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法音》1984,(2)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福建省各重点寺庙的素菜烹饪能手二十余人,在福州鼓山涌泉寺集会,讨论了提倡素食的意义,交流了素菜的菜谱,表演了烹调素菜的技术,研究改订了一些素菜的名称。这次会议是由福建省佛协主持召开的。出席会议的有关人员认为,爱惜物命,提倡素食,是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之一。实践证明,长期素食能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不少  相似文献   

2.
厦门南普陀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南普陀别具风味的素菜,驰名遐迩。素菜是汉族佛教徒的传统菜肴。素菜风味独特,又富于营养,适合老年人和胆痼纯高的人之饮食要求,因此也为教外人士所欢迎。近年来,凡从国外来厦门旅游的人,接待部门总要安排他们品尝南普陀寺的素菜。喜欢吃素菜的人一年比一年增加,这就要求素菜的花色品种和烹调技术应该有改革和创新。解放前,南普陀寺素菜的调味、汤头,是以酱清、罗卜汤、豆芽汤、白糖等为主,所以每道菜的味道差不多,而且油炸东西比  相似文献   

3.
晚唐五代宋初归义军统治时期,敦煌佛教空前兴盛并日益世俗化,民间佛教信仰成为敦煌佛教的主流,广泛地影响着民众日常生活。本文利用敦煌文献和石窟艺术资料,通过对敦煌民众佛教功德活动的分析,指出在佛教中国本土化、社会化、民间化的大环境下,敦煌佛教信仰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兼容性,且带有鲜明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  相似文献   

4.
上海佛教素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佛教寺院的素斋、素菜,是长期受到重视的一种传统饮食文化。近年来,上海各大寺院每年都要接待五、六十万海外的佛教信徒和游客,接待几百万人次的国内佛教信徒。每年有几十万人次在各寺院中用餐,仅上海静安寺,近几年每年要供应六、七十万碗素面。上海几个大寺院的...  相似文献   

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传入中国后,就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种文化,发展出许多带有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特点的名词、语汇及用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五台山佛教文化、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佛教词汇及中外文化融合衍生出的文化常识等3个方面,论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流变的过程,揭示出佛教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深植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而构成中国人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6.
《法音》2016,(10)
正本刊讯9月25日至29日,以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为团长、国家宗教事务局一司李寒颖副司长为顾问的中国佛教代表团一行10人出席了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28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及第88次"世佛联"执委会会议。本届大会的主题为"日常生活中的佛教·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心澄团长代表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教界对东道主的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表示感谢,对大会的祥和气氛表示高度赞赏。  相似文献   

7.
宝海 《法音》2004,(3):26-28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其固有的经典、教义、仪式、图像、语汇、建筑……早就渗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由于这融合的历史过于久远漫长,我们有时会对自己身边的那些佛教因素浑然不觉。巡礼名山伽蓝,徜徉庙会闹市,我们接触到的佛教造像、绘画、刻石,可以说难以计数。  相似文献   

8.
2000年前,印度佛教传人中国,从此在中国大地繁衍生息,传播各地。作为佛教徒生活的基地——佛寺,无疑在中国佛教史I: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佛教缺少了一个院,印度佛教将不可能在中国存在下去,更谈不_[发展。在中国三大语系佛教军,每个寺院都有自己的一套完善的制度,宗教活动构成厂佛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主蛰内容,每个欲了解佛教的人,寺院是你必须去的地方。一、佛寺的管理制度汉地佛教寺院有一整套严格的丛林制度。方丈(什持)主管全寺事务,下设四大班首、八大执事等。四大班首指首座、西堂、后堂和堂_1。首座为全寺修行的模…  相似文献   

9.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在平时的初中活动中,有非常复杂的仪式仪轨。“传供”就是一种重要的供养仪。依据传统的说法:所谓传供,指佛教僧伽大众,按照古是由古师们的遗制,举行一定仪式,捧持茶、钵、汤、素菜等各式供物,由多人依次传递,奉至佛像或祖师像跟前。如《敕修百丈清规》  相似文献   

11.
南海佛教是世界佛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论述了南海历史、特点以及现代意义。笔者认为,南海佛教既是一个地理范围,又是一个现实存在的佛教文化圈,在人数和国家数量上占整个世界佛教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影响是全面的,涵盖了整个世界。中国大乘佛教是南海佛教体系里最有影响的宗教,它与南传佛教一起构成了南海佛教的最大特色。作为当代世界佛教重要一支的南海佛教,其影响已经超过了北传大乘佛教,达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传统大乘佛教流行的中国等国家。只有充分认识到南海佛教在当前世界佛教所处的位置,及其在发挥民间外交中所起到的作用,我们才能将南海佛教的正常功能发挥出来,让南海佛教真正成中国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发挥中国佛教界的爱国爱教的传统,为南海和平与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道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至深且远,它对中国化过程中的佛教疑伪经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部分佛教疑伪经中融摄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形成了中国佛教疑伪经经典.此外,有的疑伪经还吸收了一些民间信仰的思想,演变成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新的信仰内容,这些融合有中国道教、民间信仰的疑伪经经典为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佛教方志是复杂的融合体,它既具有强烈的佛教文化情结,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其中尤以传统史学的影响更为深远。本文从中国佛教方志的发展与分期、传统史学对中国佛教方志的影响、传统史家对中国佛教方志的态度三方面探讨传统史学与中国佛教方志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邱晶 《美与时代》2014,(3):24-24
禅宗,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禅宗佛教在1192年从印度经中国传到日本,僧人荣西在日本建起了第一座禅寺,禅宗佛教吸引了武士阶层,并迅速渗入到日本人的生活当中。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17.
覃翊在2008年第10期《东南亚纵横》上发表文章《越南革新以来的佛教发展》。文章指出,佛教通过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力量影响着越南,深深扎根于广大越南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18.
佛教地狱思想传入中国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善并趋于复杂化.佛教的地狱思想具有内容丰富、系统复杂、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等特点,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生死观、道德观以及中国本土宗教、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有力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正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之后,经历了中国化的过程,其中儒家文化的影响至关重要。这一影响在佛教绘画艺术上也有所体现。如果将古印度佛教绘画与中国佛教绘画比较,就可以直观地发现两者之间在风格上的差异。笔者拟从古印度阿旃陀石窟壁画和敦煌壁画的风格对比角度出发,对此进行简要说明。一、古印度绘画"情""味"的美学范畴古印度佛教注重对于现世的出离解脱。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淡化了出离的色彩,更加强调出世间与世间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20.
许潇 《宗教学研究》2016,(1):124-128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