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向红 《学海》2012,(4):141-148
莱布尼茨对单子作出了一系列堪称天才的区分和论断:将知觉与统觉、灵魂和精神区分开来,把研究的触角延伸至意识之前和记忆之先的领域;认定单子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其知觉活动;指出单子的活动具有自身的"目的理由法则"。但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思想仍存在一些不可克服的疑难。这些困难主要包括:意识如何能穿透未被意识到的知觉?单子为什么向更高的类进行转换而不是随意地展开变化?如果不诉诸上帝,我们该如何回答知觉与物体、灵魂与躯体的一致性问题以及单子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彼此沟通的问题。胡塞尔在继承莱布尼茨单子论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意向性理论为单子寻找到"身体"和"世界"这两个"出口",让单子之间实现了"意向搭接"和"彼此唤醒",从而成功地解决了莱布尼茨留下来的疑难,把单子论推向一个新的、更加严格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
丁耘 《哲学研究》2022,(5):81-93+129
本文按样态、属性、实体重释心性与道体的基本问题,探索道体学气论的不同方案以建立道体学的心性学说;借鉴斯宾诺莎的力量学说将道体解为“气”,但指出其体系给不出心与其他样态的本质区别。通过扬弃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提出回应心性问题的道体学气论第二方案。本文扭转了黑格尔对莱布尼茨的解释及德勒兹对黑格尔的批判。道体学气论扬弃了力量及其表现学说,将性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将道体解释为一阴一阳或生生所表现者,将万物解释为对性的表现,将心解释为对性的开显性表现、对天地万物之复。  相似文献   

3.
莱布尼茨不允许主动的力参与到物质的创建中并成为其构成性的要素,这造成了其单子论体系的第一个逻辑中断;而从有机的自然直接跳跃到力学与几何学的自然,则构成了其体系的第二个逻辑中断。胡塞尔通过意向性理论和类型学概念,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莱布尼茨式的两次中断;但在讨论"原自我"和"原非我"间类似于呼吸的关系时,却依然陷入了逻辑中断。本文认为,通过现象学重建,朱熹的理气论可以很好地弥合以莱布尼兹和胡塞尔为代表的西方单子论体系中的逻辑中断;并由此提出,建立一门气的现象学,不仅在学理上是必要的,而且完全有可能成立。  相似文献   

4.
莱布尼茨不仅以他颇具特色的单子论著称于世 ,而且也以微积分的发明者著称于世。他在西方哲学史和西方文化史上 ,乃至在整个人类哲学史和人类文化史上的卓越地位是很少有人能与他相匹敌的。不仅如此 ,他对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的超越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同情性理解 ,也是许多西方学者所不及的。当代中国学者越来越重视莱布尼茨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莱布尼茨研究与中国社会如果从 1 90 8年郭凤翰所译英国张伯尔的《世界名人传略》将莱布尼茨作为“名人”介绍给中国读者时算起 ,迄今已经有近一个世纪了。这九十多年来 ,中…  相似文献   

5.
《单子论》所引发的物体复合问题始终是个谜,这也使得单子反复经受着被简单降至物体基本元素的命运。这一切肇始于1746年由欧拉主导的柏林科学院单子论之争。然而,这一争论最终涉及的根本问题是,形而上学实体和物理学物体在何种意义上是相容的?通过分析莱布尼茨和欧拉关于该问题的文本,本文试图指出:其一,莱布尼茨对现象之双重意义的区分是他将一切现实物体之单纯聚合还原为一个具有更高维度的单子世界的前提。其二,如果欧拉能认识到绝对时空假设并非必要,那么他其实也有可能承认一个按照机械论法则运行的自足的单纯现象世界和一个以单子界为前提的永恒流动的实在现象世界至少是不冲突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于概念论基于概念能力对知觉的解释,一些现象学家们认为知觉经验具有基于身体运动的非概念的组织形式。本文将论证:与这种组织形式相对应,任何知觉经验需要满足一种独立于知觉因果机制的形式条件。在对事物及其属性的知觉中,事物知觉预设被感知事物的统一性,属性知觉预设被感知属性及其所属事物在变化的知觉条件下的存在。对于知觉者来说,知觉经验内容首先为其身体运动提供一种可利用的结构;知觉中被预设的事物及其属性的存在是相对于其身体运动的一种预设。在感知-运动过程中,知觉者自身被预设的统一性和同一性体现为其身体的统一性和同一性;其身体的统一性构成其任何知觉经验和身体运动的一个初始的形式条件。  相似文献   

