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贤达 《法音》2001,(12):18-26
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是了不起的。自中国法相宗集大成者慈恩大师之后,中国僧人对有部和经部论书的研究大多是为了学习唯识思想,很少人是出于研究有部或经部本身的目的。虽然在民国时期受日本佛学界的影响,曾经出现过研究《俱舍》的热潮,但对这两个部派能作系统研究并撰有专门论著的学者在中国佛教史上极少。所以,印顺导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是中国千多年来在部派佛教思想研究史上的一块里程碑。一、关于《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比较、评判然后取舍的论证法,…  相似文献   

2.
冯焕珍 《佛教文化》2007,(2):106-115
出家人所用的杖有三种,一种是锡杖,一种是禅杖,一种是拄杖。锡杖为金属制成,“杖头安环圆如盏口,安小环子摇动作声”(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是一种有声杖,  相似文献   

3.
学佛有句话说:“出家乃大丈夫之能事,非将相所能为!”一般对它的解释常从割舍入手,认为出家就在能“舍”,而将相一切却为了“得”,如此,愈泥于世情者就愈难解脱。然而,这句话也可径  相似文献   

4.
意雯 《天风》2018,(6):56-56
“舍”与“得”从古至今都是一个人生难题,人心总是贪婪的,仿佛拥有了比所需更多的东西,就会让人有安全感。可是,“总有一天会用上”的日用品,有多少沾满灰尘,放到过期?想有时间再看的文章、链接,有多少最终被遗忘,白白占着空间?囤积不仅是经历过贫苦的年长者才有的习惯,如今物质生活丰富的年轻人依然如此。  相似文献   

5.
道教里“六天”一词最早见于东晋时期的上清、葛氏道诸派经典,真正赋予其含义的却是刘宋时期的天师道。刘宋天师道视“六天”为恶鬼,提出以善神“三天”代替。天师道对“六天”的这种解释,是在道教受到上层阶级的压制而儒家礼教祭祀制度受到重视,以及佛教传入中国这样一种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形成的。“六天”一词的出现与“三天”以及道教成立前的古代文献中的“九天”观念也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围绕这些问题,试图对刘宋时期天师道“六天”说的含义,以及“六天”一词出现的缘由作一个分析。一、刘宋天师道“六天”的含义刘宋天师道经典《三天…  相似文献   

6.
佛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思想是:“空性是诸法(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实相,缘起法则起,缘散法则散”,不同事物的实相在空性系统中是有区别的。修行者在空除一切执著的实践中体认了诸法的实相,就有了“空慧”的思想和“无我慧”的世界观。这是一种对世间人生观的超越,他慈悲喜舍,营建人间充满仁爱的言、行、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7.
《法音》1992,(3)
“巴利三藏”中的经藏,由《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五部组成,巴利语称为“Panca Nikaya”。“五部”中的前四部,大体上与汉译“四阿含”相当。“五部”基本上是依据所含经文的长短和篇章结构而划分的。但从内容来看,每部也都隐约显示出本部的特点。说一切有部的《萨婆多毗尼毗婆沙》是这样阐述“四阿含”的中心内容和宗旨的:“为诸天世时随时说法,集为《增一》,是劝化人所习。为利根众生说诸深意,名《中阿含》,是学问者所习。说种种禅法,名《杂阿含》,是坐禅人所习。破除外道,是《长阿含》。”我们研究《相应部》、《长部》、《中部》、《增支部》等四部的内容和宗旨时,也可参  相似文献   

8.
《哲学研究》1962年第2期发表了任继愈同志的《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論》,我由于过去曾有一段时間研究佛书,对此特别感到兴趣,反复看了几遍。旣有启发,同时也觉得有些讲法“异乎吾所聞”,并不就是法相宗固有的观点或含义,有些更是明显的事实错誤。现在将我的愚見写出,跟任继愈同志商榷。一有关“百法”和五种分类的解释《略論》一文在第(三)(四)(五)节里对法相唯識宗学說作了概要的叙述,首先提出“百法”,无可非議。但断定“他們在《俱舍論》的七十五法的基础上分为百法。”把“百法”說成是由《俱舍》的七十五法发展而成  相似文献   

9.
释净智 《法音》2022,(6):5-11
<正>《瑜伽师地论》将烦恼分为“见性”与“非见性”两类,见性烦恼与错谬的见解有关,共有五种,即萨迦耶见、边执见、邪见、见取、戒禁取。《瑜伽师地论》并没有给出“一切恶见分为五类”的经教出处或整合逻辑,似乎这只是理所当然的佛教常识,但若对照其他部派的论典,如南传上座部的《法集论》《分别论》,法藏部等的《舍利弗阿毗昙论》[1],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五见”的说法。将一切见分为五类,似乎只是说一切有部、瑜伽行派等部分宗派的主张,并非佛教界的共识。[2]  相似文献   

10.
胡晓光 《法音》2002,(1):23-31
佛法以缘起论为思想理论基础,而缘起论的具体内容则是从“四缘”义展开引申的。缘起论是佛法的特质,是佛法区别于一切外道异执的根本标志。它是佛法的诸法实相观,在佛法中是最胜义。龙树菩萨在《回诤论》中云:“佛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敬礼佛世尊,无比最胜说。”作为最胜说的缘起论,它是一切法的普遍法则,是一切法的共相本质,佛法就是以此作为立说大本。如《中阿含经·舍梨子相应品》云:“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又如《了本生死经》云:“佛说是:若比丘见缘起为见法,已见法为见我。”又如《佛说稻竿经》云:“见十…  相似文献   

