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敬法"的中国女性伦理遭遇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佛教的入住中国,"八敬法"在具体宗教实践中必然遭遇于中国女性伦理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这种遭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八敬法"与比丘尼的前身份遭遇、"八敬法"与"男女有别"伦理的遭遇、"八敬法"与比丘尼独立意识与实践的遭遇.而上述遭遇发生改变的表征及其实质,均不得不受制于封建专制统治在世俗内外的双重至尊性.  相似文献   

2.
大藏经中直接以女性命名或由女性主持翻译的佛教文献,数目众多,但除个别经典如《宝雨经》外,学界对其他经关注较少.本文试从这类资料入手,依据敦煌写经题记,对其进行整理,探讨其在佛教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将其与传统女性观进行对比,分析“八敬法”、“五碍说”得来之原由,从而论证女性在佛教初传和汉译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东晋南朝时期比丘尼初登佛教历史舞台,这一群体与比丘僧人共同推动佛教在东晋南朝的传播弘扬。佛教超脱出俗、远离尘世的主旨并未使她们完全脱离世俗生活,主动自由地参与社会活动成为此时比丘尼的时代特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比丘尼获得了较高的社会认可和社会地位。尼僧高行者以其卓越的才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出色的社会活动能力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弘扬和发展,做出了女性特有的贡献。东晋南朝时期佛教内部推行的限制较少的比丘尼戒律、当时各个政权对佛教的扶持政策、佛教相对超世俗的独立精神等使得比丘尼能够获得从事自主性社会活动的支持。同时,比丘尼自主性社会活动的记录也应与《比丘尼传》作者释宝唱有意弘法的撰写目的有关。  相似文献   

4.
《法音》2021,(5):67-71
正"众生平等"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同时也肯定了有情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佛性和平等涅槃解脱的可能。但在佛教群体中,比丘尼始终是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佛教"众生皆具佛性"的"平等"观下,比丘尼如何通过信仰实践实现自我身份超越,而最终达至终极宗教理想——成就佛道的呢?这构成了本文在考察藏传佛教僧教育现状的基本视角。为此,笔者曾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对部分格鲁派寺院的比丘与比丘尼教育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完成此文。  相似文献   

5.
佛陀对妇女的态度从来都是肯定的,客观公允的,对于女性的优点、缺点都有所指出,女性加入教团也得到了允许。北传佛教史中,从晋朝女尼净俭开始,一直有女众僧团。唐朝时期比丘尼人数曾达到50万人。但在南传佛教中,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南亚一直没有比丘尼团。各国历史、经济、文化传统不同,男女地位关系甚为复杂,当今世界随着妇女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佛教妇女被卷入其中,她们站在女性佛教徒的立场上诉求女性信仰的权利、修行的权利和应有的宗教地位。世界佛教妇女的境遇世界佛教妇女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各国妇女在宗教地位上虽然情形不同…  相似文献   

6.
女性信徒在各种各样的宗教中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佛教也不例外。尽管古代印度以夫权社会为主流,但女性佛教徒同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佛教的流传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陀悟道后在鹿野苑三转法轮度五比丘,建立了第一个男性的比丘僧团。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瞿昙弥随佛披剃,成为最早的比丘尼。在大爱道瞿昙弥的表率作用下,五百释种女加入僧团,从而建立了女性的比丘尼僧团。但是,女性进入僧团的历程非常艰辛。据记载,佛陀回到故乡说法,佛陀的姨母前来听法,看到佛陀相好庄严,为佛法倾倒。于是大爱道向佛陀提出了出家的请求,但先后…  相似文献   

7.
刘飖 《法音》2012,(2):45-47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佛教女性男女平等意识的觉醒,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深刻反思导致佛教男女不平等的历史根源;其二,明确提出佛教应该实行男女平等的主张;其三,深入思考佛教男女平等的实现路径。民国时期佛教女性对男女平等问题的讨论,在中国佛教现代化两性伦理方面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对中国佛教思想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斯里兰卡重建比丘尼僧团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在南传佛教区域没有一个遵奉南传佛教波罗提木叉也即是311条比丘尼戒规的比丘尼僧团存在。式刹摩那并不是比丘尼,因为她们没有受具足戒。只有在受具足戒后,比丘或比丘尼才遵守225条戒规或311条戒规。式刹摩那与沙弥尼一样,只守十戒,充其量只能视为沙弥尼。沙弥和沙弥尼不必参加律行也不必守持每两周一次的诵戒。因此在受具足戒之前,式刹摩那只能维持沙弥尼的地位。与此相联系,我们就该回顾一下历史。从葡萄牙人摧残佛教始至公元1758年,也即魏利威达·萨拉昂卡拉长老处在吉提·斯里·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性别伦理是一定社会道德文化对男女性别角色及其责任的期待和评价标准。社会性别伦理的分析就是从人的基本权利出发,从影响两性发展的性别价值观念及其行为规范入手来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和政策,消除不利于两性发展的障碍。"全面二孩"时期,生育的男孩偏好将有所缓和,加之女性在家庭养老中的特殊作用,会出现"一儿一女"的生育偏好,促进性别平等;生育已从私人领域的事务转变为公共领域应给予干预的事务,政府及社会应为生育提供各项制度支持;女性在孩子抚养和家务劳动上的负担将加重,家庭与工作的责任难以平衡,亟需促进性别平等的家庭政策保障女性的就业权益,从而提升生育率;女性的催生压力将增加,受到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影响,但女性的生育主体意识应受到尊重,生育应回归理性和自主。  相似文献   

