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读“自然价值”的概念。值得注意的是 ,马克思建立在“劳动”这个人类本质活动前提上的价值讨论 ,旨在揭露资本产生剩余价值的奥秘 ,表达了鲜明的理论立场 ,这与今天人们对于自然价值的哲学经济学分析“路径”不同。因此 ,准确理解马克思的有关论述 ,避免望文生义和实用主义的误读就十分重要了。一先来看看马克思是如何看待自然价值的。第一 ,自然有使用价值 ,但本身并无价值 :“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这就使一个物可以对人有用而不必是人的劳动的产物。例如 ,空气、天然草地、处女地等等”(马克思 ,1…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界定哲学的“价值”范畴时,普遍认为: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的有用性,或客体的属性、功能与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等等。实质是“有用性即价值”。马克思在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斗争中,曾多次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  相似文献   

3.
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777页)。这两个发现完全不可分离地交融在一起,构成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然而在今天的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的这两大发现被人为地分离开来:唯物史观被归结到哲学,剩余价值学说被归入政治经济学。二者关系似乎是:剩余价值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种具体应用,而唯物史观却不以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马克思主义由此被理解为三个不同部分的组合:哲学、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只是在讲阶级产生的条件时提到剩余劳动,后来很快就把它…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性发展,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最早出现于马克思1857-1858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手稿中,此时马克思有一个庞大的、涉及面非常广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计划,然而仅仅对这一计划第一部分"资本  相似文献   

5.
何萍 《现代哲学》2003,2(4):10-16
马克思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完成了他的重建形而上学工作。由此,他把政治经济学当作一种价值哲学来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中的每一个范畴都体现着他的价值哲学思想。本文着重以其中的货币、价值属性和商品拜物教三个范畴分析马克思有关价值存在、价值主体性和价值意识的原理。  相似文献   

6.
几个价值难题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关于价值定义,现已大体得到公认:价值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到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性,是客体对主体的效用。不过,当人们如是正确界定价值概念的时候,又根据“商品价值不是物品对人的效用,物品对人的效用是商品使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相似文献   

7.
1964年4月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党内有教授头衔的库埃拉(Alfred Kurella)在耶拿大学哲学系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所作的这个报告中说,马克思所使用的异化概念常常带有变化不定,有时是自相矛盾的含义。马克思从来就把异化分为两种,即无利害关系的异化和敌对性的异化。前者可以转化成为后者。这样说来,人们就不必把异化概念和异己的事物看得太神秘、太可怕了。在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异己的东西完全不是什么可厌的和敌对的,相反,它是人类生活本身所固有,甚至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因为任何人,如果不去占有异己的东西,也就无法生活。他说,从人生到世上时起,他所碰到的一切东西,包括他所说的语言在内,都是异己的,也就是说,他所遇到和使用的一切,都是他的先人所预先创造好的。他说,马克思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所使用的异化概念的意义是无利害关系的,是中性的,因为马克思一再把“外化”和“异化”象同义词一样加以使用。他认为,马克思在对异化问题的研究中找到了走向劳动价值学说的道路,发现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原因,一句话,在异化的概念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现了社会生产同私人占有问的矛盾。最后他指出,把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基本矛盾的一切可怕影响都看成是异化现象,会妨碍人们去发现真正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者或存在之意义的学问。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发现马克思并未扬弃本体论概念,而只能说,马克思扬弃了以往的本体论,即抽象的唯灵论与抽象的唯物主义的对立。马克思的《资本论》既然研究社会存在,那么从哲学角度解读这部著作,就完全有理由认为它阐述了一个新的本体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社会学说。我们可以划分出四个世界来考察马克思的本体论问题:我们称独立于思维之外的自然界为世界;思维中所生的相之总和是世界;在知识中,语言中的概念和命题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为世界;而自由领域,即马克思称之为社会存在领域为世界。商品价值、资本都居住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9.
J.雷契  齐鹏 《世界哲学》2004,(4):108-110
让·鲍德里亚认为:在一个被生产主宰的社会里,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有某种相关性.确实,马克思曾经用这些范畴对资本主义的成长提供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解释.根据马克思的解释,物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它能满足某些需要的有用性.另一方面,交换价值指的是产品或物品通过市场价格衡定出来的市场价值.马克思把物的交换价值称作物的商品形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说,资产阶级和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们总是喜欢把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与成年时期的马克思加以割裂,并且以青年马克思在人道主义方面的言论来歪曲马克思,来解释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本质的异化现象。但青年马克思在谈人道主义时,总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的非人的生活状况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改造世界和人的学说为基础的。文章说,早期马克思关于人道主义的言论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当时提出人道主义思想是一种创举,表现了马克思的崭新的大胆精神。并说,列宁在后来发展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学说,俄国工人阶级首先把这种思想变成了现实。马克思谈过“异化”问题,但这个“异化”概念是他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那里借用的概念。马克思使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在有剥削的社会中,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下劳动者丧失人的特性,人的劳动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愿活动,而是强迫劳动。劳动者所创造下的东西成了劳动者的对象化,劳动者的产品剥夺了劳动者的族类生活。文章说,人的异化现象的消除只能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通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这是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时代人类的基本任务。这就意味着必须改变抽象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人人皆兄弟”。文章接着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口号是为创造一个新的人的制度而斗争的无产阶级的具体的人道主义口号。  相似文献   

