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感受性在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中是一个关键性概念,但其含义并非一成不变。在以《总体与无限》为代表的前期思想中,感受性作为享受的方式描述了封闭自我的建立;到了《别于存在》阶段,感受性作为主体的被动性和易受伤害性,在主体内部打开了一道向他人敞开的缺口。此缺口造成主体内在性的破裂,从主体内部阐释了向他人敞开的方式。通过感受性含义的扩展,超越性便内在于主体并使得主体能够彻底地为他人负责。  相似文献   

2.
朱刚 《哲学研究》2022,(5):94-105+129
与现代哲学中各式各样反主体性和解构主体性的流行做法不同,列维纳斯以保卫主体性为其哲学宗旨。但列维纳斯所保卫的主体性既不是作为存在之环节,因而可以还原为存在的主体性,也不是自身被视为原则、根据、本原的主体性,而是一种别样的主体性。在列维纳斯哲学后期,这种主体性一方面被视为“存在的例外”,体现在我对他人的说、感受、切近与替代之中;另一方面是对无限的见证,是无限由之发生的方式。如果我们把列维纳斯所说的“主体性”视为中国哲学中“心性”的对应物,而把“存在”或“无限”视为中国哲学中“道体”的对应物,那么列维纳斯这里主体性与存在以及主体性与无限的这两种不同关系,正可视为“心性与道体”在西方哲学中的两种可能。  相似文献   

3.
表明上看来,尼采和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似乎是截然对立的。因为尼采否定了一切超越性的维度,坚持内在性的原则,并且提出了主人道德和超人,而列维纳斯坚持一种面向他者的伦理学,并且试图重建伦理学的超越性维度。不过,从更深层的视角来看,尼采与列维纳斯的伦理思想并非只有纯粹的对立,而是有着很多基本的共识。首先,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对于人的内在性领域的肯定。对于尼采来说,这个内在性的领域就是权力意志及其所创造的意义、价值或真理,而在列维纳斯看来,这一领域就是主体通过享受和劳动所建立的内在性世界或家。其次,他们都肯定了一种无法被内在化的外在性维度,这一外在性维度在尼采的哲学中就是“偶然性”或“命运”,而在列维纳斯的哲学中则是“他者的面容”。不同之处在于,尼采所肯定的外在性没有伦理维度,而列维纳斯则明确地强调了外在性的伦理维度,并且将它理解为一种伦理意义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4.
汪沛 《道德与文明》2018,(3):130-139
列维纳斯的早期哲学以走出实存的匿名性为最基本的问题意识,探求主体何以超越自身的形式化束缚的可能。因循列维纳斯为主体所建构的三种实存情态,列维纳斯早期对于主体超越的刻画可以概括为:匿名的实存之夜中的失眠与孤独,光之世界的滋养与死亡的逼近,以及躲避光之照亮的爱欲关系与新生。在这个过程中,列维纳斯揭示出现象学方法作为一种光学,只能引导主体与自己的死亡相遇。主体要想真正实现超越,就必须超越现象学。主体所能凭借的只有对他人的爱,也正是这种爱胜过了死亡,为主体带来永不枯竭的真正的生机与青春。  相似文献   

5.
在"超越性或客观性何以可能"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本文探讨了胡塞尔与列维纳斯关于"他者"之思想的异同。一方面,二人都将客观的自在世界的可能性奠基在他者的显现之上;另一方面,针对这一显现样式,胡塞尔与列维纳斯提供了不同的理解进路。本文辨析了其中的三种超越:内在中的超越、作为内在的超越和伦理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列维纳斯哲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意向性思想的转向,即逃离胡塞尔和海德格尔那宣扬主体同化他者的存在论。这种意向性由于"位"的重要作用表现出身体性,并最终依凭"面孔"而确立。但这承袭着犹太教神秘的思想却呈现出一种过度理想的虚无缥缈,当列维纳斯借助繁衍让之重新回归现实之后,又显明暴露出前者的徒劳无功:碍于共时性时间,这所谓的转向身体意向性仍处于存在论桎梏之中。  相似文献   

