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社会学家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来研究科学。不仅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所用的方法相去甚远,而且他们所关注的科学侧面也大相径庭。最终我们会看到,一方面有些哲学家试图对科学知识进行逻辑分析,另一方面有些社会学家坚持认为,知识的构造具有社会性。本文试图从一种综合性的观点出发看待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 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已经开始明确地或不明确地运用模型来探讨科学研究的不同方法间的关系。鉴于后面将要阐述的理由,我考虑的重点将放在科学心理学与科学社会学之间的关系上。还原论模型要么坚持说社会学可以还原到心理学中更具解释性的基础领域,要么认为心理学可以还原到社会学。“补遗”模型不这样极端,按照这一模型,解释的主要任务可以由心理学或哲学或社会学来承担,余下的解释工作则需借助别的领域来完成。其他模型并未主张以某一学科为主,它们认为,科学研究的不同领域是在通过相互协作或相互竞争来解释科学本质的各个侧面,相对于其他领域而言,这些领域各自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命运     
该著立足于打破科学哲学家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在学术论争中陷入的理性与社会二分的知识论僵局,试图解决知识生产的经验条件和理想的成功条件之间的一些细节问题。科学哲学家忽视社会力量在科学知识建构中的作用,主张科学知识理性认知过程的结果。科学社会学家则认为,科学家的认知活动必然要受到许多非认知的社会因素的影响。这种歧异隐含的一个共同假设是:把社会力量作为非理性的偏见之源。  相似文献   

3.
心理因果性是个体主义和反个体主义争论的问题之一。福多坚持心理学个体主义,主张心理因果性随附于大脑因果性,心理状态在类型上是个体化的。本文认为,福多个体主义论证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心理因果性观念不同于物理因果性观念,心理因果性并不完全依赖于大脑因果性,它还受到个体-环境交互活动,以及进化历史的影响。本文提出心理学中的因果性观念不是一个有关属性或实在的描述,而是一个解释类,它可以用非个体主义方式处理而实现个体化。  相似文献   

4.
反拉图尔论     
尽管拉图尔已经与爱丁堡学派分道扬镳,但在外人眼中,他们都属于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建构主义:他们都对传统的科学社会学提出了批评,他们使用相同的术语,他们的观点是相似的,只不过,拉图尔更为激进.布鲁尔撰写此文对此进行了澄清,他指出,拉图尔并非走得更远,而是在后退,退到了传统的科学社会学.他阐述了他的概念和思想与拉图尔的区别,指出拉图尔主要误解了主客体图式,混淆了自然与人们关于自然的信念或说明之间的区别,拉图尔的批评完全是对知识社会学的曲解.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曾在《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与境分析》一文中,主张区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 学者的社会学抱负和哲学抱负。在我看来,一方面,SSK引入社会学维度说明科学知识,不 同于哲学家之处在于把一种建构论与经验主义联系起来,试图通过系统的经验观察和描述, 来代替先验的理性思辨,以经验社会学进路取代抽象哲学进路来回答某些传统科学哲学不能 完全回答的问题;而另一方面,从哲学角度讲,SSK是借助一种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对科学认 识论提出挑战,其真正的哲学抱负是张扬一种集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因为,在他们看 来,确立科学的知识本质,不能单纯地只靠对孤立个体的行为和信念进行哲学的或心理学的 分析,还需要考虑科学中的集体的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集 体认识论和社会认识论的真正意涵是什么,这种认识论对我们反思科学哲学有哪些重要的启 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拉图尔就布鲁尔的批评(参见本刊今年第3期)作出的回应。他强调科学实践是主客体区分不发生作用的唯一领域,并反驳了布鲁尔对他混淆了自然与关于自然的信念或说明之问的区别的批评,指出这种区别仿佛是割断本想连接在一起的东西,即在原本为一个整体的树干中插入楔子,然后再把它们粘合起来,从而给联系制造了麻烦,而这也就是现代主义哲学难题的根源所在。拉图尔认为,布鲁尔等人没有资格对科学作出评价,他的强纲领已经变成了科学元研究的一个障碍。  相似文献   

7.
双重加工模型将社会认知加工区分为外显认知加工和内隐认知加工。上世纪80、90年代涌现出来的双重加工模型关注加工的条件,重在对心理现象的某一方面进行解释;进入21世纪后,模型强调加工所依据的原理,强调模型的包容性和应用范围。双重加工模型为人类行为提供了较为全面的解释,但存在术语较多,对两种加工的界定含糊等问题,其中双重加工的单一系统论与双重系统论引起的争议最大。在对双重加工模型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后指出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两个方面:(1)将间接测量的正式加工模型引入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中,可对双重加工的本质内涵进行更为深入地了解;(2)将个体差异纳入到双重加工模型中可以提高双重加工模型的解释力度。  相似文献   

