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奋斗旗帜,是推动中华民族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民族感情,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源远流长,其历史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几个阶段。先秦为第一阶段,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初步形成。汉至唐为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爱国"的观念开始大量出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宋至清为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冲突大大激发了人们反抗民族压迫的爱国情感和意识,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成熟和发展期。晚清近代为第四阶段,近代以来爱国主义的精神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以独立自强、民族复兴为主题,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升华的新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历来就是强大的精神支柱。我们的祖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只是在近代落伍了。这是长期封建制度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造成的。解放前的中国天主教,就是被帝国主义作为侵略中国工具的。那时,尽管中国教会在梵蒂冈和帝国主义势力控制下,培养了一批崇洋媚外,专为反动势力献策、效劳的教会败类,但也有些反对帝国主义的天主教人士,他们表现了民族自尊心和爱国心。例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忠实践行者,在其百年发展历程中不断为爱国主义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救亡图存""争取人民民主""保家卫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时代主题,是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内涵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展现.其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人民立场、社会主义方向和天下情怀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内涵演变历程中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核心要素,也是百年演变历程呈现出的鲜明特点.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力求实现民族情怀和天下情怀相贯通,既是中国共产党百年爱国主义内涵演变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维系着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中国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弘扬者和实践者,九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是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写下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辉煌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固本培元、凝心铸魂,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当前,中国特色社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义和团运动100周年,一百年前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震撼中外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把反对利用宗教作为侵略工具、反对列强瓜分和抵抗八国联军结合起来而进行的民族自卫战争。它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性,表现了中国人民敢于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狠狠地教训了入侵者,对中国当时面临的亡国危机起到了挽救的作用。周恩来对义和团运动曾给予极高的评价,他说:“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正是中国人民顽强地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表现,他们的斗争是五十年后中…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新年伊始,《求是》杂志第1期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文,意义重大、非同一般。近代以来,当中华民族沉湎于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之中时,中华民族先进分子呐喊出"振兴中华"的民族最强音。在对指导救国救民各种思想武器的比较选择中,中华民族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唯一思想武器。从此,中国共  相似文献   

7.
国籍意识是指公民对自己所属的民族国家的一种意识自觉。在当前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下 ,不能因为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剧而淡化国籍意识。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本位精神的意义不能削弱 ,强化国籍意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8.
<正>鸦片战争以降,西方的各种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和流行,"民族""种族""国家"等一些新的社会学、政治学概念逐步引入中国。国内学术界包括一些少数民族内部的知识群体也因此经历着巨大的知识变革与更新,他们渐次将关注的目光转移到中国的民族问题研究上来。  相似文献   

9.
社会公德建设作为一种彰显社会文明程度的实践活动,在近现代中国历经了"民族救亡""公共生活""国家安全"三大主题性的历史变迁.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公共危机中,防控战役使全体国人不仅经历了一场从生产生活方式到伦理道德观念全过程、全方位的现实拷问和洗礼,也生动展示了统筹发展和安全视阈下重塑中国社会公德建设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机遇.疫情防控常态化时期社会公德建设的最大障碍来自生命、生态、生活意识的焦虑和无奈.建构以"生命安全、生态安全和生活安全"为内核,以"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科技赋能"为机制的社会公德建设体系,是充分展现中国应对重大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抗疫精神,建设更高质量、更具韧性的平安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0.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在于打破"概念短缺"的困局,提升概念供给能力,打造标识性的哲学概念。哲学理论与哲学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本质的相关性,在一定意义上讲,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概念更迭的历史,是不断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内涵以及适时提出并打造标识性概念的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学者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在哲学研究中自觉地以学术的方式实质性地介入中国现实问题,赋予既有概念以时代性的中国内涵,提出了诸如"矛盾""实践""价值""发展"等"中国化"的概念;汲取各种理论资源打造了"以人为本""和谐""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具有中国特质和世界普遍意义的标识性概念,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应该确立研究的主体性,在"扎根中国大地、关注中国问题"的导向中,在对重大理论与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照中,打造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标识性概念,构建真正具有中国气质并能自立于世界哲坛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11.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缅怀基督教爱国先辈为维护民族独立,反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坚持公义,不断追求进步的爱国主义英勇事迹,深为振奋,深受教育。 1931年“九一八”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武装侵略,占领我大片国土,烧杀虏掠,其手段之残酷,令人发指。全国人民为挽救国家危亡,掀起  相似文献   

