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的资本》中指出,日趋严重的大停滞与日益加剧的不平等已经造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严重危机。然而,由于皮凯蒂不懂得资本的本质乃社会关系,将资本与财富相混淆,把资本积累混同于财富积累,抛开生产而仅仅关注分配,并缺乏对垄断资本是如何造成不公正因素的关注,因此他解决问题的方案只是"乌托邦",从而他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只是恶化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危机。然而,《21世纪的资本》与马克思的《资本论》的理论贡献相比,的确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2.
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以经济大数据为依据,讨论了在国民财富的分配中,资本利润率总是大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即rg)的现象,这导致了资本的增长比整体经济增长更快,以此论证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体制下,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在拥有资本的少数人手上逐渐集中的发展趋势。皮凯蒂将批判的锋芒指向这一趋势,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民主社会劳动致富价值观的否定,并且导致了这一价值观向承袭制的回归。皮凯蒂的这一论证从某种角度印证了马克思的基本观点:剩余价值在资本一端以利润的方式被积累。然而,与马克思的批判锋芒指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同,皮凯蒂的研究归宿是修缮资本主义制度,提倡不仅用资本累进税、甚而用全球资本累进税的方式来抑制资本利润的无限累进幅度。在资本全球化而世界体制并不存在的情况下,人们只能将皮凯蒂的这一设想看作一种乌托邦。  相似文献   

3.
《学海》2021,(1):110-118
基于大样本跨国数据及贝叶斯动态隐含因子模型,本文提取出美国与各经济体广义货币增长的共性趋势因子,作为美国货币政策溢出的测度变量,并检验了其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针对全部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供给扩张降低了其他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货币供给扩张加剧了高收入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改善了中低收入经济体的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美国货币供给扩张导致的高收入经济体的资产价格上涨,加上较高的资本项目开放度,成为导致高收入经济体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中低收入经济体则由于相对较低的资本项目开放度,弱化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于资产价格的冲击。在美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其溢出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4.
与马克思在诸多文本中"否定"正义的概念一样,马克思在许多文本中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否定"平等,这在很大程度上致使人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是否重视或持有一种规范性的平等概念提出质疑。遵循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基本框架进行梳理,马克思无疑持有一种平等观念,并且其平等观念在规范性层面上也并无缺席。应当注意的是,要承认马克思持有一种平等的立场,就必须首先对内在于马克思平等观念的平等原则与平等价值进行区分和说明,进而才能够有效澄清马克思的阶级理论、分配原则和道德追求之间的紧密关联,从而对马克思的平等主义立场作出有效辩护。可以说,马克思的平等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以人为出发点来重新思考平等主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分配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不仅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经济状态,更对人们的社会权利和地位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分配正义的伦理意义在于:如何在不侵犯社会成员自由的前提下,为人们带来应得的利益,保障、捍卫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在社会的层面上,平等是分配正义的首要伦理价值。福利、资源、权利(能力)都是分配的主要对象和领域。福利平等、资源平等、权利(能力)平等,似乎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正义分配的依据,但又都面临着各自平等理论的困境。文章从机会平等的角度,对分配正义进行了理解、研究和考察,并且构建了复合机会平等分配体系,力图实现作为机会平等的分配正义。  相似文献   

