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时间不是简单意义上明显带有空间化痕迹的运动尺度,而是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过程的度量。社会时间一方面是内化于个体生命中的对于时间的体验和感悟之中,同时它也外化为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尺度,因为社会时间的建构中就已经蕴涵了人的类本质存在和文明社会的丰富内涵,而在现实世界中社会时间蕴含了生命的体验以及历史的生成与发展两个本体论表征。  相似文献   

2.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是人对诗性生存的追求,即人努力超越现实生存的不足而实现一种诗意的生存,实现对爱、对美、对自由等目标的追求。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贯穿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始终。当今中国有不少艺术文化作品片面追求现实生存和现实功利,忘情于平庸、欲望而放逐生命的诗性。这样的艺术文化有悖于艺术的存在意义,无法实现人的完满与自由,悖离了人类追求诗性生存的高贵本性。  相似文献   

3.
我们生活在生命的世界中,即现象学所认为的与科学研究直接关联的客观世界不同的经验世界。人的生命不仅具有自在的规定性,而且还具有自为的规定性,即人有双重生命:"种生命"和"类生命"。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的生存是一次性的,生存的终结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后者意味着生命超越自身的存在获得了意义的生成。追求生命的意义,获得自身存在的价值一方面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所在,另一方面显示出人对自身的否定和向理想飞升的可能性,这个世界就是审美的世界。如果人的生命缺少这种审美的世界,人的生命就会陷入一种生活无意义的境遇之中。缺乏生活的意义的世界是人的生命所不能承受的世界。所以,生命的实质在于生命的意义,这里讲的生命的意义是指人的生命的意义,离开了人的生命所有的意义都将化作虚无。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是在时间中完成的,也就是说人的生命意义是在历史中获得的,这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历史内蕴;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需要"前见"作为前提;对于生命意义的理解不能离开语境;生命意义的获得不能靠分析而是要依靠体验。  相似文献   

4.
论虚拟生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贾英健 《哲学动态》2006,1(7):24-29
关于人的生存问题研究,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它是阐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如果把生存论的研究放到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而生成的网络时代这一语境下进行思考的话,我们便会发现,一种与人的现实生存不同的虚拟生存,正在演化为人类在当代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并要求我们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展开对其有意义的解答。一当代人生存方式的虚拟性对人的生存问题的追问,通常是在人的生存活动方式的意义上来进行的,它关心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人生存的具体表现,涉及到人怎样生存或者生存样式是怎样的等问题。所以,人们也经常在生存方式或存在…  相似文献   

5.
发展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使制度成为其自身发展的基本中介,由此内化为人的一部分。制度的人为性、属人性、为人性,客观上要求制度的建构以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行改革与重构,从而使人的发展得到有力的制度保障。一、制度的人为性、为人性与中介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文明史是制度文明的进化史或演进史。制度之所以成为人类文明演进的标志,源于人的存在与发展对制度产生的固有依赖。人是社会的存在,人际间的互相依赖性决定了个体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成为社会的一员、借助人际互动,他的利益…  相似文献   

6.
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追问"永恒"的存在,寻求永恒的真理。探索从人本身出发,到人所在的世界,真理既存在于人本身,也存在于人所在的世界。古代先哲们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到思考存在的意义,对于"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的探索,愈加深刻,愈加明晰。人不再只是"生存"的人类,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思想当中的人。  相似文献   

7.
希望是一个涉及终极关切的宗教生存论问题。康德在能够知道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提出可以希望什么,并将这一问题视之为宗教解决的问题,因为出于实践理性要求的至善作为希望的最终目的,由于此生的有限性而引向了不朽和上帝;正是由于人生存在的时间有限性,生死导致的虚无问题更是作为一个生存论的挑战摆在了面前,存在还是不存在将人引向了对于永恒的期待,使希望成为一个终极关切的宗教性话题;正是在对完满至善和生命永恒的希望里,打开了走向无限性的未来可能之路,在这条路上无论是要解答人类存在本身的已是和未是之间的冲突,还是要将超自然的末世期盼化为开启崭新当下的起点,希望都是一种自由而超越的行为。它来自于希望者,即具有自我有限性意识而试图超越之人的自由存在本性。  相似文献   

8.
人生哲语     
一、短暂与永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生就有死,即使百岁高寿,在永恒发展的宇宙长河中,也只是瞬间的瞬间。人生的永恒性,不是指寿命,而是指事业。无论谁,为大众,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贡献,将在世界打下印记,永垂史册。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不死,永垂不朽。二、一与多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躯体只有一个。孙悟空七十二变,是神话。变来变去,总要现原形。分身术,不可能。轮回转世说,更荒唐。人死如灯灭。人积善,逝后入不了“天堂”;人作恶,死后也变不成畜生。但,做为人,除了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还有学习、工…  相似文献   