7.
让·华尔(Jean Wahl)是列维纳斯思想形成中的重要人物,却经常被忽视。在形而上的经验、感性内在性与超越的关系等问题上,华尔给予了列维纳斯重要启发。华尔提出了超越的两个向度:沉降和升越。前者向下沉至内在性,后者向上朝向绝对的他者。此处与彼岸、深度与高度、内在性与超越在华尔那里构成强烈的张力:超越寓于绝对的内在性之中,又外在于内在性;最高的主体性与最高的客体性相关。人与上帝关系的开端与本质在这种张力之中得到揭示。这些命题在列维纳斯的思想中得到了阐述和发展。列维纳斯对华尔思想的解读与吸取,一方面表明了列维纳斯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另一方面也呈现了20世纪法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和路径。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性主流话语中,"家"被塑造为一种压抑个体、囚禁自我的"总体"乃至"牢笼"。但在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中,家被赋予一种本源性的地位:它不仅不再是束缚自我的囚笼,反而是主体自身或自我得以构建的前提,是自我从存在与自然的统治中解放出来的必经之途,同时也是主体自我与世界发生关联的中介和根据。家被视为自我或意识的身体。就此而言,家不能也无法被还原或扬弃。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首先是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但这样一种存在论-生存论分析只是列维纳斯对家的分析的起点,其对家的思考最终要从存在论-生存论分析走向伦理学分析。  相似文献   

9.
朱刚 《世界哲学》2015,(4):65-73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0.
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通往自身意识的伦理之路。列维纳斯对自身意识的伦理性理解有其独特性:在他看来,自身意识作为一种对于自我及其存在的伦理性意识,是对自身存在之恶和对自身被他人指控从而不得不为他人负责的意识——而这很可能触及到了意识与存在的某种更为根本的特征。进而,列维纳斯认为哲学的根本问题也并不是"存在还是不存在"这样的存在论-生存论问题,或"为什么有存在而不是什么也没有"这样的传统形而上学问题,而是我如何为我的存在的权利进行辩护、如何为他人承担责任这样的伦理问题。由此,列维纳斯就为他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进行了论证。探讨列维纳斯的自身意识思想将不仅丰富学界对自身意识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其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算法决策是设计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性行为。工程设计人员通过算法模型构建人工道德主体的设计路径存在着“知”“情”“意”三重伦理困境,其产品应用会引发哲学上的主体性问题,即算法及其设计主体、用户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形成的决策行为引发主体责任分担的难题。在设计哲学看来,单纯以从自我出发与从他者出发为依据的设计思想,都不能很好地化解算法决策引发的主体性问题。列维纳斯的他者性伦理思想避免了设计者和用户的对象性关系,但绝对的他者性容易导致设计主体的自我迷失,从而降低设计主体的创新意识。经过批判的温和的他者性思想有助于解决创新责任与社会责任的对立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算法决策中的主体性问题,并将主体性增强明晰为算法决策中的设计者责任。  相似文献   

12.
对列维纳斯来说,真正的道德只能植根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不可比拟的相互关系之中,至善只能在他人的无限王国中才能实现。列维纳斯把呈现在人人面前的"他人"提升为高于"存在"和类似"无限"的新形而上学基本概念,试图创建将伦理学设为"第一哲学"的崭新世界观,颠覆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原则,同时也彻底批判西方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不再从传统"自然权利论"出发,强调自由作为人所追求的基本价值,不能单纯依据个人主体性的原则去探索,而是首先必须把"他人"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他人"的存在当成考察个人自由的绝对条件,让"他人"的脸的显现成为实行德行和自由的永恒威慑力量,使"无条件尊重他人"成为自身进行德性实践的最高目标,以确保自身的自由变成为朝向"无限的他人世界"的超越活动。  相似文献   

13.
列维纳斯的《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将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作为他所要批评的对象,特别是其将认知作为思维之主导活动的做法。通过分析列维纳斯对西方传统中的"第一哲学"的颠覆和重构以及构成他对此批判的核心对象的自我之反思同一性与亚里士多德的关联的讨论,可以解释列维纳斯自己之作为伦理学的"第一哲学"是如何与存在和形而上学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4.
李凯 《道德与文明》2011,(2):153-156
孟子对于恻隐之心的叙述与列维纳斯对于感受性的描写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但是,作为两种异质文化的产物,恻隐之心与感受性之间的差别也是甚为明显的。恻隐之心是内在具有的、先天禀赋的,感受性是他人赋予的、后天获得的;恻隐之心所发出的道德律是自律的,源于感受性的道德律则是他律的。  相似文献   

