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周人根据自己对神灵的理解在各类文献中构建祖宗神形象。殷商文献中的祖宗神形象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会保佑、赐福子孙,另一方面又会惩诫、加害后人。西周初,周武王重病,周公祷告太王、王季、文王在天之灵,祈求祖灵护佑武王康复,其祷辞载于《尚书·金縢》。此文扭转了周人心目中的祖宗神形象,在商周人对祖宗神的认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金縢》以后,西周各类文献中的祖宗神多具护佑、赐福功能,鲜有贻害子孙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徐志刚 《天风》2007,(3):26-27
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更是上帝对人的旨意,因为神对人是赐福不降祸,基督徒只有牢记圣经教导,努力作光作盐,尽力而行,  相似文献   

3.
禘郊祖宗说为王肃的重要礼说,本文以重新整合的《圣证论》为基准,结合《孔子家语》王肃注及经史文献,重构王肃禘郊祖宗说的理论体系。王肃禘郊祖宗说的内核是以帝王受命为中心的政治哲学,具有特殊的宗教性,其说大体承用贾逵、马融旧说,展现出天道与人事两种面相:将天道具体化为人格神,重新确立天人关系;通过对虞、夏、殷、周四代具体庙制的解释重塑人鬼关系。禘郊祖宗说由此成为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统一体。王肃禘郊祖宗说中的常制代表理论的普遍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现实易行性,而“权礼”代表具体实践的特殊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并不完全具备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论语.子路》“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之“巫医”,历代注释或认为是贱业,或认为非贱业。正确阐释巫医职业性质与社会地位,不仅涉及到对此句语义以及孔子思想的正确理解,而且也涉及到对上古巫医文化的正确认识。如果从巫的起源及巫医、巫史之分合,巫与宗教文化及南方区域文化之关系,巫医的身份及其道德、智慧之要求,孔子对巫医及祭祀之态度等几个方面作综合考察,即可证在孔子之前直至孔子时代,巫医地位虽有隆降,却并非是一种贱业。  相似文献   

5.
崇拜中的“祝福”本是崇拜的高峰,这并不在于满足信徒得神的赐福的愿望,而是从神出发,因他是万福的源头!“祝福”要总结神从创造、立约、预言、应验、领导到应许之地的指向,充分显明神是定意要赐福予人,他将自己委身与人,成就与人“同在”到永远的恩典!  相似文献   

6.
墨子生病     
正墨子生病时,弟子跌鼻来探望他,就在枕边疑惑地问:"常听老师说,鬼神确实存在,具有带福祸的力量。能够降祸或赐福于人,给善者带来福,给邪恶的人带来祸。老师您是圣人,为何会生病呢?是否您说的话不正确?还是鬼神根本就没有制裁人的力量?"墨子:"虽然我生病了,但  相似文献   

7.
土家族摆手活动祭祀神祗有一个不断整合演变的过程。其脉络是:最初是祭祀树神;第二阶段祭祀虎神;第三阶段祭祀八部大神;第四阶段祭祀五谷神和土地神;土司统治时期祭土司王,与此同时也祭祀土家族认同的文化英雄。  相似文献   

8.
学会做人     
吴恩平 《天风》2008,(2):20-22
<创世记>第5章1-2节记载: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由此可见,人类的起源来自神的创造,人之所以称为人,乃因人是照着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是因神的赐福.那么,人应当名副其实地处事为人,应该在我们身上彰显出神的形象和样式,而决不辜负神的赐福.耶稣对他们说:"来跟从我!我要叫你们得人如得鱼一样."--太4∶19"  相似文献   

9.
岭南冼夫人信仰经历了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到民间保护神和和合神崇拜的发展过程,祖先崇拜与冼夫人后人对祖宗的慎终追远、奉行孝道、感恩报德、维系亲属团体、求祖先授福、怕祖先降祸的信仰有关;英雄崇拜与冼夫人有功于国、造福于民、德行垂范的历史功绩,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观念和冼夫人家族及后人的社会地位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民间将冼夫人作为福、禄、寿的保护神和和合神,与群众的切身利益、价值观念、理想愿望和信仰传统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是“以仁释礼”的“仁治”(人治)思想。孔子的“仁治”思想是对周人“礼治”思想批判、创新的产物。周人“礼治”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开端,它实现了从“神治”到“礼治”的转化,但周人的“礼治”思想仍然处于“神治”思想的束缚之中。孔子的“仁治”思想冲破了“神治”思想的束缚,实现了从“礼治”思想到“人治”思想的转化。孔子“仁治”思想所包含的“克己复礼为仁”和“仁者爱人”内容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人治”思想与“民本”思想的基本框架和理论形态,并为当今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政治文化资源和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1.
壮族传统的"侬垌节"是祭祀天神,期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及感恩之意。在广西大新揽圩将"侬垌节"俗称"二月二游神""歌圩",这天人们将以歌会友,歌声传达对生活的向往。而这种"游神"不仅仅是简单的祭祀神灵的活动,同时也是联络临近乡社情谊的一种社交活动。本文将从侬垌节风俗、揽隆结义、游神活动、三圣庙信仰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壮族传统的"侬垌节"是祭祀天神,期盼上苍来年赐福,寻求风调雨顺及感恩之意。在广西大新揽圩将"侬垌节"俗称"二月二游神""歌圩",这天人们将以歌会友,歌声传达对生活的向往。而这种"游神"不仅仅是简单的祭祀神灵的活动,同时也是联络临近乡社情谊的一种社交活动。本文将从侬垌节风俗、揽隆结义、游神活动、三圣庙信仰等方面来阐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祭祀源于先民在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对自然不可抗力的神化和膜拜。所以,它的存在首先是对神灵的认同。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政治、观念的变动,对神灵的态度在春秋时期发生了重大转折——由对神的盲目敬仰到人的主体自觉。孔子的神灵观充满着理性的否定意味,但对祭祀却又极其重视和坚持。前者当然可以解释为时代的影响,但对二者之间的矛盾却只能用孔子重整家族和社会秩序的现实主义目的需求才能解释得通。  相似文献   

