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当前研究现状来看,学术界往往把蹴鞠当做一项体育文化形态来研究,鲜有学者从艺术的角度研究蹴鞠。从宋代开始,几乎每一朝代都有关于蹴鞠题材的绘画作品流传于世,集中反映了儒家审美观、文人趣味与大众审美、"女性气质"与"身体美学"三个方面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因此,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考察"蹴鞠与艺术"的关系,揭示蹴鞠绘画在特定时代的文化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对蹴鞠研究的补充与拓展。  相似文献   

2.
"趣味标准"是休谟美学思想的核心论题。休谟指出,只有在身心和文化方面皆处于合适的位置时,人才能充分享受审美带来的愉悦,同时保证判断的客观性。个人的趣味并非简单的生理快感和功利满足,更来自于对审美形式的洞察,以及与他人交流和达成共识的渴望。因此,良好的趣味需要文化精英的引导。趣味既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官能力,又是受文化熏陶的优雅风习,而具有健全趣味的批评家们则肩负着引导和改善整个社会文化风尚的责任。  相似文献   

3.
何谓“审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我国美学界近年相对沉寂,但仍有一个热点出现,这就是“审美文化”。这一术语可以说是道地的“国货”,而非“舶来品”,但它的含义至今不很清楚,使用中多有相互抵悟之处。例如,不少作者用它指艺术的商业化倾向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庸俗化倾向,甚至是指开放政策带来的消费、娱乐和鉴赏趣味上的“后殖民”倾向,因而主张对它进行“批判”;而同样的一批作者在另外的场合却又可能谈论审美文化的“建设”或“建构”,我想他们的本意显然不是要为一种不良倾向推波助澜。又有一些作者谈论“审美文化”(或“大众审美文化”)对于“消解”传统…  相似文献   

4.
审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说:"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所谓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1]王旭晓教授在《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一文中指出,审美文化研究使人看到,审美文化是人的全面的、历史的审美活动的体现与结晶,尤其具体的、形象的存在形态,从一般的物质产品到精神产品,无不从中折射出某一历史时代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2].而王旭晓教授这一审美文化观是她多年从事美学理论研究的结果.可以说,审美文化研究是王旭晓教授美学理论研究领域的应用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代表高雅艺术传播的电视台综艺节目,在日益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中,受市场逻辑、商品逻辑的影响,纷纷赶潮改版以增加收视率,由高雅性、深度性向通俗性、平面化转变,推出一系列文化快餐式综艺娱乐节目,以满足观众的视觉快感。当前这种电视艺术的泛审美趋向,成为电视消费者的最大买点,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对这种商业化、同质化、平面化、低俗化的电视艺术走向不加以提升,一味将观众的审美趣味往低俗引,势必使电视文化精神与艺术灵魂丧失,这应引起电视人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由《清明上河图》看市肆风俗画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绘画艺术开拓了新的创作领域,丰富的市井生活内容,成为画家们描绘的新题材.这种反映城市社会面貌的绘画作品,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迎合了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也逐步得到宫廷统治者的认可与赏识.  相似文献   

7.
禅是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所生发出的中国化的思想。禅的思想对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产生巨大的精神性影响,进而影响到中国的艺术审美体系,尤其在书画艺术方面,由于注重禅意的营造,更是出现了禅书和禅意画。纵观中国书画艺术的发展,不可否认中国书画的兴衰与禅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关联,"禅"随着世代的文化积淀,逐渐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追求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超然洒脱、移情写意。但在被各种功利主义、外来思想侵蚀的今天,心之所向已渐渐模糊,"禅"也被束之高阁,对此,宗白华先生曾发出世纪之问: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去哪儿了?因此文章旨在以分析禅对书画家的精神性影响及其在书画作品中的体现为基础,结合当下的审美要求以及对现状的反思,呼吁传统文化精神的现代性回归。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的时期。所谓“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是指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独立价值的被认可。从学理上讲,“艺术自觉”必致艺术形而上学(或曰艺术本体论)的确立。“艺术自觉”发生在观念领域,它是人因着对艺术活动的反躬自省而达致的对人生审美维度的肯定。在艺术观念领域的重大建树,往往得力于一个时期的哲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它紧密关联于魏晋玄学所表达的“人的自觉”。一、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魏晋玄学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我…  相似文献   

