性论看待人的本质,看待社会人生。它构成了一种思潮,一种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红楼梦》人物的塑造,其灵性,其鲜活,可以说正是受此新的哲学本体论思考与追求影响所致,或者说是晚明自然心性论哲学见诸文学创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弥补先秦儒家思想体系在哲学形上学方面的缺失,健全与完善儒家的哲学结构,《易传》立足于儒家学术立场,通过对诸子百家哲学理论成果的承继与开新,创辟了先秦时期最为博大精深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既完成了先秦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建构,同时为后世儒家哲学尤其是宋明理学本体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架构与思想源泉,对整个中国哲学及中国文化的演进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论文从本根论、元气论、易道论、道器论四个方面,阐述了《易传》的宇宙本体论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学说。本体论即存在论(Ontology)总是同形上学(Metapaysics)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思维,始于先秦老子。他提出“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以无形无名的道体为世界的本原。其所谓  相似文献   

16.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从而造成此岸现象世界和彼岸物自体世界的截然两分和不可通约,其追求的"道德律"也不得不以"意志自由"、"灵魂不朽"和"上帝存有"这"三大悬设"为依据,而这反过来却进一步使之沦为空虚。牟宗三在深刻理解康德哲学人学意义的基础上,从"智的直觉"入手对康德批判哲学进行了批判,并由此证实由"本心仁体"发出的"智的直觉"具有贯通经验世界和道德本体世界的能动性和实在性,以建立实在的"践仁尽性"的道德形上学体系。  相似文献   

17.
朱熹与怀特海哲学之间的相通性,怀特海本人及现代新儒家人物都有觉察。自李约瑟开启朱熹与怀特海比较研究以来,朱熹与怀特海的比较受到关注。本文以怀特海有机主义哲学为媒介,把朱熹与怀特海的本体论范畴——"太极"与"创造性"进行比较。作为最高的本体范畴,朱熹的"太极"与怀特海的"创造性"既具有终极原理的面向,又具组织力、发动力的面向,二者意义相通;怀特海的本体论在强调超越性与内在性、体与用之统一方面,更契合于朱熹。不同之处是:朱熹正是由太极的"生生不息之机"而上达"天地生物之心",最后挺立起"仁"本体论,成就自己的道德形上学;而怀特海的本体论则是自然化、平面化的,缺失了道德形上学的高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哲学的憧憬》解析高清海有关本体思维方式及其批判思想。从《哲学与主体自我意识》到《哲学的憧憬》,意味着将主体自我意识遭受的束缚归于本体论的批判性解读中并予以解除。《哲学的憧憬》将本体思维方式区分为现实实践、教科书以及本体论哲学三种语境及其症候,并着眼于本体论哲学批判,其将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代本体论哲学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模式,揭示物质本体论及其实体主义本质,进而把握本体思维方式批判何以必然导向马克思哲学所主张的人本学思维方式及其实践观变革。高清海批判的物质实体,并不就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或本体,他通过重新规定本质与实体,让本体论哲学从属于本体思维方式批判。高清海讲的实体,是一种以抽象的概念规定现实世界并具有本质主义症候的实体,是其本体思维方式的概念支撑,本体思维方式也表现为实体的思维方式。但如何突破本体、实体与存在的牵制,进而在生存论的意义上定位实践主体以及类主体,依然还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王博 《哲学研究》2023,(2):49-62+128-129
重建秩序的思考开启了中国的哲学时代,秩序问题从此成为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就儒家而言,天赐的秩序一变而为生于人的秩序,围绕着人和秩序的关系,人体、人情、人性、人心、人伦和人道占据了思想世界的中心。合乎人的秩序凸显了“人是什么”问题的关键意义,并奠定了秩序哲学的基础。同时,合秩序的人的思考也从形体、情感深入到人心、人性的层面,与合乎人的秩序一起确立起秩序的合理性。儒家形上学以寻求秩序根据为枢纽,发展出内在的心性和超越的天道两个贯通的维度,统一在“道”的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秩序形上学。  相似文献   

20.
当马克思从哲学角度阐明了要从主体方面把对象、现实、感性理解成人的实践,人的劳动实践是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的时候,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就已经超出认识论、历史观领域而进入本体论范围了。但是,将这种主客体双向作用的活动视为世界的本原,是以重释传统哲学中的某些概念,并界定这些概念的意义域限为前提的。具体地说,实践本体论的存在必须以承认以下三点为前提: 第一,对本体的寻找不能在纵向维度上依线性因果关系进行寻根问底,而只能在现实世界中思维与存在的两极关系中去追寻本原。物质本体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它不是在现实世界内部,而是在时间维度上按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