11.
组织形态学     
组织形态学的历史必然性与科学可能性组织观点:从客观上说,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组织起来的(有组织的)或者解组织的。这就是说:人的一切活动,如社会活动、认识活动、艺术活动,都可以被看作是组织起来的经验的若干材料并可以从组织的角度进行研究。在日常用语中,“组织”(动词)、“组织”(名词)、“组织活动”,被赋予的含义都比较窄、比较专。  相似文献   

12.
方旭东 《现代哲学》2012,(2):103-107
本文通过考察二程及其门下的科举改革论,揭示道学的实践之维。文章依次分析了程颢、程颐、吕大临和杨时对科举取士的议论,指出:程颢提案的要点在于以学校代替科举,与王安石的三舍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程颐集中揭露现行制度的弊端,其言辞对宋英宗不无触动;吕大临对选举制度曾有系统构想,具体做法既吸收了程颢、胡瑗等观点,同时对现实做了一定妥协;杨时总结了熙宁科举改革的得失,认识到三舍法的不足,对前科举考试的资荫为官方式给予了肯定。二程及其门下在选举取士问题上的议论,既有对现实制度的激烈批评,也有参酌古今而做的制度设计,由此可见道学之为实践智慧的品格。  相似文献   

13.
无常是上座部佛教文献中通常称为“三法印”之中的第一印。所谓“法印”即是一切事物共同具有的性质。无常经常被认为是其它二法印的基础,不过第三法印“无我”有时只以第二法印“苦”为依据。定义经藏中对于无常一词的主要定义有下列诸说:“众云无常。世尊,何谓无常?物质(色)是无常,感受(受)、知觉(想)、心识作用(行)、意识(识),俱为无常。”(《杂部》Ⅲ、195)。这一陈述在某部论著中概括为:“何谓无常?五蕴为无常。以何义而谓为无常?有生有灭,故谓无常。”又曰:“一切皆无常。所谓无常者,一切为何物?眼为无常、可见之物(色)眼识、眼触、由眼触而生起的乐受苦受,以及非乐非苦的感受,俱皆无常。”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杂部》Ⅳ28);或者更简洁地说:“一切心识作用,都是无常”(《中部》  相似文献   

14.
布施,也就是以慈悲心给予他人福祉与利益之事。《维摩经》中说:“布施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一切能舍众生来生其周”;《中论》中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檗。”可见,布施作为佛教修行的突破点,可以历炼自己的身心,增长自己的福慧,以此积累自己成佛的资粮。  相似文献   

15.
“主曾说”(来13:5) 若我们能用信抓住这三个字的意思,那末我们手中就有了一把所向无敌的利器了。哪有一种疑惑不被这一把两刃的利剑斩得干干净净呢?哪有一种惧怕不被神约的弓上所发出的箭射落在地呢?当我们隐藏在“主曾说”的堡垒之下,一切生的苦、死的悲,里面的败坏。  相似文献   

16.
极微是部派佛教中说一切有部(以下简称有部)非常重要的基础理论。大乘中观派以及瑜伽行派都不认为极微是实有的,从而否定有部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实有观念。可以说,极微观是大小乘空有之争的焦点所在。因此全面公正地认识有部的极微观是正确理解佛教各派思想特征的关  相似文献   

17.
从佛教文献以及龟兹现存的佛教遗迹可以明显看出,古代龟兹佛教属于小乘佛教,早期流行阿含部,法藏部也杂有流行,还发现了密教的经典。龟兹佛教受到罽宾一带佛教的影响,后来小乘说一切有部长期占据主流地位。当地出土的梵文、吐火罗语文献绝大部分属于说一切有部经典,这与古代高僧的记载相一致。从龟兹保存的石窟中可以透视出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在龟兹的流行情况,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其壁画内容主要反映"唯礼释迦"的小乘思想,并且有些题材仅出自小乘说一切有部经典。  相似文献   

18.
朱子在《易学启蒙》中曾引用邵雍“心为太极”之说。此说与朱子学的固有观念似乎相矛盾。但“心为太极”说在朱子学的框架内至少曾出现如下三种理解:朱子本人以“心”为易图的中心方位来解释“太极虚中之象”的“环中说”;在朱子后学中具有广泛影响的禀赋说;现代学者所揭示出的“境界说”。三种说法并不矛盾,“环中说”背后所体现的是“太极不离阴阳”的活动性原则,它与“禀赋说”所代表的实体性原则相辅相成,二者的统一就是“境界说”。此外,“心为太极”还有一层工夫的含义,对于提示学者在自家身上体贴太极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今天有机会在古城西安,因为佛指舍利的因缘,同以王国华社长为团长的香港传媒高层佛学之旅访问团欢聚一起,用佛教的话说,真的是“法喜充满”。佛教讲“常、乐、我、净”,还讲“慈、悲、喜、舍”,佛教中不是有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吗?我理解其中的“乐”和“喜”就是一种欢欢喜喜、欢天喜地的精神状态,佛教就是教我们要以欢喜的态度和心情去面对一切。下面我就围绕佛指舍利即将赴香港供奉这一大事因缘,谈几点感受,具体说来就是:觉光欢喜,众生欢喜,我们欢喜,你们欢喜。奉,庇佑众生。2004年来临,佛指舍利赴香港供奉的时机成熟了。说起来这次机缘成熟…  相似文献   

20.
经文:太19:27—30 1、撇下的含义 彼得说的“撇下”与耶稣说的“撇下”不是一个含义。耶稣说的是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他并不要我们真的把父母、兄弟、姐妹、房屋、田地都撇下,叫我们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