9.
"中国书画元素"是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上的常见内容。但是,近年来,一些扬州土特产食品包装在运用"中国书画元素"时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征。这些创新与努力说明,艺术设计领域对待传统艺术文化的观念的转变,不再是简单的消费,而是正视、突破文化断层,努力挖掘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实现传统与现代审美的融合。这种探索正在促进"中国风"艺术风格、审美趣味的形成,也必将实现中国特色文化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0.
大范庄出土的黑色蛋壳陶高柄杯在出土的同类文物中具有典型性,它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它的形圆、黑色、轻盈、匀薄和总体上的创新性在后代的审美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东夷先民在制作黑色蛋壳陶中所表现出的审美理想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由于黑色蛋壳陶高柄杯的上述特点,它成为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变为艺术品的标志,同时也就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肇庆学院的通识课程《美学》实行专题授课以来,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给学生们开设了一些专题课程。本人在开设了《儒家审美文化对大学生的启示意义》之后,对大学生平日里的一些趣味取向做了不经意的观察,发现大众平凡的审美趣味成为社会的主流。学生受当下社会流行时尚的影响,审美趣味停留在感觉、情感层面,生存、生理需求层面。作为美学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增强理性判断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拒绝粗制滥造,抵制低级的艺术趣味。  相似文献   

12.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3.
中国茶文化的典型特征,是作为食品的茶从最初的物质属性("饮")发展出审美属性("品"),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探究这种发展的深层意蕴不难发现,这是人的主体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中逐渐确立的一种过程。其中,作为最高审美形态的"品茗"文化的出现,使茶超越饮食文化领域,上升到具有哲学意蕴的审美范畴。然而,本文通过分析"品茗"中的审美要素,指出其中所倡导的"求真"并非寻求茶·人一如观照之境,而仍旧停留在人与物之主客悬隔的状态;其中所揭示的所谓中国茶道,虽然拥有"法自然"之道的探索倾向,却没有进入对以"茶"载道、以"茶"弘道之崇高精神的自觉追求,本质上无法超越身份、学识、价值观相近的少数人之间的趣味性、奢侈性消费的层次。  相似文献   

14.
赵卿  陈景风 《美与时代》2014,(11):30-30
在钢筋混凝土的年代,城市居住小区逐渐成为一座城市形象的标志和新的景观,是体现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通过自然和人文的景观,彰显出这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环境陶艺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走向公共艺术空间,是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审美要求与必然。  相似文献   

15.
作为现代社会信息传达强势符号的标志设计,在不断地吸收国外文化艺术的设计理念及表现形式,在全球一体化的文化语境下,视觉形象设计如不确定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个性,就将面临被消融的危险.在标志设计中,只有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我国独特而丰富的传纺图形语言,展示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和审美情趣,并结合新的现代艺术视觉表现形式,坚持继承创新,才能创造出新世纪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标志设计语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认为高尚的艺术趣味是天赋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东西,这种想法是荒谬的。艺术趣味是人的社会实践的结果,是社会对个人及其精神世界的一定的有系统的影响的结果。任何人身上都有一种根据美的理想来创造性地对待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但是,只有通过艺术教育才能激起这种能力,才能教会人们去评价高尚艺术的真正的美以及这种艺术所体现的内容的丰富多彩和艺术形式的美妙。轻视积极的艺术教育,就会使恶劣的而且往往是和我们格格不入的趣味流行起来。乌·拉儒姆纳依:《艺术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公共艺术(从1949年起)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集合,在社会主义体制下以各类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环境中。公共艺术会间接改变或潜移默化地影响群众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趣味,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简要梳理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脉络,研究当下中国公共艺术的现状,结合实例分析,促进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一、"读图时代"中壁画的公共性"公共艺术的要旨是人类的一切行为最终指向审美的境界,服务大众审美要求。壁画作为一种艺术语言直映社会情绪。综合反映了历史、宗教、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文情况。壁画被称为环境艺术、大众艺术、实用艺术。""网络读图"的公共性是在它的传播功能上的公众性,与壁画艺术的公共性有区别,这里的公众性,即与个人私自相对立,是一种社会属性。是在网络社会的一种平等的,自由的,不受限  相似文献   

19.
图案在少数民族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吉祥语义以及审美意象。云南少数民族图案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只有对其图案元素及色彩进行归纳整理,加大对其图案文化语义的深层解读,更加注重云南民族图案的形和色彩的应用,不断构建独具云南特色的设计体系,拓展创意产业,才能在现代设计中,有选择地吸纳传统图案元素,不断传承创新云南本土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0.
论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智彪 《现代哲学》2006,(5):121-126
当审美文化与社会时尚相遇合时就形成审美时尚。审美时尚的背后往往有某种社会文化心理与之相伴随。审美时尚以社会时尚为背景,以社会文化思潮为情感动力。审美时尚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审美时尚直接影响到个体审美观念的形成,影响到个体审美趣味的取向。不同年龄、性别的审美个体受审美时尚的影响各有差异。审美时尚还体现为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实践中的一种趋势、潮流。审美时尚,作为一种渠道或方式,有效地实现着社会心理对时代审美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