14.
德川中期的大阪儒者中井履轩关注儒家礼经的现实意义,通过对礼经的重新解读,认为儒家祭礼并不具有交接神灵的功能,只是祭祀者用以表达孝敬的人伦之情,因而只具有世俗性的伦理功能。履轩对儒家祭礼的重新诠释,不免减杀了儒家祭祀文化的宗教性意涵。对此,我们可以作以下两个方面的反思:一方面,儒家祭礼保留了沟通人神的宗教性诉求,这使祭礼区别于其他世俗性人伦活动而构成了一套祭祀礼仪;另一方面,作为祭祀行为之基础的人神感格观念,赋予祭礼以道德性内涵,而人神感格观念又能突破"追养继孝"的世俗之情,从而使得祭祀礼仪的宗教性与伦理性发挥交互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会做人     
吴恩平 《天风》2008,(4):20-22
<创世记>第5章1-2节记载: "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由此可见,人类的起源来自神的创造,人之所以称为人,乃因人是照着神的形象和样式造的,是因神的赐福.  相似文献   

16.
试论楚简《鲁邦大旱》篇的内容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简《鲁邦大旱》篇一、二简 ,是写孔子借“鲁邦大旱”之机 ,在不坚持反对以“说之事鬼”的情况下 ,向鲁哀公提出了“正刑与德”的政治改革对策。三至六简 ,通过写孔子与子贡是否要祭祀求雨的辨难 ,表现了孔子对待祭祀鬼神现实而理性的态度。这与《论语》、帛书《要》篇的记载若合符节 ,可谓信而有征。以此来看孔子的天命观 ,知其“以鬼为不神” ;而不废鬼神之祭是“君子以为文” ,有“神道设教”的用心 ;其虽有“道德之天”的观念 ,但“上天”的主宰只是虚悬一格 ,实质还是强调人事  相似文献   

17.
道教的发展史是从原始的神灵信仰形态向高级宗教信仰形态进化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祭祀始终是架构神道教的重要支柱,其历史甚为久远,迄今依然发挥着维系日本人神道信仰的作用。本文着重论述了自日本律令时代直至当代祭祀制度的确立与演迸;并从祭祀的主客体、运作理路与形态上,概括了规范化神社祭祀的构成要素及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8.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琐论刘晨之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以其思想的唯物性、人民性、实践性而独树一帜,特别是它关于社会组织思想的许多观点,至今对我们还颇有启发。“兼爱”与“互利”是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的基础。墨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祸篡怨恨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  相似文献   

19.
孔子是无神论者。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一段话中所说的“天”,与《易传》中所表达的“天之道”的含义相一致,指的都是自然。孔子认为人死后无知无鬼。他虽重视祭祀,但并非相信鬼神,只是为了“神道设教”。孔子以后的荀子、王充是较孔子更为彻底的无神论者,然亦重祭祀。他们都出于政治上的考虑,而并不真信鬼神。孔子之所谓“天命”,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变化的客观规律。他所谓“命”,是指人的寿命、运命而言。无论在形神关系还是天人关系上,孔子都不是有神论者。  相似文献   

20.
朱子在气论上坚持一般的气会散尽,而在祭祀问题上持儒家的一般观点,坚信祭祀人的诚敬之心可以和祖先感应,祭祀中的"感格"以朱子的理气论为基础。他承继谢良佐"祖考之精神便是自家之精神"的讲法,认为人的血脉的延续是根据"生理",自家的气是祖先气的直接延续,祖先形体的那部分气虽然会散尽,却通过子孙的存有而延续下来。朱子对部分礼制的解释也基于他的理气观,而又在理气构架下赋予儒家生命观、身体观以更进一步的哲学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