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明之 《学海》2014,(1):65-72
从资本逻辑的视角去挖掘马克思有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在价值,或许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资本天生具有自我增殖本性,由资本本性衍生的自我扩张的逻辑便形成为资本逻辑。进入机器大工业时代以来,资本逻辑俨然已成为世界秩序的主导逻辑。尽管资本逻辑本身蕴含着"自由"价值,但资本逻辑下人的生存境遇所表现的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遭受重大挑战的事实。马克思对此有过原初的揭示,因此,我们应该回到马克思那里,因循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逻辑,追寻摆脱资本统治之道。  相似文献   

2.
资本形而上学作为同一性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领域里的复活,具有三个本质性的特征:主体形而上学、欲望形而上学和权力形而上学。作为主体形而上学,资本拜物教的实质就是"抽象成为统治",在这种统治下,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作为欲望形而上学,资本是力图超越自己界限的一种无限制的和无止境的欲望,资本的增殖本性不仅决定着资本无止境地追逐剩余价值,并且把整个人类的物质欲望放大到极致。作为权力形而上学,资本作为一种权力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最终演化成资产阶级社会中支配一切的权力。资本形而上学的三副面孔构成了现时代的理论表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哲学意义上首先是要从这三重维度对资本形而上学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3.
不断占有剩余价值以自我增殖,进而无度扩张,这构成资本的内在逻辑。资本提升了劳动能力,改进了劳动方式,变革了全部社会关系,瓦解了封建体系,为人的解放创造了前提。但在资本逻辑支配下,劳动采取异化形式沦为资本增殖的元素,引发资本统治劳动、人为物驭的发展悖论,此一洞见构成马克思劳动人本思想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向度。透过劳动从属资本的迷雾,马克思深度揭示了劳动发展与社会演进和人的本质的内在同一性,确认了劳动者的历史主体地位,指明了经由劳动和劳动者解放实现人的解放以及资本逻辑消亡的必然性,彰显了劳动人本思想以劳动和劳动者为本的价值诉求及对资本逻辑的超越之维。  相似文献   

4.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乡村城市化进程中,一方面,追求自我增殖最大化的资本逻辑必然成为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并日渐获得其在现代乡村社会的宰制性地位;另一方面,资本逻辑不断实现对传统乡村生产与生活空间的"资本化"扩张,并由此加速了村落"终结"的进程。应当看到,此种村落"终结"并不仅仅体现为村落数量的减少,更在于资本逻辑作用下传统村庄伦理共同体的衰落及其作为乡村伦理文化根基与载体功能的式微。易而言之,村落终结并不单纯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村落减少,而在于村落所体现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伦理共识、文化心理和行为模式的"终结"。在乡村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应当通过对资本逻辑有效的伦理规约,既维持其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作用,又为资本的空间扩张框定必要的伦理边界,从而实现村落的"重生"。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资本以一种强劲的姿态在社会各个领域进行总体性扩张,成为当代社会不可忽视的支配性力量。资本为实现其价值增殖的本质,通过空间的扩张(即全球化进程)和领域的渗透(即市场化推进)确立自身。因资本构成、运营主体及约束机制的不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当代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应帮助企业超越资本逻辑的宰制,针对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化现状,依据经济、社会、文化三元生态模式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6.
在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中,差序伦理造就的人情化关系网络构建了强大的个体性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整合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的基础所在.这一历史轨迹的延伸,直接渗透于当代中国城市社区的微观权力运作中,成为基层政权内卷化背后的隐性逻辑.现代性权力的运作机制唯有脱离传统的"统治-臣服"型二元模式,形成公共理性基础上的合作共治,方能实现基层政权边际收益的递增,从而终结内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资本和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传统转向现代的最主要力量,两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走向同盟化,并推动了人类的现代化进程和现代性的生成。在金融资本和高科技时代,资本和技术已经深入渗透到经济生态圈、政治生态圈、文化生态圈和社会生活生态圈,逐渐构建起一套强大的系统化权力,导致人类的生存世界日益走向深度异化。面对“存在还是毁灭”的抉择,只有以社会主义国家的整体性力量,才能规制资本技术的系统化权力,才能规范社会秩序、化解矛盾,彻底改变人与人尖锐对立的存在状态,进而避免人类走向集体的毁灭。  相似文献   