6.
丁毅  纪婷婷 《心理科学》2021,(2):412-418
不断加剧的经济不平等问题对个体和社会有着巨大危害,然而人们对经济不平等却有着较高的容忍性。基于个体心理的研究证据,本文提出认知和动机双重路径模型来解释个体容忍和支持经济不平等问题。在认知路径上,个体倾向于低估当前社会的经济不平等程度和将经济不平等评价为公平的;在动机路径上,个体预期经济不平等将带来自我利益的增加。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整合多重心理机制间的关系,并探索有效干预手段以增加人们对减少经济不平等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对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中公平正义问题的研究分析,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不同分配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应作历史的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不是马克思分配理论的依据,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产品分配.按劳分配的公平正义是劳动面前人人平等,按要素分配的公平正义是要素贡献面前人人平等.我国目前这两类分配中都存在有违公平正义的问题,不是“强资本、弱劳动”所能概括,也不是坚持以劳为本、遏制资本本位所能解决,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8.
《学海》2019,(3):154-161
一直以来,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对市场机制的涓滴效应会自动实现收入均等这一命题不断提出挑战。本文研究表明:在发达经济体中,由于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具有双重功效的价格机制、边际报酬递增的规模效应以及资本的逐利和增殖本性,市场机制内生性地阻碍涓滴效应的发挥;在我国这样的转轨经济体中,因市场机制不健全而形成的泥团效应进一步阻滞了财富之水向社会各阶层渗漏。因此,政府必须通过促进市场发育和规范市场秩序优化初次分配,通过实施再分配政策弥补市场机制在收入分配效应方面的固有缺陷,以促进财富充分涌流,消弭贫困,实现收入均等化和共享发展。  相似文献   

9.
财富分配正义是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强调幸福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增进人民幸福的财富分配正义才是真正合理的分配。马克思从财富的性质阐析了分配真实的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基础;从财富的形成阐析了按真实贡献分配财富是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强调劳动创造财富,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财富主要应分给劳动人民;从正义的局限阐析了超越按贡献分配是增进人民幸福的必然要求,强调生产力越发展,财富越丰富就越应该超越按贡献分配;从分配的实现阐析了人民主导是财富分配能够增进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强调确保人民主导财富分配的根本基础是建立、健全公有经济,确保权为民使用。  相似文献   

10.
姚洋 《孔子研究》2023,(2):5-11+156
历史上对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主流解释是孔子具有均贫富思想,而当代论者倾向于认为孔子所指的“不均”是制度层面的“不均”,而不是财富方面的“不均”。本文从《论语》文本出发,发现孔子的宏观社会理想是“均无贫”——较为均等的财富分配是消除贫困的途径。这与当前的共同富裕主题是一致的。但在微观层面,孔子坚持财富分配的比例原则,因而与他的宏观理想产生矛盾。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从马克思、恩格斯“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出发,投资民众以使每个人具备大体相当的收入能力,然后让民众遵照比例原则在市场中获得收入。如此实现的共同富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1.
唐甄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位比较全面、深入地论述平等问题的思想家。他从“天地之道”的高度论述了人人平等 ,并以此为根据 ,激烈地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主义 ,提出了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新的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批判了现实生活中的贫富悬殊现象 ,主张物质分配上的平等 ,从而使传统的人性平等、道德平等上升为经济平等 ,超出了历代及同时代的思想家。唐甄还比较全面地论述了男女平等思想。由于个人的生活遭遇及社会历史条件 ,唐甄的平等思想具有极鲜明的同情弱者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路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当年马克思哲学的出场路径和历史语境 马克思思想出场的前提就是资本全球化时代。马克思所要改变的“旧世界”,正是资本全球化的世界。对资本全球化的批判性反思,造就了马克思,使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和全部理论出场。  相似文献   

13.
分配正当性的根据是什么 ?人的基本权利与平等的要件如何分配才是符合正义的 ?罗尔斯和诺齐克从两个向度上对此作了深入研究。罗尔斯从平等的权利出发 ,主张用“公平正义的两个原则”来取代功利主义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不平等 ,否则就应当平等。并要求依据“公平的正义原则”分配公共资源和自由体系 ;诺齐克从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出发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证明应当平等 ,否则就应当不平等 ,通过“资格”理论确立“持有”的正当性。在功利主义、财产权、国家的作用、自由平等、分配模式和社会稳定的意义等方面 ,罗尔斯与诺齐克的观点也各有契合与对立。  相似文献   