15.
如果说列维纳斯哲学勾勒的是一出"主体性如何成其自身"的戏剧,那么,在这出戏剧中可以发现,欲望的多重样态与主体性的多重维度之间具有一种本质相关的平行关系。其中,"需要"相关于致力于自我保存与提高的自我中心式的权能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相对他者之间的占有与享受式的关联;"形而上学的欲望"相关于围绕他者进行离心式旋转的伦理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绝对他者之间的呼唤-回应式的伦理关联;"爱欲性的欲望"相关于与他者交互感通、亲密关联着的爱欲主体,建立起的是自我与爱欲对象之间的具身化的爱欲关联。对于主体性如何成其自身而言,这三种欲望样态皆有其独特地位,指涉着原初地引发与塑形着主体性的那些本质性的发生机制与关联结构。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的哲学可以被整体性地理解为一门欲望发生学。  相似文献   

16.
胡塞尔晚年将两性间的本能和母婴关系等"在家状态"构筑为超越论现象学的新基础,从而实质性地构成了对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批评:本己性并非"无家可归"的,而是应该显明于与家人关联的"切己性"。同样以"在家"为基础,列维纳斯突破了海德格尔"在世存在"理论的统治,但与胡塞尔强调家的"融合存在"不同,列维纳斯坚持亲子与两性中的他异性的基础地位,主体只能在不可消除的差异性中与他者相互渗透、感发与生成。在对在世、在家之奠基关系的转换中,现象学运动实现了从在世存在到本性存在,再到异质存在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逃避存在"是列维纳斯的第一个哲学纲领,其中光的存在问题伴随着列维纳斯哲学追问的思想线索。他虽未曾对光进行定义性的阐发,但在其哲学著作普泛的经验概念中对光进行了现象学描述,探索对存在之光的逃避、出离与超越之路。西方传统哲学中"光"的隐喻具有相当的负面性,深刻地表现为存在、自我、同一的暴力。对这种同一的暴力逃避,最终激起列维纳斯批判西方哲学传统的根本动力,"他者"在其哲学论域中出现,借着对光之存在的诘问,列维纳斯确立了"为他"的向度。  相似文献   

18.
此为《异于去是》的第一章,其中概括地提出了书中随后将分章专题论述的全部主要思想。莱维纳斯所关注的是作为主体的主体如何可以超越去是而成为一“我而为他(人)”者。凡物皆欲去是其之所是,并皆欲在其去是其之所是之中坚持住自身之所是。于是诸去是者在坚持自身之是时即互相冲突。而主体之为主体,或主体之主体性,则相对于此而构成一“例外”:在应于他者之时,我对他者之“应”即成为我对他者之“应—承”,亦即,对他者之承担,或为他者负起责任。此应承则来自于我之暴露于他者,来自一种比所有被动都更加被动的被动性。此章共分十节:一、去是之他者;二、去是与关心;三、说与所说;四、主体性;五、对他者之应承;六、是其之所是与表示;七、感受性;八、去是与外于去是;九、主体性不是去是的一种样式;十、(全书的)论述路线安排。  相似文献   

19.
怀特海和列维纳斯的哲学思想并不总是相关联的。怀特海是著名的美国哲学家,早期致力于研究数学和逻辑分析哲学,而后成为系统的形而上学家。列维纳斯是著名的法国哲学家,主要研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他的哲学目标主要致力于探讨:在不可避免的俗世世界中“超越”是否可能。本论文是对列维纳斯和怀特海的一个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察觉到了他们在某些领域的重合。尤其在以下两个领域中,可以把列维纳斯和怀特海视为对话者,或者甚至是思想上的互补者:第一个是“作为第一哲学的伦理学”;第二个是对“他者的注释”。尽管把两位思想家的深思视为等同或归纳到一起,这样的做法可能并不恰当,但是我们认为探寻两位思想家之间的一致性、共鸣,也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列维纳斯在未刊稿第三卷《关于爱欲的哲学笔记》中,通过"自我-他人"关系类型分析展现了物品交换、理智交换、共事关系、友爱、爱欲这五种关系类型的内在关联。他人只有在最为亲密的爱欲关系里才作为他人与主体发生关联,彻底的他异性处于爱欲之中。但这一思路在《总体与无限》中并未沿用,因为列维纳斯转换到另一角度来分析爱欲关系,这才使得源自私密性的爱欲得以涌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