8.
资本逻辑在当代发生若干明显改变,对这些变化的自觉问题意识和总体哲学审视不仅至关重要,而且刻不容缓。从资本一般的视角看,增殖逻辑整体强化,扩张逻辑持续加强,负向逻辑驱逐正向逻辑,但扬弃逻辑也日益发展。这些逻辑变化内在勾连、相辅相成,对资本本身和资本世界造成深刻影响,本质地关涉着当代人类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资本逻辑是资本在增殖与扩张本性支配下介入文化生产的结果。一般而言,由于资本逻辑自身固有的二重性,其介入文化生产也带来了双重后果:既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又因过度倚重经济效益从而侵蚀了文化的价值性与超越性。与早期发展阶段相比,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趋势,即文化生产内容的特色化与个性化,文化生产手段的高科技化,文化生产方式的跨界融合。表面看,当代文化产业发展不但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也更加注重与高新科技的互动发展,还带动了传统产业的新发展,似乎更符合人们的消费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事实上,文化产业的当代特征与趋势是资本在增殖本性驱动下进行生产机制创新的必然结果,它并没有扬弃资本逻辑的负面效应。这启示我们:在面向人类文明新形态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应在坚持唯物史观基础上,对资本逻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审慎的反思,既要发挥其作为文化发展动力的积极作用,又要对其进行良好的驾驭,保证文化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0.
"阶级构成"是以奈格里为代表的"自治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相对于马克思的"资本构成"概念所构设的重要范畴。马克思的"资本构成"反映的是资本逻辑的扩张,揭示的是资本通过机器、技术的应用统治活劳动力量增强的过程;"阶级构成"学说强调的则是工人阶级斗争引领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反映的是劳动、工人力量的本体地位。这一学说是对传统阶级分析方法的重新审视,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批判,对索雷尔工团主义的再发挥,有一定的理论独到之处,值得批判借鉴。  相似文献   

11.
对于现代性的矛盾,西方许多思想家都把其根源归结为理性的自我分裂。在马克思主义的视域中把握现代性的理性分裂,重要的一点,是透过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逻辑来审视理性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成与蜕变。启蒙理性从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走向自我逆转、自我毁灭的辩证法根植于资本的矛盾逻辑。资本逻辑在推动理性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埋下了理性自我分裂的种子,诱发了理性化进程的全面逆转。在资本逻辑的要求下,理性发生自我分裂,片面发展为"工具理性",蜕化为"经济理性",并进一步逆转为"反理性",最终蜕变为对人类自身进行支配的"权力"。由此,理性的自我分裂便构成了现代性矛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于天宇 《哲学研究》2023,(11):33-43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将资本的生息资本形态比喻为“自动的物神”,说明生息资本是资本自足性的实体形态。这不仅意味着资本统治的物性逻辑的完成,更意味着资本统治的观念逻辑的生成。马克思对资本神性的认识经历了从“物神”阶段到“自动的物神”阶段的深化。“自动的物神”的形成,不仅使资本全面压榨了劳动者,更从根本上改变了资本自身人格化的对象——资本家——的现实处境。“物神”如何成为“自动的物神”,以及在此过程中主体的存在场域变化,是理解资本统治、破解资本逻辑、预见无产阶级真正解放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剖析,一方面能够透视当前资本发展的新形态,另一方面也能够预见祛除资本神性逻辑的实践理路。  相似文献   

13.
生态权力观和生态利益观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自然界的生态权力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并非自发地实现的。人类也同其它生物一样,以地理位置的不断扩张和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为其生存的特征。但人类也逃不过“整体支配并决定部分”的自然选择,对自然生态的破坏也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惩罚,我们把人为破坏自然生态而遭到自然报复的现象,称为自然界的生态权力(Nature's Ecological Power)。正是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存在着这种力量,才激发人类不得不考虑建立人与自然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没  相似文献   

14.
不能把资本的增殖性和剥削性割裂开来。价值增殖是资本追求的唯一目的,为此必须与工人发生剥削关系和雇佣关系,后者作为“死劳动”对“活劳动”的单向度、不平等的权力-支配关系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内容。既不能把资本等同于物,也不能把资本等同于生产要素。如果说生产要素是一种物(如机器)在技术关系中获得的规定,那么,资本就是这种物在权力关系或生产关系中获得的规定。技术关系与权力关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社会主义需要资本,并不是因为资本不再追求价值增殖和不再剥削劳动,而是因为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需要吸收和借鉴资本的文明成果,即现代化大生产所亟需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要消除资本所造成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不断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虚无主义是尼采对西方文化的诊断.尼采认为,要摆脱虚无主义就必须进行价值重估,重申权力意志的创造性力量.虽然海德格尔与德鲁兹对尼采的评价大不相同,但在对权力意志的创造性特征的理解上,他们具有相似性.鲍德里亚认为,这种创造性的思想仍然是一种现代性的思想,它以"真实"为条件,创造就是将真实呈现出来.这种创造性的理念仍然是合乎资本逻辑的意识形态.在"超真实"时代,虚无主义遵循的是一种消失的逻辑.只有这种逻辑,才能摆脱现代意识形态的效应,并以此为基础来探索现代文化的替代模式.  相似文献   

