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音》1996,(12)
藏族传统宗教、哲学与伦理编者按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语系之一,以其庞大的思想体系、精深的义理底蕴、独特的修持方式、崇高的境界取向、多彩的文化价值驰誉海内外。但长期以来,对藏传佛教的研究详于历史传承的层面,而略于义理思想及文化价值的检讨,而后者恰恰是...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 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在《道教义理之学的基础、结构、枢论与亮点》章节中,已对道教义理的五大部类及其涵蕴的多种具有一定范畴及理论中心意义的枢要论点,作了扼要的表白,故而在具体论述其枢要之理念观点前,直截了当地交待一下写作“枢论”的方式与目的。管窥蠡测,抛砖引玉。恭候明识者赐教。写作的方式与目的:第一,择要叙列其具有一定范畴性及中心意义的义理观念①。专题探讨其思想渊源与发展趋向,聚焦于义理。条理义理体系,明晰其底蕴真谛,凸显道教义理之丰湛。第二,以道教经籍所载义理要语为依据,撷取道教重要经典中有鲜明代表意义的经文,来直接展示其义理枢论,保持本色,避免失真。同时,也可为乐于此项探讨者,提供一些史料线索。第三,道教义理的理念观点,其思想渊源、形成与发展,皆与我国传统哲学紧密相连,本来就是我国传统哲学在宗教范畴的延伸与发展,是我国传统哲学的组成部分,故而笔者在尊重客观史实情形下,特意将道教义理枢论回归到我国传统哲学的范畴来加以述论;并同时显示出它在“百家争鸣”中的道家特色。总的来说,我的想法和做法就两句话:以道教经典中的义理要语,比较集中来展示其义理“枢论”。还原道教义理的理念观点在“枢论”网络下的系统哲学性和人文风格。  相似文献   

4.
程乐松 《现代哲学》2022,(3):116-119
<正>自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诞生开始,中国哲学就一直在划界:哲学在中国,抑或中国的哲学?“照着讲”的译介工作与历史叙述,抑或“接着讲”的思想探索与理论建构?划界的尝试凸显了中国哲学的三重理论困境:其一,哲学反思被预设了的“普遍性”与中国的哲学的“中国性”之间的张力;其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世界与精神生活中抽绎出哲学性并加以申发的哲学史,与面向当下的、基于中国经验的哲学探索之间的牵扯;其三,西方哲学的汉语化与中国思想的哲学化之间的双重他者性。  相似文献   

5.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动态的观点探讨中国哲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受人类学的启发,笔者把中国哲学理解为起源于地方性知识,且保持其特征的知识形态。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本质必须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才能揭示出来:一方面,中国哲学中的相关概念或范畴植根于具体的文化经验之中;另一方面,中国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又呈现出思想普遍化的理性倾向。反观西方哲学传统,也能发现类似的思想现象。在此考察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分层次发展中国哲学的方案:一种是从拓宽思想的广度着手,作观念普遍化的努力;另一种则是为显示经验之厚度,从事观念史的探讨,由此把中国哲学的世界化做成有根基的事业。  相似文献   

7.
本人有幸拜读了方立天教授的洋洋百万言的近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本书总结了我国解放后乃至近现代我国研究佛教义理的经验,从中国文化宏观的角度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一辈佛学研究家汤用彤、吕澂、陈垣、蒋维乔、任继愈等人的优良传统,从历史比较和实证的方法和角度对中国佛教哲学作了全新的解释,堪称我国佛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方教授的大作,落脚点在中国佛教哲学,因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创生地,但是它后来集大成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与印度佛教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8.
庄振华 《哲学动态》2023,(8):93-101
对西方哲学的深度研究而言,微观义理、宏观旨趣、文明特质三个层面缺一不可,各有严格规定与紧迫任务。贺麟《近代唯心论简释》秉承“思有同一”这一西学主脉,在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自己更为宏大且深具中国色彩的唯心论思想,依此简别中西各家学问。该书为前述三个层面的研究均带来若干启示,在方法与义理两方面对当今西方哲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易传》中的基本哲学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本文所谓的“基本哲学问题”是针对中国哲学的形上学研究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易传》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故而在中国哲学的语言脉络中,形上思维的研究即是论于道者及道与器的关系者,作者则认为,中国哲学的形上思想研究,应从“宇宙本体功夫境界”四方架构共构而成,此即作者所提“以功夫理论与境界哲学为中心的基本哲学问题研究法”[1]。本文对《易传》的研究将从儒家形上思想发展的“义理形态”分析着手,探究《论》《孟》《庸》《易》四部著作中所展现的儒家早期形上思想建构的“义理形态”,藉由基…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提到中国哲学与中国义理学的区别时指出,用哲学方式来重述中国义理学传统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义理学传统放置到近代学问的体系中加以审视,获知其在近代知识体系中的位置。这也就是说,哲学是促使传统的学问获得近代知识自觉的方式。在我们看来,在某种意义上,“哲学”是一种类似于海德格尔所谓“再思”(Andenke...  相似文献   

