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2.
德勒兹的"三种时间综合"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的"三种综合"的精巧改造。这一概念在德勒兹哲学中极具代表性,几乎他的所有概念都可经由三种时间综合的结构获得理解。然而矛盾的是,这个三元结构仍然深陷于他试图摆脱的辩证法的泥潭,从而在整体上对其哲学的合法性造成了冲击。本文试图从德勒兹阐发的斯宾诺莎的"表达"概念入手,重新诠释并整合三种时间综合,进而尝试在德勒兹哲学内部解决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3.
吴功青 《哲学研究》2023,(3):117-125
在谢林和黑格尔看来,斯宾诺莎的实体具有一种先天性的缺陷:它是静止不动的。果真如此吗?本文试引入德勒兹的动力学解释,阐述斯宾诺莎实体运动的可能。同时,静力学的解释坚持认为,斯宾诺莎将实体等同为现实性的做法,从根本上瓦解了潜能-现实的运动结构,使得实体不具有向更高潜能阶次发展的可能。在这个意义上,实体仍旧是不动的。本文支持静力学的解释,但主张吸收动力学解释的合理性,在肯定实体不动的基础上,强调实体的能动性特征;最后对谢林和黑格尔的实体观与斯宾诺莎的实体观作了初步比较,试图指出:谢林和黑格尔对斯宾诺莎实体的改造虽然最大限度地凸显了精神的力量,却必然滑向绝对唯心主义,从而注定错失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精髓——作为太一的整全。  相似文献   

4.
德勒兹在《斯宾诺莎的实践哲学》一书中认为,伦理学,亦即作为存在之内的诸样式之类型学区分于道德哲学,因为后者总是将存在归因于超验的诸价值.这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最终依据是什么?而针对该问题,德勒兹一直晦暗不明.但要讨论该问题,我们首先还得从德勒兹激进的"问题"本体论出发.在德勒兹看来,真正的伦理"问题"关联到的是未被表达与展开的潜在的领域,它深深嵌入某种异质性的、生存论的境遇当中,而且这种据于个体生存实情的境遇往往先于抽象的道德规训或价值约束.在此基础上,德勒兹通过事件理论具体阐释了事件是作为蕴藏于事实中的那种潜在,即它并非事物状态的时空实现,而先天的价值秩序或者伦理规范仅仅只是作为时空实现中的一个现实化了的事态而已.最后,德勒兹基于先验的经验主义立场,深度刻画了其伦理学是区别于基于人类理性形象而建构的道德哲学这一基本事实.据此,从问题、事件到先验经验主义相关哲学理论的致思来看,这都与德勒兹区分伦理学与道德哲学的思想努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如果我们要把握斯宾诺莎实体的层级结构与传统层级宇宙观的异同,以及它与后来的近代德国思想与现代的一些思想后裔(如尼采、德勒兹)之间的深层关联,就不能仅从前现代或当代的立场出发看待它,而要考虑到斯宾诺莎的原初思想情境,即为奠定内在性世界观而构造实体与样式相互支撑的功能结构体。我们首先探讨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关键,再通过实体与样式之间的关系澄清斯宾诺莎实体学说的内在性预设,最后以身心关系为例具体展示这种内在性预设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对世界的遗忘从而恢复世界作为存在原则的地位是20世纪哲学宇宙学运动的基本主张,而德勒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义性存在论恰恰可以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环节之一。在洛维特和芬克的影响下,德勒兹意识到赫拉克利特式本源世界直观对于建构存在论而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用斯宾诺莎主义对这种直观做出深化,最终设定了作为无限存在者和有限存在者的共同存在论条件的自然-世界。  相似文献   

7.
必须坚持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正价值向度,这是集体主义自身的内生性需要,也是社会对它的外源性要求。集体主义原则的公正性是较为复杂的,既有其绝对性的一面,又有其相对性的一面,这加剧了集体主义公正性落实上的困难。必须全面把握集体主义的公正性,在集体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中推动集体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学界习惯上把早期阿尔都塞的学说称为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他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总体而言是斯宾诺莎主义的,这一点在他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表现得最为明显,也最为重要。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对意识形态与科学之间的断裂性理解源于斯宾诺莎知识论对知识种类的划分,马克思的反经验主义源于斯宾诺莎唯名论对观念与对象关系的论述,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拒斥是斯宾诺莎反目的论的理论结果。晚期阿尔都塞对其早期的斯宾诺莎主义展开过深刻的自我批评,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斯宾诺莎主义。阿尔都塞绕道斯宾诺莎来解释马克思,开启了当代西方激进左翼政治理论的斯宾诺莎复兴思潮,因此对当代西方左翼的研究就有必要厘清阿尔都塞理论尤其是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中的斯宾诺莎主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斯宾诺莎是一位有着犹太背景的哲学家,尽管他的哲学思想本质上与传统犹太教之间有着巨大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也从自身的犹太根源中获得了营养,尤其受到了迈蒙尼德等中世纪犹太哲学家的启发。本文从斯宾诺莎的世俗化犹太人身份着眼,通过对照分析迈蒙尼德《迷途指津》与斯宾诺莎《伦理学》中的相关篇章,考察二者论“贞爱”和“对神的理智之爱”的内在相似之处,揭示斯宾诺莎并非与犹太思想传统完全切割,而是吸收了中世纪理性主义犹太哲学的精华,并在世俗化处境中对其加以改变和推进。  相似文献   