11.
胡丽桂  陈中琳 《法音》2002,(3):26-29
在弥漫东方气息的佛教世界里,来自英国伦敦的比丘尼丹津·葩默,以其西方的血源背景、闭关雪洞十二年的经历与发愿女身成佛的事迹,引来世人的瞩目与好奇。藉着丹津·葩默(Tenzin Palmo)访问台湾之际,《人生》杂志特别专访这位承袭藏传佛教法脉的西方比丘尼,带领读者走进她不凡的悟道历程,领略这位西方女性进出雪洞的心境转折,与她协助女性步上佛道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温金玉 《中国宗教》2006,(12):19-21
2006年11月9日6时50分,原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安详示寂,享年97岁。隆莲法师1909年出生于四川乐山,1941年在四川成都爱道堂出家,同年腊月八日受具足戒,1942年受聘为四川莲宗尼众部教务长,并自此开始佛教比丘尼教育事业。1984年,出任新中国第一所比丘尼教育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院长。隆莲法师才学蜚声中外,主要著作有《三皈依观初修略法》《、四分比丘尼戒本讲义》《、能海法师弘法业绩述略》《、能海法师年谱》、《佛教道德观》等,曾参与《中国佛教》、《藏汉大辞典》等重要出版物的篇目、辞条的编写工作。本文作者感怀隆莲法师一生对中国佛教做出的贡献,撰文以表悼念之情。  相似文献   

13.
元嘉十一年(434),在求那跋摩、僧伽跋摩以及师子国诸比丘尼的帮助下,二部僧戒由斯里兰卡成功传入中国,结束了先前尼众只能依比丘僧戒师一部受具的历史。二部僧戒的传入,为中国佛教比丘尼传承的确立与完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后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佛教二部僧戒虽然可能有过中断,但二部僧戒与比丘尼身份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即使中断亦构不成对中国比丘尼传承合法性的质疑。20世纪末,在中国佛教的不懈努力下,二部僧戒最终成功回传斯里兰卡,为该国比丘尼传承的恢复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建华 《法音》2023,(9):22-29
<正>佛教理论中的生态、心理、慈善等具有现代意义、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已受到广泛关注,产生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佛教从一开始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学,佛学在印度社会中也是基于超越现实人生的目标而建构起来的哲学体系之一。所以,佛教可以视作建立于师生关系上的哲学教育,在教学理念上拥有丰富的、值得借鉴和挖掘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佛教女性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在1996年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上发言大智●今天,非常荣幸地参加“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目睹这亲切、友好、庄严而祥和的盛会场面,我作为一名中国佛教年轻的比丘尼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新旧世纪交接转轨之...  相似文献   

16.
王孺童 《佛教文化》2007,(3):126-128
中国五千年来形成的“男尊女卑”的观念,可以谓之“根深蒂固”也。自东汉佛教传入中国,不断与中国固有的儒家文化相融合发展,其对女性的看法和认识也一直处于一种不平等状态。就拿佛教出家人所守持的戒律来说,男性出家人要受二百五十条比丘戒,而女性出家人要受三百四十八条比丘尼戒,数目多出近一百条。  相似文献   

17.
藏族尼僧     
藏族尼僧德吉卓玛自佛教传入雪域藏地以后,在广大的藏族地区,就有为数不少的一大群藏族女性,尤其是年轻的藏族女性,削发入佛门,充当着“觉摩”(即“尼僧”)或“格隆玛”(即“比丘尼”)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她们以从事宗教活动,过着“出世”的宗教生活,构成了藏...  相似文献   

18.
沿海地区佛教社会福利事业已初步形成了一套富有层次性和体系化的社会应对机制,区别于传统布施观。在个体层面上,它关注现代城市民众的心理健康问题,并以临终关怀为典型,形成了对佛教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有效推动;在社会层面,它以淡化宗教色彩、争取社会认可和形成社团制度三条路径,有效地将传统慈善融入现代日常生活。在此基础上,现代佛教社会福利还倡导"深层生态"理念,并可以此为顶层设计,构建体系化的社会福利理论与实践,从而与现代社会形成良性互动,在引导和护持社会和谐发展的同时促进中国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9.
刘军 《法音》2022,(4):43-50
<正>浙江台州天台山在我国佛教界享有盛名,是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山中佛寺历史悠久,闻名天下,一直以来都受到学界的极大关注。然而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清代及清以前的天台山佛寺,而对民国时期,则关注甚少。民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特殊转型期,从封建社会步入现代社会,兴起了寺产兴学、打倒偶像、破除迷信等运动,佛教衰微,佛寺衰弊,  相似文献   

20.
大智 《法音》1996,(10)
佛教女性如何面对二十一世纪大智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大德,各位居士:今天,非常荣幸地参加“韩中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汉城大会”,目睹这亲切、友好、庄严而祥和的盛会场面,我作为一名中国佛教年轻的比丘尼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新旧世纪交接转轨之际,我们中韩日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