11.
1、在价值问题的研究中,人们提到了价值真理和真理的价值这两个范畴,有的同志主张,事实真理无阶级性,而价值真理则有阶级性;有的同志则认为,既然真理对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价值,因此从真理的价值属性方面看,真理有阶级性。我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妥当。略陈管见,就教于大家。2、价值是什么?马克思说:“一种商品例如麻布的相对价值形式,把自己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自己的物体和物体属性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12.
尝试提出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与唯物史观的张力这个课题是本文的主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即他关于社会历史的一般观点有比较确定的内容,对此不会有多少争议。不过,本文有意用这个名称去专指马克思探讨社会历史的客观必然性的那些观点。剩余价值学说试图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客观规律,在此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价值问题在我国哲学界逐渐引起重视,一些同志相继发表文章,就价值、价值关系、价值认识和价值真理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现对这些探讨中的各种观点作一综述。一、哲学的价值概念与经济学“价值”概念的区别有的文章认为,价值可以成为不同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价值,不同于作为人类劳动凝结的商品的“价值”,但却可以相当于商品的或物的“使用价值”。不过经济学“使用价值”的概念涉及的范围比较狭窄,它只涉及物质存在物(主要是商品)在经济上的使用价值,而且只在直接的意义上考察物、商品对于主体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运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广义地讲, 科学价值有多种表现形式, 如科学的认识 (真理) 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精神价值等。在商品经济社会中, 科学劳动产品的相当部分可以纳入商品范畴 (对于科学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是不是商品, 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 笔者认为它也是商品 [参见刘冠军])。本文中的“科学价值”专指科学劳动产品作为商品的价值, 这是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的逻辑前提。一、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读科学价值的必要性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与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密切相关。从 1949年至今, 我国理论界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讨论大约有五次 (…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异化就是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这个人的本质指什么呢?兰秀良同志说:人的自然性是人的本质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的异化学说“不仅揭示了人的社会本质的异化,而且揭示了人的自然本质的异化”,作为人的本质的自然性“构成了马克思劳动异化学说的理论前提。”(《国内哲学动态》1981年第7期)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16.
剩余价值学说的关键在于剩余概念,剩余问题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根本问题。随着阶级斗争的加深,价值概念会逐渐转变为一种无形的人与社会相联合的力量,剩余价值概念背后不可见的权力关系为价值概念的本体论转化提供契机。而剩余问题却是一直存在的永恒问题。《资本论》的贡献在于,在生产的社会关系的结构下显现出剩余价值概念的政治意蕴。历史唯物主义表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总问题视域的变化,即从揭示价值量向揭示生产关系的结构的转化,由此使剩余价值成了一个政治问题。对"剩余"概念的政治哲学解读,不仅使马克思与其他将生产过程的物质条件还原为价值规定的资产阶级思想家相区分,且对于重建革命主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欧阳英 《哲学研究》2023,(10):30-37+128
“更多地强调《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是马克思留下的重要课题。《资本论》中重点论述的工人活劳动,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中的“人的感性的活动”。马克思以工人活劳动为立论基石,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建立在物质生产劳动实践的基础上,为《资本论》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透彻分析了工人活劳动与价值创造的内在联系,为《资本论》奠定了科学的价值论基础。马克思揭示出工人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个被掩盖的事实,科学地说明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为工人运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为《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牢固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张华夏教授关于一般价值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价值概念不仅要重视价值客体属性的状态特征,也要关注它的过程特征,从而发展了一般价值概念的结构。经济学中,四种经济价值理论分布在一般价值概念结构的不同位置上,劳动价值理论处于核心位置。是硬核。传统经济理论的危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兴起,说明理论界对劳动价值理论这个硬核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同时从我国理论界当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9.
斯密的《国富论》被看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在相当大程度上启发了后来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以往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往往过多强调了马克思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和发展,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马克思与斯密在价值理论上的批判与继承关系。借助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视角,我们能够澄清马克思与斯密的这一关系。马克思对斯密价值理论的超越之处主要在于,马克思不仅认识到价值形式的重要性,而且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式展现了价值形式本身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15,(6):126-131
马克思的《资本论》,蕴含着深刻的伦理意义。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石、剩余价值学说为精髓的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创立,又使唯物主义历史观、伦理观得到了全面的、周详的科学证明和运用。《资本论》中,马克思在深刻揭示商品交换中伦理关系与伦理意义的同时,鲜明地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特殊范畴的伦理意义和伦理界限,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伦理道德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