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制度下的邪恶现象有两种表述方式,即“根本的邪恶”和“平庸的邪恶”。前者的根本特征表现为破坏了人类发展和和进步的概念,致力于把人变成多余的人的事业,以及消灭了人的法律人格、道德人格以及作为个体的人;后者的特征体现为无思想和肤浅性。阿伦特为思考极权主义专制制度下邪恶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个人应该担负何种道德责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从而为建立一种以思想为核心的个人责任伦理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为了反思纳粹极权主义的道德教训,阿伦特对原初的道德经验进行了分析。通过典型化的方法,她区分了三种迥异的道德样态,即分别以苏格拉底、耶稣和马基雅维利为典范的思想道德、信仰道德和政治道德。思想道德以思考者的思考经验为基础,以思想之我的内在和谐为原则。信仰道德以同情经验为基础,以忘我为根本特征。政治道德以行动者对荣誉的追求为核心,以对世界的关心为其原则。在此基础上,阿伦特对康德的道德哲学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康德哲学中同时包含着这三种道德概念,而这也正是它充满内在张力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托马斯·阿奎那的道德神学思想代表中世纪道德神学发展的高峰,其良心观念是其道德神学思想中的组成部分,并在《神学大全》和《论真理》中有充分的说明和阐述。《神学大全》大体上是对《论真理》的总结,本文将以《神学大全》为主要材料分析阿奎那的良心观,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理智、自然法、良心和良知、服从良心的义务等。良心被认为是伦理道德判断的一种机制,对良心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自然本性的目的,规范人们的世俗道德生活,引导人们行善避恶。  相似文献   

4.
陈伟 《学海》2004,49(2):43-51
对极权主义的研究 ,是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反犹主义和帝国主义入手 ,阿伦特以政治现象学的方法探讨了极权主义的起源 ;在此基础上 ,她进一步探讨了极权运动和极权统治的特征。探讨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 ,不仅为我们考察极权主义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也是我们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阿伦特政治思想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阿伦特在二战后和20世纪60年代分别以"根本恶"与"恶之平庸"来阐释纳粹运动。对于这一变化是否表明阿伦特彻底还是部分改变了对恶的看法,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事实上,在阿伦特的思想里,恶之平庸与根本恶之间具有悖论性相容关系;但在其后期的思想里,阿伦特更愿意通过恶之平庸而非根本恶来理解纳粹之恶,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她对个体责任的思考有关。她逐渐明确拒绝了根本恶中隐含的神学因素,认为这一因素既无法把握,也难以导向对个体道德责任的追究,最终转而以彻底的世俗主义态度展开对个体责任的道德探究。  相似文献   

6.
良心是人的自我意识中对个人品德起着自我审判、自我监控作用的成分。良心发生作用的机制是个人内心不同的认知和行为因素之间的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心理失衡以及由此伴随的情感体验。良心泯灭和良心发现都是个体道德认知的平衡不平衡运动的结果。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外部事件的影响,引导这一运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德性乃内在自我的彰显,它经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换,其内在运作机制却是良心通过良知而向良能的实现。良心即是好、善心,它是人性对心灵的本能觉悟。良心的这一生成方式开启了它敞开自身的双重道路,即致良心的认知道路和诚证良心的行动道路。致良心,就是启动精神世界的意识的功能,对良心予以理性的致知而构建良知;诚证良心,就是以良知为武器和方法,来指导行动验证良心的力量,这即是良能的践行。  相似文献   

8.
良心是伦理学范畴,它讨论个人在道德上进行自我监督的问题。良心是人独立地为自己规定道德职责,要求自己遵从这些职责并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的能力。 在古希腊神话中,良心以诅咒、复仇和惩罚女神爱伦尼的形象虚构地表现出来,她追究并惩治罪犯,而对于忏悔者则是宽容的。苏格拉底在伦理学中首先提出了个人良心的问题。认为人的自我认识  相似文献   

9.
良心是天主教道德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宗教改革以来,良心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神学家的关注,他们诉诸良心的自由为某些宗教立场进行辩护。新教神学家藉着对良心自由的解释,提升了世俗政权的地位。本文从良心的本质和功能、良心与圣经、良心与信心、良心与救恩、良心与世俗政府等方面分别对天主教与新教的良心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理解两者在良心理论上的立场,探讨良心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良心在道德行为中的作用及良心的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道德作为行为规范有非制度化、非强制性特点 ,道德准则必须经人内化才能发挥作用。良心是高层次道德的表现 ,是道德自律性的体现。没有良心 ,道德的行为规范功能很难发挥。良心的作用表现为对行为的评判、督察、反省和自律。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形成人的良心。社会应设法形成有利于人们形成和发挥良心作用的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1.
自我同一性危机与道德选择多元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自我同一性则是依赖于我们经历过的所有不同的自己的综合 ,是对自身发展的一种强烈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自我同一性危机是指自我处于自身的矛盾与冲突中 ,反映了自我在过去和现在、彼地和此地的不连续。在现代社会 ,随着个体道德选择的可能性与主动性的增强 ,自我的完善与否对道德选择相应产生了积极与消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几十年来西方研究者有关儿童良心发展的研究表明,良心概念趋向于把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加以整合,西方研究者认为良心包含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个方面。西方研究者对良心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上,对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先天气质因素和后天社会化因素进行了广阔而深入地研究。当前的研究也更加强调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对良心的影响,对良心测量方法的使用上研究者们也更注重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在综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展望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三、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中良心观的会通尝试良心是基督教与中国道德哲学中共有的观念,而且圣经与传统儒家对良心的阐述也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人在进行道德判断时最常用的表达都和良心有关,如"天地良心""对得起良心""良心谴责""良知泯灭"甚至"丧尽天良",等等。这样,良心观念或可以成为基督教中国化在伦理方面的一个会通尝试。  相似文献   