11.
张天舒 《哲学动态》2023,(10):115-123
<正>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和合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国际退溪学会理事,日本东京大学客座研究员,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等。主要代表作有:《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传统学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维反思》《新人学导论》《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和合哲学论》《和合与东亚意识——21世纪东亚和合哲学的价值共享》《和合生生论》《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天道篇)》《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人道篇)》《中国哲学思潮发展史》《中国哲学元理》《周易思想研究》《帛书周易注译》《宋明理学研究》《朱熹思想研究》《心学之路——陆九渊思想研究》《李退溪思想世界》《戴震哲学研究》《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张立文文集(韩文版,共38辑)》等。  相似文献   

12.
语言,逻辑,意识思维作为认识工具的有限性是众所周知的,而普通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则停留在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用日常语言,普通逻辑,常人意识思想所作的经验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限于从日常生活中找到符合经典文句的日常事例,由符合反过来证明《道德经》是重要的,对我们是有用的;另一个层面是用哲学的概念语言,辩证逻辑,理性意识思想所作的思想义理层面的研究,这种研究一是为《道德经》进行哲学定性,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判明《道德经》哲学体系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辩证法还是形而上学,一是与其他哲学体系比较,相互解释阐明,一…  相似文献   

13.
《现代哲学》2016,(1):128-128
正日前,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广州大学教授徐俊忠主编的"毛泽东与当代中国"丛书第一批研究成果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套丛书力图坚守严肃的学术立场,立足重大社会现实,在把握好"学术性"与"现实性"之间张力和弹性的前提下,以认知性研究视角和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文本、爬疏义理,重新清理毛泽东时代的一系列重大概念和重要思想,全面总结毛泽东为中国现代化留下的丰厚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易学哲学研究方法呈现出主体化、多元化的特征,研究内容涉及义理、象数、诠释学多个方面,研究路向呈现出以西方哲学为主体转向回归传统的趋势。论其大体,约有如下四端:第一,引入西方哲学的范畴和方法梳理、整合易学的义理内涵;第二,通过对象数范式的重新解读,发掘《周易》象数思维模式背后的哲理内涵;第三,哲学视域下象数、义理合一的新探索;第四,在新的学术背景下对建构易学诠释学的思考。这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回顾和反思前人成果,有助于我们回到易学哲学本身,建构符合易学哲学实际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5.
张任之 《现代哲学》2022,(3):129-131
<正>陈少明教授在《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1))一书中鲜明地提出了“做中国哲学”的口号。按其自陈,这个口号首先是对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界的一个反思和吁请,即一方面要有别于只述不作的哲学史论述,这种中国哲学史的论述源自近代以来在西方哲学影响下、以某种西方哲学的框架来重构中国古代思想;另一方面是要“做”出中国哲学自身的特色,这在根本上意味着中国特有的思想经验与思想品格在今天重新生发出其特别的意义,是为别开生面。  相似文献   

16.
李猛 《世界哲学》2009,(5):25-28
西方哲学研究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但长期以来,古希腊哲学并非其中最具影响的力量。古希腊哲学近来日益受到关注,是现代中国思想成熟的一个标志。而对古希腊哲学理解的加深,关键在于现代中国思想如何能够在哲学上建立与希腊古代哲学的关联,并形成自身理解古希腊哲学的研究传统。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哲学的名象交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无论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包含着直觉的活动和直觉的成果。但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或任何一个哲学形态,都不能完全依赖直觉来思维,而必须通过某种思维形式或符号,才能构成面向社会的思想体系。人们从历史的发展中可以看出,西方哲学的传统是以概念作为最基本的形式和符号。中国哲学传统则不然,其思维形式和符号既有名、又有象。名相当于概念;象即意象,二者共存共用、互渗互动,与西方形成鲜明的对照。究竟应该怎样来看中国哲学思维这个特征呢?长期以来,人们把西方哲学的概念思维作为唯一的尺度和标准,认为这是中国传统哲学落后于…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中,一些学者为提升庄子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将庄子的"命"与"逍遥"思想的关系诠解为"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这一诠解在笔者看来,是"以西释中""反向格义"的一个"不当比附",不仅没有更加澄明中国哲学思想的真正义涵,反而遮蔽了中国哲学对世界经验方式和思考方式的独特性;对于庄学而言,不仅未能促进对于庄学义理的新开发,反而伤害了庄子思想本身。  相似文献   

19.
《维摩经》是一部具有鲜明、深刻、系统的义理学思想及哲学智慧特色的初期大乘经,而《维摩经》教法义理思想的核心原则,乃是般若智慧与善巧方便二种菩萨品德不相割裂、并重并举、相辅相成、平衡开发的辩证融和的义理精神。本文重点分析《梵文维摩经》第四品§16、§17、§18三段经文,认为三段经文是《维摩经》中系统及深度论说般若、方便辩证融和义理思想的重点文字。这些经文所阐发的思想智慧,以及中印佛教一些一流论师对于《维摩经》“无方便慧缚”等句经文义理的诠释,都足以证明《维摩经》是关于大乘佛法这一义理原则最具有理论自觉意识及义理建构成就的一部重要而特殊的初期大乘经。  相似文献   

20.
运用“理性”概念来诠释先秦哲学的确有助于揭示中国思想的特点,但同时也揭示不同学者对此概念运用的任意性。无论是葛瑞汉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存在理性论辩的宣称,还是陈汉生对中国古代哲学中没有“理性”概念的断言,都仅仅从两个不同角度说明西方对“理性”的传统定义并不能完全概括东西方的相应经验。这一解释模式所揭示的,不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而恰恰是西方概念体系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