12.
正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情感系于斯、认同归于斯的民族心、民族魂。2020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和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先后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是这两次重要会议传达的最重要的思想指引和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两次会议上强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伟大胜利。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3.
从19世纪末开始,伴随着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侵略活动的深入,日本当局将其侵略、渗透的魔掌伸向我国西藏地区.其中日本佛教净土真宗东、西本愿寺派也参与其中,以到西藏"探险"、"求经"以及建立佛教联系等为名,从事了一系列渗透我国西藏的活动,为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体制服务,发挥了配合与协助侵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永远纪念和回顾的重大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一场伟大的民族战争。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谱写了一部壮丽的爱国主义诗篇,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的。  相似文献   

15.
《原道》2015,(2)
"民族"在现代汉语里使用频度很高,但含义十分模糊。百年来围绕着"民族"的涵义中国学界曾爆发过数次争论。20世纪30年代,顾颉刚、费孝通关于"民族"的争论表面上看来是称谓之争,其核心则事关中国的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中国的分裂主义产生于国家认同弱化之际,并一直以族群民族主义为工具,力图在中华民族之外建构新的"民族",以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通过强化中华民族认同达到强化国家认同之目的,是反分裂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6.
正道教的爱国主义传统是集体的也是个体的。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感情和行为规范,也是道教自古以来的价值追求和优良传统。道教一贯主张"佐国扶命""忠孝神仙",就是把爱国主义与追求国泰民安、太平盛世的社会理想,与得道成仙、与道合真的终极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每个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相似文献   

17.
东西方文化冲突的反映——越南嗣德时期的禁教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两大民族,自始至终在同一文化系统内生活。故在文化史上,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本支与分支,其精神传统同出一源。毫无疑问,作为越南政治权力建构的正统思想——封建儒家思想,也深受中国影响。越南阮朝建立后,内有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社会危机空前严重。此时,阮朝统治者除继续强化君主专制制度外,还大力加强对越南人民的思想控制,表彰和提倡儒学,企图巩固儒学的正统地位。因此,在越南阮朝的初期和中期,儒学仍保持兴旺的势头。嗣德帝是一个虔诚的儒家信徒,崇尚以儒学经理治国,鄙视基督教,视之为…  相似文献   

18.
张燕 《伦理学研究》2020,(2):102-107
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由顺从压迫、不自觉反抗侵略到自觉为民族独立而奋起抗争的伦理觉醒过程。在此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土地改革奠定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经济基础,以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保障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运行,以文化制度建设推动乡村社会伦理新秩序的发展,成为近代中国伦理秩序重建与转型最为重要的推动力量。在对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中,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合理与优秀成分得以保存,伦理的延续性使其在新的乡村生活中仍继续发挥着维系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抵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兴盛的历史转折点;它彻底洗刷了持续百年中国屡遭外来侵略的民族耻辱,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中华民族得以以昂扬独立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抗战胜利极大地提振了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即捍卫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唤醒了中华民族民主和独立意识,弘扬了中华民族团结意志和爱国精神;对于当下中国,它则开启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20.
鸦片输入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西南各族人民深受其害。而一批出身于英国社会下层和少数民族族群的传教士,却表现出反对鸦片输入的态度。西南各民族的基督教新教教会,制定了不吸鸦片、不种鸦片的戒条,并长期坚定地执行,形成一片片没有鸦片毒害的净土。而今天的教会则由传统的戒烟发展为现实的禁毒。从中可见族群与宗教因素在禁烟活动中的作用,更可见中国人民的主体作用与禁除烟毒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