14.
平等问题是当代马克思政治哲学的重要主题。马克思认为,平等观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经济关系的观念表达,平等关系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性实践活动,而不是抽象的原则和观念;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真正的平等,所谓的平等只是以个人权利为核心、以商品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现代社会的平等其实质是异化的扬弃和人的解放。对马克思平等观的研究和探索有助于提升新时代党和政府执政方略和治国理念的科学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分配正义蕴含着两个不同的原则:回馈正义与平等正义。回馈正义以个人的付出与回报相关联为基础,平等正义以忽略个人的付出而仅满足其基本需要为基础。从回馈正义角度来看,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激进批判理论的批判、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不是针对其抽象的原则,而是论证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抽象的原则走向其自身的反面;从平等正义角度来看,马克思在晚年讨论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应该由回馈正义向平等正义过渡。然而,现实的情况更加复杂,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从现实层面彰显了诸多需要从理论上给予解答的问题。笔者尝试从抽象理论与现实践履层面讨论这两个原则在不同经济关系中呈现的不同问题,并藉此论证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姚大志 《哲学研究》2023,(2):119-127+129
平等是一种理想,而平等主义则主要是一种关于分配正义的理论。当代平等主义者在分配正义的问题上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论:一些学者坚持平等论,另一些学者主张足够论,还有一些学者则偏爱优先论。平等论以平等为原则,主张平等是好的,不平等是坏的。足够论以足够为原则,要求把人的生活水平从足够之下提高到足够之上,但对足够水平之上的人之间的不平等则不给予关注。优先论主张,人的处境越差,使他们受益就越重要,因此处境更差者的利益具有优先性。虽然当代大多数平等主义者更倾向优先论,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些理论上的困难。对这些困难的分析表明,我们应该建构一种更好的平等主义分配正义理论,而这种理论就是消极平等主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共构就是人们共同组成、构建人类社会。许多伦理学家把共构作为社会财富共享的一个基础,这其实是需要认真分析的。从现代应得理论的精神本质而言,贡献是应得的基石。但是,共构社会的贡献与生产产品的贡献是两种不同的贡献,它们也就分别对应着两种不同的分配,遵循着两个不同的分配正义原则——同一性正义原则与差异性正义原则,故而建构社会的贡献是不能成为分配劳动产品的主要直接依据的。同时,由于正义是人的正义,因此两正义原则通过人这个差异与同一的统一体而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所以,强调贡献与收入相对应的差异性经济分配中,也可以有一个基本生活需要品的平等提供之维。  相似文献   

18.
不平等规避是指人们在资源分配中厌恶不平等的分配结果,为了达成平等甚至愿意付出一定代价的现象。这一现象是经济学中常见的行为"异象",属于社会偏好理论的研究范畴。不平等规避的经典模型是FS-ERC模型,后来的研究者从消极情绪、意图和社会奖励等视角对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入探索。不平等规避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例如人口统计学变量、社会距离、决策时间和实验任务特征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不平等规避的心理机制、神经基础,以及对不平等规避的稳健性进行再验证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9.
《学海》2014,(5):143-151
嫉妒是在两方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而产生的。关于嫉妒与不平等的理论多从被嫉妒方"不应得"的强势和嫉妒一方"得不到的"弱势两方面进行讨论,本文则着重考虑了影响嫉妒的多元因素,以及"不应得"的强势与"得不到的"弱势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这一思路下,将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平等的期待、强势和弱势地位的是否应得、自身的无力感以及与他人比较所得的被剥夺感都纳入分析框架,并称之为"感知的不平等"。从1980年代盛行的对"红眼病"的讨论到2000年出现的"仇富心态"再到2013年出现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不均等累积都使人们对待财富的态度、他人及自身的优劣势的理解在过去的三十几年内-至少在话语层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对《人民日报》和《经济日报》刊登的有关眼红和仇富报道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试图阐释针对嫉妒的官方话语如何通过批判"眼红"和"仇富"来影响不平等的感知、认知和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20.
王姝 《学海》2015,(4):16-23
西方现代性发育的现实制度形态是资本主义制度,主体性资本的形成最终形塑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对现代性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性的揭示。资本对当下人类生存世界的座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在某种意义上被资本所操控。当代社会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就是人的主体性与资本主体性的双向趋同。《21世纪资本论》对不平等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物质化的资本层面。21世纪的当下,整个社会仍然受资本主义精神的驱动,并被锁定在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系统中。资本带来了人性积极解放的同时造成与"他者"关系的异化。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深层次地体现了资本的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