8.
潘威  汪寅  陈巍 《心理科学》2017,40(5):1274-1279
社会认知的机制一直存在心智化与具身认知观点的争论。前者认为社会认知是对心理状态的推测,而后者则认为社会认知是具身实践活动。虽然,心智化研究者认为具身认知有关灵长类动物和婴儿的社会认知的解释可以兼容于内隐心智化,但内隐心智化在解释社会互动时仍然存在间接性的问题。近期,潜心智化理论旨在挑战上述立场中有关社会认知先天论的预设,该理论将个体的潜心智化视为内隐心智化的替代,通过检验与分析相关研究的构想效度,强调社会认知是从非社会性的一般认知功能中衍生而来的,这种立场在社会认知的领域特殊性与非社会认知的领域一般性之间建立起了纽带,从而挑战了心智化与具身认知的争论。未来研究应设计更为严谨的心智化研究方法并对其进行方法学验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尝试在神经科学层面探索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从方法论上讲,认知研究中的个体主义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个体身上,倾向于从个体内部寻求对社会行为的解释。与个体主义取向不同的是,具身认知中的互动观更注重人际和社会互动对于理解他人的重要作用。心理学中的生态学方法最早关注了环境与有机体之间的互动对知觉产生的影响。生成认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认为互动不仅发生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而且表现为主体与主体的交互影响,两个主体间的交互不是两个笛卡尔式心灵的对话,交互的主体是身体,是一种“肉身间性”的过程。具身认知研究中的互动观强调身心一体论,反对身心二元论,在方法论上表现出反还原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认知能量模型--一种更为综合的ADHD认知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能量模型是J.A.Sergeant等人提出的一种解释ADHD缺陷机制的综合性实证理论。该模型基于信息加工理论,结合了状态因素理论和几种相对成熟的模型,尝试对ADHD提供一种较为理想的解释。本文在此对该模型的基本观点、模型结构及其有关的实证研究进行介绍,并探讨认知能量模型对于未来ADHD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科学哲学的认知进路是对科学的认知研究的子部分;吉尔早期利用心理学的范畴理论解释其模型理论,近期提出基于主体的分布式认知进路;内尔赛西安通过"认知-历史"方法研究科学中基于模型的推理,并长期进行实验室研究;萨迦德基于神经机制研究科学概念的创新。已有的研究仍以表征计算范式为主导,存在转换到具身范式的困难,同时没有突出科学的特性。基于此,本文初步提出一种结合科学实践哲学、基于具身的数学认知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2.
自从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世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自我理解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科学,是对历史和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客观解释,因而需要从实证科学立场、结构功能分析和  相似文献   

13.
在证据关系的问题上,持非充分决定性观点者认为,数据不能完全决定假说评价。一部分哲学家认为,非充分决定性可以表达为多重经验等价的不相容理论的可能性问题,而反对者则将问题转换为诸如未被考虑的替代物观点等,但他们都将问题看作是多重理论的有效性。这种解释可被称为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整体论解释,但是这种解释不能完全解决这个问题,而通过对科学知识的社会解释则能提供对非充分决定性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案。科学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理解,科学共同体如何运作从而最小化由非充分决定性带来的对可靠性威胁,以及能以清楚表达规范的方式发展我们的科学认识论,这些规范可应用于该共同体实践。即使面对新形式的非充分决定性,知识的社会解释也有资源来完成这两项任务。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通过逻辑范畴的辩证运动,重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觌律,唯物史观需要确立一个完整严谨的表述体系。而正确地选择表述体系的逻辑起点,则是首先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当前,国内关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的探讨中,有两种较有代表性的新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一种观点认为应当把劳动作为逻辑起点,主张这种观点的同志,看到了马恩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关于劳动决定了人本质的合理思想,用劳动说明历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规定人的本质,解释人类历史产生发展的过程,并通过劳动过程展开了唯物史观一系列重要范畴。然而,我认为,并不能  相似文献   