7.
具身认知理论的代表知觉符号系统认为知识表征具有知觉特点,并假设语言理解中对于所涉及概念及其隐含属性会即时进行知觉模拟。当前研究采用句图匹配范式,通过三个实验探讨句子理解中是否会对物体隐含颜色属性进行知觉模拟及其具体条件。实验1沿用经典范式验证语言理解中对物体隐含颜色存在知觉模拟过程。实验2通过变化句子前语境考察语境是否支持对于物体隐含颜色知觉模拟的影响。实验3进一步考察当颜色属性与其对应物体存在稳定关联时(即具有高颜色诊断性的物体),在不同语境作用下是否会引起知觉表征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语言理解中知觉模拟过程是灵活的,语境改变会引起读者所激活的物体颜色知觉表征发生变化,并且对于高颜色诊断物体,即使缺乏支持语境,读者仍然会对句中隐含的物体特定颜色进行知觉模拟。  相似文献   

8.
可能世界是什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他说 :“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 ,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 (一个最丰富的组合 )。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 ,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因此 ,有许多的可能世界 ,每一由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我们的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不同的样子 ,时间、空间与物质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和形状。上帝在无穷的可能中选取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可能。”[1 ] 莱布尼茨还从充足理由律论证了可能世界。他说 :“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 ,…  相似文献   

9.
论莱布尼茨的自主的和神恩的和谐学说及其现时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莱布尼茨在批判地继承笛卡尔和马勒为朗士身心关系理论的基础上曾先后提出和论证了身心平行论、身心一致假说和前定和谐假说,以解决当时颇有争议的身心关系问题。然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并不局限于身心关系问题,它包容或涵摄单子之间的普遍和谐,一般意义上的灵魂与身体之间的和谐以及自然的与神恩的和谐这样三个层次,有明显的普遍适用性。莱布尼茨强调和谐的两重性和统一性,认为和谐总既是自主的又是神恩的,而且和谐的这样两个层面又总是相互贯通、浑然一体的。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学说是以他的单子论及其相关学说为理论基础的,我们从他的关系理论、道德的必然性理论以及和谐的前定性观点可以较为准确又较为深刻地理解他所强调的和谐的自主性、和谐的神恩性以及这两极的一体性。他的这样一种和谐学说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向善论不仅在哲学一神学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现当代人类的一些精神病症,如人我关系上的无节制的个体主义,天人关系上的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社会心理上的厌世的悲观主义等,也有明显的救治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在非内涵语境句下共指称词项是可以保真替换的,因为这一替换是莱布尼茨律的典型运用,仅在把莱布尼茨律推广到内涵语境语句时才出现了替换失效现象。近年来,索尔(Jennifer Saul)的一系列工作力图表明在非内涵语境下也存在替换失效现象。一方面,非内涵语境下的反替换现象极大  相似文献   

11.
陈修斋先生早在40年代末就撰写了长篇论文:《黑格尔对莱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与充足理由律二元并列问题的解决》,开始致力于莱布尼茨哲学研究。数十年,他翻译了《人类理智新论》等书,写了《莱布尼茨哲学体系初探》等近20篇莱布尼茨哲学思想研究的力作,对于在中国开展、深化莱布尼茨哲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到了晚年,陈先生的莱布尼茨哲学研究终成体系,并富于拓新。遗憾的是,陈先生因病魔缠身,未能亲自将这些研究成果撰写成书。先生去后,他的学生段德智根据先生准备成书的写作提纲及写作思路,对其留下的成稿略加调整、删增,形成了…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把康德看作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但从海德格尔的相关反思和他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评判来看,莱布尼茨思想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具有非同寻常的内在关联,理解这一关联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并非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而是在本己思想的推进中逐渐"发现"和"定位"了莱布尼茨思想的关键位置。在海德格尔看来,莱布尼茨哲学不仅传承着古代哲学传统,而且通过其转化工作构成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根据。对海德格尔这一"发现"和"定位"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莱布尼茨与康德哲学的关系,进而全面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之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工作乃是以"根据律"问题为基本形态的对哲学传统问题的继承与转化。  相似文献   