11.
潘越 《世界哲学》2023,(1):91-99
德勒兹的繁复体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对黎曼、柏格森和胡塞尔等人的思想继承,这一方面导致人们忽视了德勒兹本身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将繁复体概念的思想源头限制在了19、20世纪,从而忽视了德勒兹这一概念与康德“杂多”“时间综合”等概念之间的理论联系。本文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规范并阐释了繁复体概念,其次在德勒兹的文本中区分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繁复体,最后发现了三种繁复体与德勒兹所区分的三种时间综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借此在更大历史跨度内说明了德勒兹繁复体概念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学界一般把斯宾诺莎定性为无神论者,可是斯宾诺莎自己曾经否认无神论的指控。解决这一身份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无神论"一词的历史含义,而在于斯宾诺莎对宗教概念的理解。斯宾诺莎认为新宗教与迷信相对立,他并不相信传统启示宗教的神学,由此我们可以同情地理解斯宾诺莎为自己的辩护,但仍不得不将无神论者的身份冠与他。  相似文献   

13.
十七世纪的荷兰哲人斯宾诺莎在以唯理主义方法注解人生的意义时,提出了确定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宏伟理想,并把达到人生最高圆满境界作为其哲学的归宿。他在阐释自由理想时,典型地表现出从本体论层次向认识论、伦理学、政治学层次递进的内在逻辑,昭示了哲人为人的自由和尊严而追溯自由之根据的理论动机。斯宾诺莎哲学的解读线索因此就在于:  相似文献   

14.
"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是西方近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无论在斯宾诺莎生前还是在其身后都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无神论者,但是斯宾诺莎生前坚决拒绝这一称谓。他不仅通过其哲学论证神的存在,论证人的最高幸福在于对神的理智的爱,还通过其生活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无神论者。通过考察批评者的观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无神论的含义,我们看到关于"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的争论,既源于人们对神与无神论所具有的不同观念,也源于他们对斯宾诺莎著作的不同解读。由于不同人心中神的观念可能不同,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也可能不同,人们对斯宾诺莎是否是无神论者仍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不断促进人们对斯宾诺莎哲学的理解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些学者认为斯宾诺莎的哲学具有基督教倾向。H.柯亨在这一问题上最为激进,他说斯宾诺莎是一位基督教哲学家或者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反对犹太教的哲学家。L.施特劳斯同意柯亨对斯宾诺莎的一些批评,但是他认为斯宾诺莎是通过批判犹太教来批判基督新教。通过对斯宾诺莎的著作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我们看到,斯宾诺莎的宗教哲学是基于时代所能达到的知识水准对《圣经》作出的历史的科学的分析,它既非站在基督教立场上对犹太教的批判,也不只是针对基督新教的批判,而是通过剖析《圣经》对所有建制性宗教进行批判,因此斯宾诺莎不能被视为一个基督教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吴树博 《现代哲学》2022,(1):101-108
“预定论”是新教神学中的基本教义,也是新教神学家解决恩典、救赎等问题的根本途径。作为一个与新教颇具渊源的哲学家,斯宾诺莎构建了一种与预定论多有相似之处的决定论理论。以这些相似性为契机,有研究者认为斯宾诺莎是在新教预定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决定论思想,有人甚至把他视为一个新教哲学家。然而,通过对这两种理论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无论在精神气质、思想前提,还是在具体内涵等方面,二者均有深刻差异。斯宾诺莎所坚持的并非预定论思路上的决定论,也不以新教的预定论作为其直接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7.
韩东晖 《哲学动态》2003,1(7):31-35
斯宾诺莎是西方哲学史中的重要人物 ,自 1 6 77年斯宾诺莎去世以来 ,对他的思想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理解 :有神论者毁之为邪恶的无神论 ,致使斯宾诺莎在死后的近百年间被否定、漠视 ,而泛神论者则誉之为“令神陶醉的人”、“最具基督品格”的人 ,甚至是“耶稣的表弟” ;[1] 诗人们在他的著作中品味出宇宙的欢歌和心灵的宁静 ,而改革者则欣赏他与迷信搏斗和对《圣经》的批判性解读。人们在斯宾诺莎那里看到了坚定不移的必然论和因果决定论 ,而他的伦理学理想却又是为“人的自由”张扬 ;他坚信人的心灵和肉体是严格对应的一体两面 ,但他又坚持心…  相似文献   

18.
斯宾诺莎生平 他的上帝观(=自然) 诸家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斯宾诺莎与马基雅维利的联系,一直是政治哲学史上悬而未决的难题。根据当代"马基雅维利主义"的两种理论路径,斯宾诺莎至少具有两种可能的马基雅维利主义面向:一是斯宾诺莎"理性自由"的哲学,它与推崇"积极自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有关;二是斯宾诺莎对"国家理性"的贡献,它证明了斯宾诺莎如何效仿马基雅维利的统治技艺,同时拒斥霍布斯的守法国家理论。基于斯宾诺莎对哲学与政治之关系的一般看法,他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本质上是用纯粹政治的手段来达到超越政治的哲学目的。  相似文献   

20.
斯宾诺莎生平他的上帝观(=自然) 诸家对他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