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期以来,人们所接受的"资本"概念是生产关系层次上的.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资本掌控了支配现代资本世界的强大力量,在现实权力架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在其生命周期内,资本权力循环往复地生成、扩张和再生,形成相当完整的权力运作逻辑。资本天生具有致富欲、剥削欲和统治欲,从而天生就具有权力欲,必然为自己争取权力。和权力具有同源性或同构性,也是资本拥有权力的重要条件。资本之所以能够掌握权力,根本原因在于它掌控了包括剩余劳动在内的人类物质劳动。资本不仅渴望而且总是实际地力图扩大自己统治的权力。增殖-积累逻辑构成资本反复获得进而扩大自身权力的强大动因。资本的权力扩张和价值增殖是同一个过程。在扩张之后,资本的权力源源不断地再生出来,从而周而复始地呈现出生成-扩张-再生的动态过程。只要资本作为主导性的生产关系再生出来,这种支配性的权力作为其内在的、固有的力量,就势所必然地再生出来。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这种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恶劣影响。它片面地夸大了所有制的决定作用,导致盲目地变更所有制形式,追求“一大二公”而忽视了实现公有制后自觉地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依据马克思的一系列论述,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结成的社会关系。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即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是人对物的占有关系。它决定了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但不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更不是其全部内容。生产关系的实质或核心是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就经常把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并列使用或交替使用。所以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来看,资本主义既是一种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又是一种建立在阶级剥削基础上的生产方式。在前者,资本家作为货币商品的占有者,工人作为劳动力商品的占有者,他们之间是普通的买者和卖者的关系;而在后者,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工人作为雇佣劳动者,他们之间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在前者,资本家和工人的交换遵循商品等价交换规律,既是自由的又是平等的,因而是正义的;而在后者,工人则必须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从而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他们之间的关系既不自由也不平等,因而是非正义的。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二重性,决定了其正义的悖论性和自反性。不了解和把握这一点,就会要么像塔克和伍德那样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拒绝承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胡萨米那样只能从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认资本剥削的非正义性,要么像杰拉斯那样指责马克思在资本剥削与正义的关系问题上是自相矛盾和不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法是阿尔都塞思考的重要内容。他秉持一种政治司法主义的主张——法既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环节,也可以成为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方式。他对于资本主义法的机制进行了批判:1.法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剥削问题,其主要手段是确定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混淆劳动过程中的技术分工和社会分工、通过法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正面"的诱导;2.法与国家联结为一体。法将统治阶级相对于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剩余"转化为合法的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又通过法将个人塑造成法律的主体并赋予其法律权利,其目的是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只有建立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相适应的无产阶级的法,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社会才能成为自我规范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的最大问题是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物与物的关系,劳动者的劳动过程表现为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不是立足于这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去思考导致前者表现为后者的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这种解读视域下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所揭示的是一种社会历史过程的批判,其核心在于探索批判对象即资本在现实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对资本的超越与扬弃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这种内在矛盾运动规律基础上的。这代表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在解读视域、解读内容等方面对他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的真正超越。国外学界的一些左派学者在解读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时并没有真正进入他的唯物史观视域。  相似文献   

7.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首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关系,具体来说,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关系,因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是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化经济建设要求的企业制度,把这两者辩证地相结合,就能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公有制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周镕基  段进东 《学海》2003,24(2):61-65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收入分配领域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要求我们必须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同时兼顾公平的原则,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9.
张建英 《学海》2001,(1):140-141
关于资本 ,马克思曾指出 ,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 ,这就是增殖自身 ,资本增殖自身的本性促使它必然要进行无限的扩张。在国内 ,它要侵入一切经济领域 ,把更多的雇佣工人置于其剥削之下 ;在国外 ,它要侵入世界各国与地区 ,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置于其国际统治之下。因此 ,伴随着生产国际化的高度发展 ,资本国际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成为帝国主义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资本国际化使金融资本的势力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 ,成为剥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 ,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 ,因此 ,列宁指出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压迫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理论界关于普世价值的争论不断升温,其中热点之一就是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关系的争论.正确认识普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何为普世价值以及普世价值何以可能.普世价值是指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符合于人类中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基本价值.我们既不能把克思主义简单等同于普世价值,也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普世价值完全割裂开来.肯定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维度,有利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批判和借鉴西方价值观,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资本运行中道德在席与缺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本本是一个没有道德属性的客观存在,资本掌管者在使资本增值时,必定对他人与社会产生积极、消极影响,这种影响所体现的道德有无的属性,表现为资本运行时,道德在席与缺席。这种道德在席与缺席的属性对资本而言,是被承载的。它取决于支配资本的人们的主观目的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否一致。处理资本与道德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在资本运行中,让资本承载道德属性,保证道德在席。资本运行中道德在席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具体体现,是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资本主义导向了人的抽象化、片面化发展,以超越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理论蕴含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为这一理论构想的实现提供了现实性。就物质基础而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蕴着剥削与对生产力发展的破坏,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与社会的两极分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解放生产力、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现实性。就人与资本的关系而言,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凌驾于人之上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逻辑对人的异化和宰制,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展现了重新颠倒人与资本关系的现实性。就交往形式而言,资本主义使国家成为虚幻的共同体,并造成了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社会主义在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探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普遍交往之可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通过以人民为中心等一系列新理念,以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交往形式全面发展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一不論搞革命和建設,都要有党的领导,这是不必多說的。在革命取得政权之后,国家和政府在全世界消灭了阶級之前还是必要的,一定数量的担任領导职务的政府工作人員也是必要的。但是党和政府的任何傾导机关和任何领导者,都不能脫离群众,不能官僚化,而应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和放手發动群众。只有这样,領导和群众才能密切結合起来,我們的事业才能不断胜利地前进。在我們社会主义社会中,由于把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改变为公有制,消灭了剥削阶級和剥削制  相似文献   

