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古代对于《论语》“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的解读,既有解为“以位言”,也有解为“以德言”。就“小人怀土”“小人怀惠”而言,“以位言”的解读实际上并不反对百姓“怀土”“怀惠”;而在“以德言”的解读中,虽然都讲君子小人的对立,但皇侃《论语义疏》只是反对“唯安于乡土”、“唯知安利惠”,邢昺《论语注疏》只是反对“唯利是亲”,尤其是,朱熹《论语集注》“以德言”的解读明确反对“溺其所处之安”,反对“贪利”,实际上并不完全反对“怀土”“怀惠”。可见,无论是“以位言”的解读还是朱熹“以德言”的解读,他们解“小人怀土”“小人怀惠”实际上都没有完全反对“怀土”“怀惠”,因而与安大简《仲尼曰》“仁而不惠于我,吾不堇其仁”强调“仁”与“惠于我”的相互联系而不是要反对“惠于我”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汤若望(Johann Adam von Bell,1591-1666)在华传教经历被其撰修历法之贡献所掩盖。汤若望通过撰写汉语天主教著作向晚明士人介绍更加完整的天主教教义,尤其是有关基督论的内容。汤若望在《主教缘起》这部著作中,详细介绍了天主教的天主论、天神论、灵魂论、教会论以及基督论等内容。在论述之时,汤若望又对佛教、宋明理学展开批评,针对有关天主教教义的疑问或误解展开详细解释与辩驳。《主教缘起》是理解汤若望护教思想的重要文本,其特征是诉诸于天主教传统、《圣经》权威,并提出了对儒家思想极富挑战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罗明坚所著的《圣教天主实录》是中国天主教历史上第一份中文文献,这份文献在中国天主教史和中国文化西传研究上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收藏在意大利国家图书馆的罗明坚用拉丁文写的《仁义礼知信》,不仅包括了《圣教天主实录》的部分内容,还包括对中国的简单介绍。通过对这份拉丁文文献的作者、文献的基本内容以及这份文献首次向西方介绍的中国内容的研究,进一步说明罗明坚在中国天主教史上的奠基地位和他在中学西传上的开拓性贡献,同时,揭示出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我怀着感激的心情,祝贺《中国天主教》出版一百期,这样的感激来自天主圣三和慈母圣心对中国教会的恩宠和眷顾;来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领导人对宗教的重视;也来自几代编辑人员默默无闻的辛勤耕耘。  相似文献   

5.
牛稚雄 《天风》2023,(5):44-46
<正>《思高本圣经》(下称《思高本》)是由天主教修会方济各会(亦称“小兄弟会”)会士组成的“思高圣经学会”(Studium Biblicum Franciscanum)于1968年正式出版发行的新旧约全本汉语圣经译本。经历了五十五载春秋的考验与磨铣,《思高本》以其忠于原文的译文及雅俗共赏的语言,直至目前,依然是天主教在华语世界最受欢迎、最具权威性的圣经译本。在许多教友眼中,《思高本》中的白纸黑字就是“天主圣言”。  相似文献   

6.
刘辰翁运用评点方法解读《道德经》,认为前此的研究由于对作者用心的失察、训诂式的研究与“追新求异”的心态在解读上造成了误读;而《道德经》文本用语之“奇”,及由之带来的“妙”的接受效果,奠定了《道德经》的文学特质.《道德经评点》在《道德经》注解体式与文学特质发现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7.
晚明天主教在华传播有一个不断“本地化”的过程。《天主降生出像经解》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的一部木刻版画作品。内容取材于四福书的耶稣生平事迹,形式为晚明流行的版画连环画。在这部作品中,艾儒略不仅继承了利玛窦“学术传教”的传统,而且开始寻求与福建本地士人文化的契合,以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图像、语言和传播媒介,向来自各个阶层的教徒和教外人士直接传教。这种“当时当地”求同,体现了耶稣会对“本地化”原则的进一步理解和深化,同时也体现了天主教传播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全新尝试。  相似文献   

8.
通功单     
冯敬德老神父在牧灵和教务工作期间,年年解囊出资订购100份《中国天主教》杂志,赠送给神长教友,扩大、加深荣主益人的宣传。中国天主教编辑部全体同仁得闻他逝世的消息,一致热切祈求天主赐伊早登天国,并以宠光照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清代解读《诗经·齐风》的经学家分为“注重考据的传统派”和“反传统的思辨派”。“传统派”解读《齐风》重考据、训诂,遵从《毛序》,代表人物有胡承珙、马瑞辰和陈奂等。“思辨派”解读《齐风》注重涵咏篇章,阐述诗歌本意,用文学眼光进行解读,代表人物有姚际恒、崔述和方玉润等。  相似文献   

