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媒体教学的概念“多媒体”一词译自英文“Multimedia”,该词是由“Multiple”和“Media”复合而成的。简而言之,多媒体技术就是具有集成性、实时性和交互性的计算机综合处理声、文、图及影视信息的技术。从教学的狭义角度来讲,多媒体教学一般是指计算机控制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哲学论稿》译名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周兴 《世界哲学》2009,(4):101-109
在《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全集》第65卷)中,海德格尔尝试了艰苦的思与言的改造工作,意在从非形而上学意义上重解“存有/本有”(Seyn/Ereignis)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对德文原著的初步解读和翻译,并参照英文译本“英译者前言”中的译名分析,讨论了《哲学论稿》中八组基本词语,主要涉及Ereignis,Sein,Wesen,Werfen,Gr—und,Bergen,Besinnung,RUcken等词语以及相关的词族,并且提出了作者对于这些基本词语的汉译建议。原来文后附有由作者制作的“《哲学论稿》德一英一中译名对照表”,但因篇幅有限,不在这里刊登了,而是登载在《世界哲学》的网站上,有兴趣的读者请登陆我们的网站:www.worldphilosophy.cn。  相似文献   

3.
《现代哲学》1986年第2期上王若水同志对我关于异化概念的一点自我批评提出了批评。我近年来的文章曾受到许多作者的批评。这些批评不管我同意还是不同意,都是作者针对我的某些观点,就某些理论问题,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对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都是有益的。可惜,王若水同志的文章没有指出我对异化概念的理解错在何处,只是揭露我的言论中的“自相矛盾”之处,这颇令人失望。在王若水同志看来,我在《关于人的理论的若干问题》中,一方面批评别人滥用异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四论用“认知”取代“认识”的问题赵璧如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心理学界在引进西方信息加工心理学过程中出现的用我国传统规范基本概念和术语中的认知(拉丁文recognitio,英文recognition,法文recognition,德文wiederkentnis,俄文узнаване)这一专门术语(用来表示作为认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记忆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取代认识(拉丁文cognitio,英文cognition,法文cognitin,德文Erkenntnis,俄文поз…  相似文献   

5.
《古兰经》的“神”与“安拉”的翻译异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坚先生汉译《古兰经》,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发行以来,西北地区有些穆斯林、阿訇,对《古兰经》中的“神”的译词,在感情上有些接受不了,“异议”甚多,认为不应将《古兰经》里的“依拉海”译成“神”,应译为“真主”,仿佛“神”一词是专指非伊斯兰教的其他宗教的“神”,并例举了王静斋阿訇汉译《古兰经》第一一四章(世人章)1.2.8节为例,说明“神”应译为“主”。除此“异议”之外,还有人反对一切汉译《古兰经》,他们认为《古兰经》只能阅读阿拉伯原文,  相似文献   

6.
费尔巴哈论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根据马克思曾经自认为是费尔巴哈的继承者并使用过他的某些术语这一事实,竭力夸大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对马克思的影响,他们特别喜欢在“异化”问题上做文章,利用费尔巴哈曾使用过异化一词,马克思也使用过异化一词,硬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直接从费尔巴哈那里搬过来的,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人本主义。在这方面,波比茨的《异化的人》  相似文献   

7.
纵观本刊有关prion的文章,曾出现数个中译名,如“朊病毒”、“普利昂”、“感染性蛋白子”。尤其是后者,出现在多达10篇以上的系列文章中,横跨3年,影响甚大。笔者认为,此译名并不理想,一是长而拗口,不利于记忆和学术交流;二是不符合中文语言习惯,难以被临床医生和科研人员所接受。prion既然不属于病毒,再称“朊病毒”显然不妥,但毕竟“朊病毒”一词在早期曾被广泛引用,一度“深入人心”,如何给prion一个合理的中译名,不能不考虑到这段历史。传染病学专家李梦东教授提出“朊毒体”一词,并已用于其专著《实用传染病学》(第2版,…  相似文献   

8.
《论语》“何有”考徐燕杭林养飞“何有”一词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凡七例。对该词的理解影响到对孔子的为人、教育观乃至整个思想体系的认识和评价,值得作进一步探讨。但关于该词的解释聚讼纷纭,尚无定论。笔者不揣昧,拟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先让我们看看《论语》...  相似文献   