13.
康德实践理性的事实概念指的是道德律或道德律的意识,而道德律本身实际上是道德律的意识。道德律是某种自身肯定的东西,它作为事实肯定了纯粹实践理性的客观实在性,并通过理性的这一积极的概念,证明了它自身在实践上的客观实在性。正是通过道德律这一事实,在思辨哲学那里只具有消极性的自由的原因性的概念,在实践哲学中获得了积极的规定,也成为了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14.
莱布尼茨与怀特海虽处不同时代,但他们在许多领域有共同的研究兴趣,都在回归传统的立场上复兴有机宇宙论,以克服机械宇宙论的理论局限。从而,在主体性原则下基于实在论形而上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有机宇宙观。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在肯定近代思想家莱布尼茨的同时,努力超越后者的宇宙理解,用经验主体的"现实事态"代替无窗户的"单子",用"过程思维"代替"实体思维",用"两极性"摄入活动代替纯精神的"欲求、知觉、表象",用现实实在的"生成"、"关系"代替实体的"性质"、"变化",用诗人般的上帝代替全能的造物主,用创造性"合生"、"进化"去实现宇宙文明代替"预定和谐"。  相似文献   

15.
所谓定量思维方法就是指认识主体从事物的量的属性的角度,通过对客观对象各种量及量的变化、量之间的关系的记录、运算、推导等手段去考察客观对象,以获得对事物本质更为精确、深刻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事物的量具有多种。属性、多种形式。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就量的具体表现形态来讲有质量、能量、冲量、电量、热量、价值量、信息量等多种不同形式,就量的性质看,量又可表现为连续的量和间断的量,有限量和无限量,无穷小量和无穷大量,常量和变量。从哲学方法论看,量又分为标量、向量、序量。标量又称数量,它是标志事物及其运动大小的量;向量是指具有方向的量;序量表征事物普遍联系的秩序性的量,如结构、关系、等级等。从量与质的关系看,也可分为外在的量和内在的量。外在的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四种复合刺激的属性分离实验,检验刺激不同属性在潜意识知觉中的差异。结果表明,刺激的不同属性在刺激材料潜意识知觉中具有不同的作用。验证了潜意识知觉心理加工的部分优先理论。检验了基于控制迫选任务中比较刺激所建立的复合刺激潜意识知觉属性分离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赵楠  公艳艳  赵亮  陈强  王勇慧 《心理科学进展》2016,24(11):1747-1757
客体动作承载性指人们知觉客体时同时激活的针对客体的行动。当Gibson最初提出动作承载性概念时, 他认为客体的这种属性是可以自动激活的。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在知觉和行动的关系中, 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对客体动作承载性具有调节作用, 表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这些自上而下的信息选择针对客体的适当的行动。此外, 不同的判断任务在引发客体动作承载性效应上具有特异性, 表现在若判断任务仅需知觉客体表层属性时, 不能激活对客体的动作, 进而不能产生客体动作承载性; 若判断任务需要对客体进行深层加工时, 才会激活对客体的动作。未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探究行动语义知识和客体所处背景影响客体动作承载性发生的原因和机制, 以及不同判断任务中出现结果特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罗素于1900年发表了《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判性解释》,尝试把莱布尼茨哲学当作一个完整的系统来解释。这种解释是逻辑主义的,声称莱布尼茨的整个形而上学都建立在其逻辑学的基础上。尽管这种观点在近几十年受到了一些挑战,但至今仍是英美学界对莱布尼茨的主流解释之一。本文试图  相似文献   

19.
康廷虎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3,36(3):558-569
采用眼动研究范式,通过两个实验考察靶刺激变换与情景信息属性对情景再认的影响。实验一结果显示,靶刺激变换对情景再认、靶刺激所属兴趣区的凝视时间均有显著影响,这表明在情景再认过程中,观察者会有意识地搜索靶刺激,靶刺激具有诊断效应;实验二应用了知觉信息与语义信息重合和分离两种情景材料。结果显示,观察者对语义信息的首次注视次数显著多于知觉信息;观察者对知觉信息和语义信息分离条件下语义信息的首次注视时间显著长于重合条件下。这一结果提示,在情景识别过程中,语义信息具有注意优先性,但其优先性会受到知觉信息启动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觉经验与人们对汉字结构知觉的整体性沈烈敏(上海教育学院)1前言汉字识别被现代认知心理学作为研究人们的知觉过程中信息加工的一个重要内容。汉字除了其音、义属性之外,字形结构的属性研究已早被人们重视。在有关字形结构属性对汉字识别影响的研究中,有的强调字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