14.
日本学者望月清司在关于马克思异化的第一规定研究中,提出了工人与自己劳动产品的异化等同于自然的异化的观点,同时在论证上把过去倾向于剥削特征的披露变成了揭示一般人的劳动外化的必然性和类本质的市民社会规定[1],这个转换不仅意味着淡化了原有异  相似文献   

15.
美国哲学家克劳弗写了《西方文明的基本价值》一书,吹嘘资本主义世界把人当成最高目的,并诬蔑社会主义制度使人的个性遭到摧残。本文就是从批判克劳弗开始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批判资产阶级学者对西方文明的美化。指出在社会主义以前的各阶级社会里,由于私有制和剥削的存在,人们始终受着自身的活动及其产品的统治,所以是异化了的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情况更加发展,一切生产关系都变成人类劳动生产物之间的关系,人变成了“抽象的个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不可能成为目的,个性自由、人人平等都是虚伪的词句。要消灭这些异化必须首先消灭私有制。第二部分驳斥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的诬蔑,论证社会主义如何消除异化,把人作为世界上一切价值中最高的价值确立起来。作者说,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人,劳动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不再是异化的劳动了。个性得到真正自由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里虽然存在着国家、纪律、组织、劳动分工,但这并不意味着异化。只是在意识范围内还存在异化,这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消除。文章中暴露出作者许多修正主义观点。如以抽象的异化理论代替具体的阶级分析;绝口不谈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行动,而胡说什么以“真正人道的道德原则战胜不道德的社会,战胜这个社会与工人相背离的道德”;抹煞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区别,说什么“人不再是阶级的人”,人与人之间“不是敌人,而是朋友”;鼓吹全民国家的谬论;认为意识形态范围内存在的“异化残余”不必通过阶级斗争,只要通过“发展社会消费基金的办法”即可消除;甚至把共产党人说成是为了人道主义、为了人而斗争(根本不提与谁斗争)的战士等等。  相似文献   

16.
张英 《学海》2006,3(4):180-185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是产权改革的一条重要路径。在满足社会公共物品提供、生产力发展、宏观调控政策有效施行需要的前提下,适度转让企业国有产权,既能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步伐,又能解除处于垄断地位的公有制经济所体现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因而是必要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产生与发展是服从于社会形态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它并具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特殊规律。社会主义基础就是整个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这些生产关系不能以现成的经济结构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比如,像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封建主义的内部所产  相似文献   

18.
资本概念是现代经济学的核心概念,资本表面上是物,但是根本上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进一步体现为观念、意识和剥削本质。从发生学的角度考察,资本与伦理在人类的产生过程中就存在一种亲缘关系。随着人类理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资本的伦理就是现代社会中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原则、规范、规则。从社会对资本的现实要求的角度考察,资本发挥其伦理价值与功能是一种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20.
许叶萍  石秀印 《学海》2011,(1):115-123
本文提示了与农民工有关的双层级差现象,认为马克思的"资本-剥削"概念不能对此提供足够的解释。根据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的论述,基于东方社会的现实,提出了"权力-剥夺"概念,认为这是双层级差现象的原因。"权力-剥夺"也可以延伸到对中国社会越来越大的其他社会差别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