14.
极权主义和政治现代性--读《极权主义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的起源》是要揭示一种特殊的现代政治现象的起因和条件,探讨极权主义这个现代特有的现象的深层历史原因及其结构因素。正因为如此,她的许多观点和分析至今仍有重要的意义。极权主义是反犹主义、民族国家的衰落、种族主义、为扩张而扩张、资本和暴徒联盟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极权主义就是从根本上消灭人性,它反映了“我们世纪的危机”,揭示了西方文明及其价值体系的崩溃。  相似文献   

15.
张秋梅 《宗教学研究》2006,1(1):202-205
当代西方天主教自然法学派认为良心是人们对道德真理的意识。它可分为“具体的道德良心”和“一般的道德良心”两个层次。良心也可能会是错误的。每一个人都有服从良心的道德义务,即使它是错误的。为了过善良的生活,对自己负责,每个人都有培育良心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正>汉娜·阿伦特不曾应人之约而写书,甚至不曾应自己之约而写书。读者只需看看本书的情况即可明白这一点。本书的内容主要来自阿伦特在20世纪50年代计划撰写的两本书。阿伦特对这两本书已经展开了相当多的细节,但最终还是放弃了。第一本书的写作计划被称作"马克思主义中的极权主义因素",它直接源自阿伦特出版于1951年的《极权主义的起源》一书,是该书尚未讨论的一个论题。在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17.
说“良心”     
<正> 最近,面对着拜金主义的泛滥,谈论良心的人又多起来了。“良心”这个词,对于理论界真是久违了,学者们不大从正面说它,似有意回避,提到的地方也是带有批判性的。不讲良心的结果,泯灭天良的事便多了起来,社会风气越来越坏,多数人日受其害,于是人们又重新呼唤良心的归来。道德的败坏当然有十分复杂多重的原因,但我们不能不承认,理论上对“良心说”的全盘抹杀,使许多人错误地以为良心无用、良心不好,也是重要的导因之一。“良心说”最早由孟子提出,他有一句话:“其所以放其良心者”(《告子上》),朱熹注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孟子更喜欢用“良知良能”来表述人性中之善端。王守仁上承孟子,以“致良知”而著称于世,“良知说”由此而大放光彩。学术界虽多讲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良心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基于生物生态学理论和自我控制资源模型,采用整群取样法抽取湖南省7所城市7所中学初一到高三学生共3648名,使用童年期不良经历问卷、青少年良心问卷、特质自我控制量表和自我调节疲劳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童年期不良经历负向预测中学生良心;(2)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特质自我控制和自我损耗在童年期不良经历和中学生良心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童年期不良经历不仅是影响中学生良心的重要外部因素,而且还会通过影响特质自我控制和经由自我损耗对中学生良心产生间接作用;减少和避免童年期不良经历对中学生心理的冲击,提升其特质自我控制水平,降低其自我损耗,是预防中学生良心失守和提升良心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根本恶与恶之平庸,这两种貌似走向相反两端的对恶的描述,在作为行动主体对自我意图的执迷上是一致的。这种执迷或"过度"(excessive)就是恶的实质,它在阿伦特笔下具有悲剧性的双重面目。阿伦特揭示了恶的现代性悖论:现代性的题中之义是将恶视为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将随时代进步而被消除;然而,现代生活的"世界异化"却容易加剧主体行动的盲目与道德自欺,从而导致根本恶的后果。  相似文献   

20.
道德冷漠是指道德感、道德经验或道德判断的缺失或匮乏。道德冷漠一旦弥漫成一种社会化的道德心态和道德氛围,人们就会认为这个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道德危机,进而感到个体在道德上的无力。道德冷漠与道德能力的缺失有着密切的关联,为提升主体的道德能力,需要从个体的维度,确立主体的道德信念、培养主体的道德情感和构建主体的道德人格;需要从社会的维度,实现社会规范和人际关联的道德重建、道德规范和伦理秩序的法制重建以及道德理想和道德信念的文化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