10.
《老子想尔注》所批评的“伪伎”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想尔注》又称《老君道德经想尔训》)是道教初创时期五斗米道的重要经典。作为早期道教的纲领性读本,《想尔注》从宗教神学的角度对《老子》五千言作了全面系统的解读,阐释了早期道教对“真道”的理解,抨击了社会上的邪道伪伎。所谓“伪伎”是相对于“真道”而言的。《想尔注》规定“道”为道教的根本宗旨,“道者天下万事之本”14章),①要求信徒法道行事,“重守道真”,而“伪伎”指的就是那些不合“道”意的思想、观念、方法等。《想尔注》中反对“邪文伪伎”的内容在文中出现多次。其所批评的“伪伎”、“邪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11.
汤若望神父在崇祯12年(1639)11月呈皇帝疏中有:“天主者,天地真主;主天亦主地,主神主人亦主百物。”是“天主”译名较早文献之一。它明确界定了天主教所指“天主”的实质内涵,并阐明它完全区别于《史记·封禅书》中的八神之首的天主,亦  相似文献   

12.
圣经与盟约     
《中国天主教》2004,(2):9-9
在《圣经》里,“盟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梵二大公会议指出:“不可见的天主,为了他无穷的爱情,藉启示与人交谈,宛如朋友,为邀请人同他结盟,且收纳人入盟。”(启示2节)这里所说的结盟和入盟,就是指的天主与  相似文献   

13.
明末蒲益智旭的<辟邪集>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作为论辩策略,对当时传入中国的天主教给予了全面而锐利的批判,以对天主教天主观的批判作为核心,尤其是对天主全能以及恶的来源的批判,可谓击中了天主教的要害之处.  相似文献   

14.
李敬峰 《现代哲学》2022,(3):139-146
清初庙堂理学的典范李光地与朱子学的关系是一个争论不休又至关重要的学术议题。以李光地逝前二年(75岁)所倾心撰写的《大学古本说》为考察对象,可为这一问题的判释提供新的解读视角:在《大学》版本上,他尊奉古本而反对朱子改本;在“格物”诠解上,他驳斥朱子格物补传,收缩格物指向;在“诚意”释义上,他以“意”为“心之主”来反驳朱子的“意”为“心之所发”,并以“诚意”取代“格物”作为《大学》一篇之要;在学术特质上,其《大学》诠释表征出“融通汉宋”和“兼采朱、王”的面向,融入和强化是时学术思潮。由此可见,李光地对朱子学的态度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羽翼不二,更非是游移不定,而是秉持“发明道理,不为人也”的释经原则,对朱子学当批则批、当补则补,显豁出其尊朱而不述朱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8,(9):29-30
1844年,广东顺德人梁廷枏写作了《耶稣教难入中国说》一文。两年后,作者将此文与其他三篇研究欧美国家的文章合编成册,刊行于世,取名《海国四说》。梁廷枏何许人也?他生于1796年,卒于1861年,工诗文、善书画。因身处岭南,较早开始从事西洋研究,且因阅读了大量基督教的宣传材料,写成此文。他可被视为中国近代早期研究基督教的代表人物。梁廷枏涉猎之材料多取自天主教,因此其所言之耶稣教,指天主教的情况居多。"故凡尊耶稣者,至称之曰天主,其教亦称天主教。"  相似文献   

16.
熊十力由佛转儒后,思想可分为研究儒家学问的第一阶段和修订内圣学著作以及发挥外王学思想的第二阶段。从哲学层面说,在第一阶段,他侧重对儒家孝义和《孝经》作哲学义理层面的研究。在第二阶段,因侧重论述"均平"的政治理想,他对所谓孝治派和《孝经》的批评达到最高点。从政治层面说,他反对帝制的立场是一以贯之的,因而两个阶段都反对对《孝经》的政治性解读。熊十力的孝论及其《孝经》观,展现了其儒家学问涵养与应世关切之间的一种状态。  相似文献   

17.
以色列因着天主的拣选而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神圣的民族。在《旧约》里面,神圣一词的意思就是被献给天主,并且只属于雅威上主。就如以色列人所意识到的,天主拣选他们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呼求并宣扬他的名;只有他们认识到了唯一真天主的存在,而且最终要担负起在普世万民前为他作见证的神圣使命。由此,他们便得出一个相当符合逻辑的结论:以纯洁事奉雅威上主的以色列持续的物质生存,从根本上合乎雅威上主的意图。这就是以色列如此深信他们的民族或国家永存不败的根据;这就是以色列的诗词《圣咏集》念念不忘天主一定会为了他自己的名的…  相似文献   

18.
引言 《天主实义》是明末来华意大利耶稣会利玛窦神父一部杰出的神哲学著作。初稿撰于1595—1596年间。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地向中国传统时代的士大夫们介绍了西方天主教的神哲学思想,对研究中西文化交流、融合与冲撞具有重要意义。这部著作版本极多,  相似文献   

19.
新闻浏览     
《中国天主教》2004,(4):50-51
学习《宪法》 上海市天主教“两会"制定学习《宪法》的目的、计划和任务 根据中央关于进一步学习和贯彻实施《宪法》的要求,及全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对学习贯彻《宪法》的通知精神,上海市天主教“两会”近一段时  相似文献   

20.
黄敏 《世界哲学》2008,(6):61-67
维特根斯坦在其《逻辑哲学论》中集中讨论了真理概念,他处理这个概念的方式表明了如何理解语言与实在的关系,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没有否定记号所代表的实在之物。本文从维特根斯坦关于真理符合论的表述是否会遭到弗雷格的批评这个问题入手,对照戴尔蒙德关于维特根斯坦真理概念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解读,按照这种解读,真内在于使用命题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