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林飞 《学海》2002,4(4):5-9
江泽民同志“5·31”讲话是“三个代表”重要理论的新成果与新发展。这一讲话的主要精神是 ,“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 ,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是执政为民。”马克思主义要与时俱进 ,党也要与时俱进。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首先在理论上要使用广义工人阶级的概念。执政时间长了 ,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倾向 ,要靠党高度的自觉性与自我革新精神才能遏制这种倾向的蔓延。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基本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应警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非批判的实证主义"和"抽象概念的虚假批判"思想倾向,避免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条化、庸俗化、实用化和空心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在于其彻底的现实批判精神、关切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价值情怀、洞察社会生活本质和改造现实世界的实践旨归。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在于坚持问题导向和时代关怀,在对时代问题给予"当代自我阐明"的基础上彰显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时代效应和历史在场,秉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实批判性和时代性精神,深入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历史深处,洞察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时代性问题,直面中国道路驾驭"资本精神"的历史实践,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中国道路的理论表达和当今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这种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形成后,在20世纪20、30年代以卢卡奇、葛兰西等人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时期得到充分展开,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另外,法国著名学者阿尔都塞在葛兰西等马克思主义者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出了具有独特魅力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理论。20世纪70、80年代以来,随着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围绕着意识形态的不同内涵展开了激烈的交锋与对话,出现了拉克劳、墨菲…  相似文献   

4.
(篇名后括号内为作者或主编者姓名一、学术论文类荣,奖丈已获得国家或省级奖):历史唯物主义探源(黎克明蔡茂生)_等奖’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高齐云)二等奖: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柯木火)略论现代唯物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之我见(邹永图)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原生形态”—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基本内容 的理解(李恒瑞)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多维透视(徐俊忠)总体性、辩证法、历史观‘二二评声卡寄对马克息主义哲学体系的重构(蒋斌三等奖:论“实践”范畴的规定性(卢黄熙)理论批判、现实批判、自我批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5.
文化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深刻批判了繁荣的资本主义文化产业表征下的大众文化的控制性和欺骗性,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转向对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由传统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向文化批判的转换。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本质上说仍是生长于资本主义土壤之中,其批判理论由于太过偏重于抽象的文化批判而抛弃了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矛盾的批判,具有明显内在局限性,由此在理论和实践中均逐渐陷入困顿的局面。以此为镜鉴,我们需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立场,反思批判资本主义的文化侵蚀和推销,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20世纪的文化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解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系黑龙江大学衣俊卿博士等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理论及其启示”的最终研究成果。该书突破了传统哲学理解框架,以20世纪人类所经历的深刻的文化危机为背景,在基本理论定位和本质精神上把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本文拟就宗教工作如何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探讨。一、用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正确认识和把握宗教问题在宗教工作中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以“三个眼光”,即用历史的眼光、世界的眼光、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去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深刻体会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群众性和特殊复杂性。在对宗教的本质问题认识上与时俱进。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坚持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工人阶级政党如何认识宗教问题,制定正确的宗教政…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宗教、批判各种“宗教批判”理论及方法的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青年时期对宗教的本质及其“尘世”根源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从人的理性或自我意识的认识根源→政治根源→经济根源的演变过程,得出物质生产与交往关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基础性地位的重要结论。宗教批判是马克思社会批判的切入点,对唯物史观的形成具有关键性意义。深入研究马克思宗教批判与唯物史观形成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准确把握马克思思想的发展脉络及其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有助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宗教批判的思想涵义与方法,提升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辨析力,避免因片面理解马克思的宗教理论所导致的或“左”或右的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一样,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的批判也是以此为基点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人的类本质异化,人试图通过在意识创造的天国世界里,回避现实世界中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将幸福的实现寄托于对虚幻天国的虔诚信念。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宗教批判的开始就是力图还原人在现实社会中创造者的本质,以此摧毁那些“虚幻的花朵”,激励人在现实社会中通过奋斗创造真实的幸福。我国当前的宗教问题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所面对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是宗教存在的世俗根源没有改变,因此构筑一个和谐的、发展的社会,才能满足人对现实幸福的需要而不再沉溺于天国世界。  相似文献   

10.
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继分析马克思主义之后又一个具有理论创新精神的马克思主义学派。舍曼(Howard sherman)是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之一。他的《重建马克思主义》一书是对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的总结和系统化。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是在苏东解体后反思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和现实性,在批判前苏联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反对西方正统社会科学的理论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新批判的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1.
何怀远 《哲学动态》2006,23(1):27-33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且《讲话》全文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用一系列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又一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3.
《哲学堂》2004,(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本质上和内容上是基本一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最初是以列宁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为中介经由斯大林主义和苏联模式来完成的。迄今为止,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共有三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毛泽东不愧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毛泽东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哲学思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当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并非一帆风顺,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将伴随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始终。它要求我们要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规律,科学地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中国哲学、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的关系,本着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各流派的精神,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更新其内容改变其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精神批判功能是宗教各社会功能中最为原生性的、最为核心的功能。它主要表现为警醒、劝诫和批判的功能 ,对日常社会文化的“非神圣化”功能 ,提醒社会与个人保持一种开放性原则的功能 ,以及引导社会文化抵制极端世俗主义庸俗性侵袭的功能。明确宗教的精神批判功能 ,有利于宗教的自我更新与完善 ,有利于引导社会文化的健康发展 ,有利于探索新型的政教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70年代以来,在西方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一种新的思潮——“现象学马克思主义”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现象学马克思主义”这一术语正悄然进入许多史学家、社会学家和政治学家的著作中.现象学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现象学进行对话的结果.一方面: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现象学唯心论的批判和改造;另一方面,它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种现象学解释.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影响最大、流行最广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初是一种偏重于认识论的先验唯心论体系.其创始人胡塞尔提出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一哲学上的古老问题.为此,他批判了传统的本体论哲学,即所谓“心理主义”和“客观主义”,强调主  相似文献   

16.
阿多诺是本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中坚力量之一 ,主张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 ,尤其重视批判这一意识形态的基础———启蒙理性。他的基本主张和马克思创立的实践哲学的精神是一致的。他擅长哲学理论批判。他的主要工作是 :在哲学上着力批判德国古典哲学、现象学存在主义以及实证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哲学 ,批判音乐和大众文化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文学理论和美学的批判 ,等等。阿多诺对胡塞尔的批判是他的“批判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相关专著《认识论的元批判》 (英文本译为“A…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其报告精神可以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概括。江总书记说:“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这个‘理论品质”就表现在“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八个大字上面。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革命中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依靠的就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八个大字的思想路线。 我以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八个大字的思想路线对我国的宗教也非常适用。宗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虽不能左右社会的发展进程,但对社会在某个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发展,起到过相当的作用。中…  相似文献   

18.
如何在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当代语言分析和批判哲学之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对于以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批判性反思、意识形态的话语特征和意识形态理论的本质机制三个方面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当代反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文·古尔德纳在这个课题上的主要探索成果,并基于理性思辨哲学和实践哲学的基本观点对其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质特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能直观、机械地解释客观世界的局限;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错误。实现了哲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科学认知和能动改造的应用功能,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37页)我们党历来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针。而应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中,它是更高的标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20.
何宏成 《学海》2004,(3):5-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实践创新、科学技术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最终动力。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不是个别结论的科学态度 ,努力培养“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的良好学风 ,坚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