15.
与理论优位的传统科学哲学相比,科学实践哲学是实践优位的哲学。作为实践优位的哲学,科学实践概念在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有人可能产生疑问,这种哲学在什么方面对实践概念的认识作出了更为突出的贡献呢?一、科学实践概念:对传统的理论优位的批判传统科学观通常有两个基本观点:第一,理论与实践通常是对立的,并且这种对立常常被普通哲学强调科学理论是科学知识中最重要最深远的东西而加强。第二,理论优于实践;实验受到理论支配和指引,实验是为理论服务的。传统科学观还几乎完全忽视了实验室实践的作用:这种作用至多在生产科学知识的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强纲领的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对劳丹的《一种科学的伪科学?》的回应。作者首先以实例论证了对科学的社会特征特别强调的合理性,进而从三个方面回答了劳丹的批评:作者重申,他并不反对哲学家从未持有的论题,但反对让逻辑、合理性和真理就是它们自己的解释的方法;作者批评劳丹转换了对合理性的定义,而他所提出的对称性的反例,仅在把它解释成要求对明显不同的行为作出同一的因果说明时(但这并非作者的意思)才成立。解释理性行为之社会根源的模型已经有了,只不过哲学家们对传统著作缺乏清醒的认识,这就是他们的失败所在。  相似文献   

17.
那些旨在把马克思主义与绿色运动联系在一起的人,常常试图把马克思早年有关异化的著作当作一种所谓绿色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任何这种把早年马克思与绿党联在一起的尝试都会立即遇到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即马克思的早期著作都是人道主义著作.也许有人会提出,人道主义肯定只认为,唯有人、人的地位和人的成就才有价值,而这与承认非人类生命、它们的地位及其成就也有与生俱来的价值的现代绿色运动的主张不是相冲突的吗?这种论点不免有失轻率.“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含义是模糊的,它并非一定就主张唯有人的地位和成就才有价值.人道主义还可以有其他的意思.不妨考虑一下马利丹对人道主义所作的描述:“人道主义……本质上倾向于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并且通过促使人去参与所有能使他在自然界和历史中更为充实的活动,以使人所固有的伟大显现出来.”马利丹的这段话中包含着对人道主义的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解释:存在着一种人的本质和一组人所特有的能力和活动,根据它们便可了解使人类得以兴旺的因素;人道主义者的实际目的就是促使人类的兴旺.这种对人道主义的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也正是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所持的观点.从这种意义上讲,人道主义并无必要让人坚持这  相似文献   

18.
后实在论的科学哲学庠夫自进入“分析的时代”以来,逻辑经验主义作为当代科学哲学的先锋,着手研究科学实践和理论中所碰到的一些难题。这些研究导致了科学哲学领域的争论迭起。60年代,出现了“后实证主义”哲学,要求用“历史”的拐杖引导科学哲学。之后,又出现科学实在论的“新的争论”。科学实在论是一种关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事物自身本质之间关系的学说。一方面,这个学说主张事物自身本质的存在;另一方面,它主张成熟的科学理论近似为真,新近的理论比以往的理论更接近真理。这就是说,理论描绘了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真理就是理论与事物自身本质的符合。这种确立指称的方法和对应规则,引起了近10年来西方科学哲学家激烈的争论,以劳丹、范·弗拉森为代表的反实在论坚持以人为中心批判实在论的观点。劳丹认为,实在论的真理论是以科学的成功为基础的,然而,在历史上,成功的理论不一定真、真的理论也不一定成功。范·弗拉森则认为,观察、语言、实验、真理都是与理论休戚相关的,都是建构性的,所以,科学的目的不是求真,而是求得“经验的适当性”;两个等价的理论并不意味着具有共同的本体论承诺,真理、实体等往往只存在于理论内部。近年来,由于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不断交锋,  相似文献   

19.
科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释是科学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于这一点人们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但大家对于所提出的解释必须满足哪些条件却有很大分歧。这类分歧,尤其是在史学领域和社会科学领域,大都与所谓圆满解释的定律论模型(nomological models)或演绎模型(de-ductive models)有关。还有一个更为普遍的争论:许多(也许是大部分)科学家和哲学家坚持认为,定律论模型和演绎模型显然适用于自然科学,并且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合理性即工具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倡自然化的科学哲学,我打算向半个世纪以前就被公认为学术专业的科学哲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概念提出挑战。这种挑战并不新鲜,在维也纳学派内部,O.诺伊拉特提出过,而后奎因又提出过(1969)。库恩的处女作(1962)中的自然主义倾向曾在科学哲学家中引起了很多对其著作最初的消极的反应。而自然主义已经吸引了许多当代著名的拥护者(丘奇兰,1989;胡克,1987;赫尔,1988;鲁斯,1986)。由于不承认科学哲学的自然主义方法,H.西格尔(Siegel)在捍卫这种占支配地位的传统时,不仅反对我专门提出的一种自然主义选择论,而且也反对长期存在而且发展着的少数派观点。我认为,问题的核心正在于此。根据这种占支配地位的传统,西格尔相信,从科学中可能发现自主的认识论原理。这些原理会给科学家们应该怎样引动的规范主张提供自主的依据,并在科学家中间提供绝对的或无条件的合理性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