9.
从"畏死的恐惧"出发重塑扎根生命的道德基础,即道德行为和"生-生"式的道德关系是人的本真需要,道德权威性的根据是人类生命共同体这一"内在永恒大我"和人的本真存在方式的需要。这拯救了道德相对主义,也使个体作为潜在的人类生命共同体而能以"与永恒相关的生命意义"推开恐惧。进而,道德行为是出于内在自由而达于实在的自由的。道德主体应具备的道德实践能力包括独立能力、通达能力和勇气。生存性境况中的原子式个体不具备道德实践能力,生命境况中的"超个体的个体"才有此能力。由此,人类道德无力症和道德冷漠症的根源是西方主流伦理理论的前提错误,即以原子式个体充任道德主体。它是医疗纠纷和暴力频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生命本性看道德与伦理的区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伦理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必然与人的生命本性有着内在关联.人的超自然性蕴含着做人问题,道德、伦理是做人问题在人的个体性与社会性两个方向上的解决.道德是个体做人方向与方式的选择,伦理是包含底线伦理和社会道德的规范系统.道德、伦理的区分具有重要的伦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道德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做人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进行道德选择而逐渐成"人"的过程。"爱"具有"伦理"属性,是道德选择合理性的标准。"爱"与道德选择需要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而尊重人之生命又是建立在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础上的。人对自身存在意义的追求是人区别于其他生命的最重要特征,是人类自身朝着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迈进的重要一步。也是人摆脱野蛮和愚昧而实现文明高尚和超越的重要环节。人要不断摆脱时空与自然力的限制,不断适应环境、提高生存能力,并不断创新和发明来展现生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诗化的阐释 西方哲学家卡西尔说:"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自身的存在物--一个在他生存的每时每刻都审问和审视他的生存状况的存在物"[1].那么由这种"不断探究自己的存在物一的人类所创立的各种科学不言而喻都会把直接或间接地"审问和审视"人的生命、生存状况以及如何改善这种状况作为自己的宗旨与出发点.于是,每门科学自然也就成为了人类观察世界"审问和审视"自己生存状况的一个又一个窗口.从这个广泛的意义上说各类科学尤其是像美学、教育学、人才学等人文科学虽然其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但殊途同归,最后"审问一、"审视"的还是人的生命生存状况及其改善.一言以蔽之都是研究人的科学或曰人学.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是我们人类所潜心探索的永恒主题。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高度发展急功近利与物欲心态极端的膨胀,使得人类对这一主题的认识似乎变得越来越模糊起来。如何使人们重新正确认识这一主题,是我们每一个生存在地球上的人所必须面临与思考的问题。 人生成于自然的事实决定了人必然从属于自然。人类中心主义,人对自然的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实践—生存论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化的可能性及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认为,从实践—生存论角度对审美和艺术的研究就不再像西方传统美学那样静态地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而是把审美和艺术活动放到人的整个生命活动中去考察。从这个角度来看,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性实践活动,是人作为审美活动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所进行的精神性交流活动。它的特点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活动对象的外物(自然、艺术品)之间在精神上的交流和交融,用中国美学的话说就是物我同一,物我交融。人不是站在对象之外去认识它,也不是从人自己的功利目的出发把对象当作某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或资源,而是以平等的态度,从对象本身的形式存在和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对象,与对象发生精神和情感上的共鸣。这正是中国古人看待自然和艺术的观点:自然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是既是自然之子,也是自然之精华(人负有“为天地立心”的任务)。艺术就是人与自然之间内外激荡而产生的精神产品。艺术的本质必须跟人生理想获得内在的一致性:它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在中国古代的意境说里得到了充分的论述。因此,本文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意义主要有:研究方法论上不是抽象地追问美的本质,而是把审美、艺术活动和人的生命存在以及宇宙自然的  相似文献   

15.
论医学宽容——兼全球生命伦理是否可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一种文化,一种文明,一种成熟的伦理风格,一种时代精神,是生命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应提倡和关注宽容主义,宽容伦理学的建立对医学和社会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生命伦理学尤其需要宽容技术,宽容使全球生命伦理的建立成为可能;我们应争取主动快乐的宽容,宽容不是放弃思想,而是选择自由。如果没有宽容,就没有全球生命伦理,就没有人能够很好地生存。  相似文献   

16.
罗尔斯顿从整个西方伦理思想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道德是人的存在方式,环境伦理的产生不是要推翻或取代人际伦理,而是要为自然共同体中的人类确立生存方式。人类道德之所以要观照自然生态系统,是因为自然生态系统具有自身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目的,以文化方式生存于其中的人类须对此给予道德的尊重。环境伦理与人际伦理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人之伦理,它们都是人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17.
符号世界与符号异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作为现代的最新、最重要的技术创造之一,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同时,通过对计算机和通讯技术这一符号加工工具的创造及其与人的生活的相互关系的思考,我们也可以对人的本性和人的存在这一古老的哲学主题有一些新的认识。一、人作为符号动物人的本性是什么?历代的哲学家从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出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多种回答。一种回答说:人是理性的动物。另一种回答则日: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本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提出了一种新的回答:人是符号动物。卡西尔说:“对于理解人类文化生活形式…  相似文献   

18.
教学不是简单的教与学,而是一种互动行为.需要调动教与学的各方面力量积极运作,教学相长,协调发展.把美术教育推向促进人类合理、进步的生存,用更富有美的意义和情趣的生命弥补人生和社会的伤痕.  相似文献   

19.
庞立生 《哲学研究》2012,(2):3-8,128
<正>精神生活是一种人类生活的基本维度,是人类生命获得意义和价值的重要的生活样式,也是人的存在本质、价值追求、文化教养乃至一个民族或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表征。伴随着席卷全球的现代化浪潮和时代精神的转变,精神生活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时代的焦点问题之一。反思人类精神生  相似文献   

20.
萨满教研究有两大误区:一是心理意识范式误区,二是原始主义误区。在北极民族中,人与土地、景观、动物、神灵、宇宙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献祭仪式得以充分体现,其萨满教信仰建立在灵性本体论基础之上。在灵性本体论中,世界并非是二元对立的世界,而是由各种生命关系构成,社会概念包含人类与其他非人类生命存在,因而北极民族形成了尊重自然、生命平等的理念。因此,将传统萨满教智慧与经验应用到环境保护、生态恢复、文明重构等社会发展策略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