16.
《学海》2017,(1):102-108
从分配视角出发,权力是稀缺的产物。稀缺使分配成为了必要,权力则产生于分配的行为与过程之中。分配可以采取设置一个分配者,由它决定所有社会剩余之归属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设置某种竞争规则,由社会成员通过竞争来获取社会剩余的方式。在这两种分配方式中,实践性权力与制度性权力有着不同的功能与特征。实践性权力的行使并不必然造成支配,只有当不存在退出选项时,实践性权力关系才变成了支配关系。现代社会保障个体层面的退出自由,在很大程度上祛除了实践性权力的支配性。结果,支配更多成为了制度性权力行使的结果。当集体决策中出现了永久少数,或授权决策中的授权决策者失去了中立性时,制度性权力就变成了一种支配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刘顺 《哲学动态》2023,(2):23-34
慈善的性质和底色本质上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的资本逻辑的支配下,资本主义慈善的动机和行为主要基于利益的交换。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慈善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揭示了其三重悖论:经济悖论体现为后置的分配正义与前端的生产非正义之间的矛盾;政治悖论体现为慈善资本主义与资本权力结构之间的矛盾;意识形态悖论体现为慈善的博爱精神与资本的逐利本性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慈善是对慈善的异化,唯有从“资本为王的伪善”走向“人民至上的真善”,才能实现对“慈善悖论”的本质性超越。这对于识别资本逻辑下的慈善话语陷阱、建构社会主义慈善价值体系,具有鲜明的镜鉴价值和实践效应。  相似文献   

18.
金融化是资本逻辑自身的必然产物,21世纪的资本逻辑已然演绎为金融的逻辑,资本金融化与金融全球化形成合力推动人类发展进程及社会关系从而生成21世纪的人类历史。21世纪资本的时代特征在于它通过金融化生出了"看不见的腿",能突破所有时空阻隔到达可以实现"最大化"收益的资源现场。时空叠加状态下永不停止的交易让资本的集聚史无前例,导致新的历史境遇——金融座架时代的到来。反之,如果在全球经济正义的诉求中考察金融的逻辑,必须注重精神对资本的反作用,呼唤哲学的在场与精神的关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意识,为资本逻辑设置对立面,在不断克服资本逻辑直线运动的历史偏斜运动中,寻求全球经济正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资本逻辑是生态危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资本以追逐利润为目的,"疯狂地发展生产力",必然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从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即生态危机。异化消费既是劳动异化的表征,也是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重要推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离不开资本,需要资本作为中国道路的铺路石,但资本逻辑又使生态环境问题凸显,使我们陷入两难境地之中。这就要求我们直面资本逻辑,承认资本逻辑及其作用的存在,驾驭好资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是也只能是驾驭资本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揭示出,资本主义现存社会关系是在历史运动中,通过人们的感性交往活动被创生、并且不断改变着的。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物质生产、剩余价值的秘密,马克思进而指出,资本是私有财产运动的感性表现,作为一种社会关系,其生成是历史的;作为抽象劳动的积累,其生命力就在于不断的自我增殖和扩张。进入21世纪,普遍观点认为:资本主义已经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即晚期资本主义、消费社会莅临了,马克思的生产决定论不能自圆其说。因此,澄清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进行批判的要义,对于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义是非常必要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学说史》这一要著中,通过对"物质生产"这一经济学范畴之规定的前提性批判,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是被生产性所规定的,其存在的前提是资本作为一种抽象的社会权力统治具体活劳动,劳动力和劳动条件发生分离,而国民经济学家逻辑的、抽象的表达了现实中真实发生的关系,把具有社会-历史规定的现实变成了永恒的自然规律。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了,整个资本主义现存关系是如何落入生产强制的"支架"中,资本主义生产强制、需求强制和消费强制又是如何内在勾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