9.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萨特则是这个流派中的重要代表人物,我国近年来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研究,也集中在萨特身上,所以这一综述主要限于有关萨特的评介范围。刘及辰先生在《读书》1983年第12期发表题为《存在主义乎?抑实存主义乎?》的文章中指出,“Existentialismus”应译“实存主义”。但本文乃资料性文字,顾及历史,所以仍沿用旧译名,即“存在主义”。  相似文献   

10.
《申命记》第6章3—5节出现两次“以色列啊,你要听!”,这是希伯来文语气很重的命令式词语,英文译Hear,O Israel,希伯来文读为:Shema Israel,前一个词Shema中译“示玛”,原文的含义是“你必须听”,代表听者必须“服从照办”,这也就是经文下文的必须“谨守遵行”(Observe diligently)的含义。  相似文献   

11.
郑勇 《宗教学研究》2007,(3):182-188
《小品》在魏晋之际流传甚广,对中国佛教传播影响甚大。长期以来,《小品》通常认为是《大般若》第四会的同本异译,通过对此译本的译名、译时、译者、留存等情况的整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到《小品》在中土的传播。通过对比《小品》与《道行》的关系,使魏晋之际称呼的《小品》与《道行》的关系更加明晰。  相似文献   

12.
全国自学考试教材《语言学概论》(语文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总的说是一部比较好的教材。但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于意译词、仿译词的性质归属,就是问题之一。 该书在“词汇”一章讲外来词时第一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外来词是指从其他民族的语言中吸收过来的词,又称为‘借词’。”并按照吸收的方式把外来词归纳为音译型、音译兼意译型、意译型、直译型四种类型。意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telephone”译成汉语的“电话”,直译型的例子有从英语的“honeymoon”译成汉语的“蜜月”(详见教材92页)。从此处的讲法看,教材肯定了意译词、仿译词是外来词。 该书在“语言的发展”中第二次涉及意译词、仿译词。教材指出;“借词也叫外来词。语音形式和语义内  相似文献   

13.
“语素”是morpheme的译名。morpheme这个术语早先译作“词素”,用来指词的构成成分。后来又改译作“语素”。morpheme译作“语素”还是译作“词素”,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这不仅仅是名称问题,而是关系到对语言的观察和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4.
第9届维特根斯坦国际专题讨论会的主题是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或译心智哲学)和心理学哲学。详细地讨论过的问题包括:心身问题、心灵哲学的传统问题和心理学哲学。 1.心身问题什么是心身问题?“心灵”(mind)一词有多种非常不同的用法,这一事实导致了现代讨论中的某种混乱。对这个词,我们至少可以区分出五种不同的用法,因此心身问题至少有五种意义。 (1)我们可以象笛卡儿使用“mens”一词那样使用“心灵”一词,让它指称具有心理属性的东西,亦即指称那种能思想,能感知,能相信和能欲求的东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通常是用“心灵”这个词意指“人”这个词所意指的东西,因而该词表示的就是你和我这样一些实  相似文献   

15.
关于希腊文 eimi的理解与中译 ,近几年国内发表了 2 0多篇论文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王路研究员的 8篇文章。他对迄今有关论著和译著的批评颇有见地 ,对一些译名的建议值得重视。我本人在撰写《希腊哲学史》后两卷所承担部分时 ,将充分吸取这些论文的合理意见 ,对原来译为“存在”的地方 ,分别予以考虑 ,或改为“是”、“是者”、“是其所是”,或采用西方有些学者的办法加括号并用两个词。但是 ,我并不同意把它们都译为“是”,也不赞成“以卡恩的研究成果为分界” (王路 ,2 0 0 0年 ,第 6 7页 )。我查阅了原文 ,阅读了 1 973年卡恩著作发表后…  相似文献   

16.
洪晓纯 《天风》2023,(4):47-48
<正>在圣经汉译史上,中文《和合本》可谓影响力空前,可与英文《钦定本》在英国历史上的地位相提并论。“和合”一词寓意深刻,不仅指涉西方传教士译者在术语译名、译经语体、翻译理念等问题上的求同存异,也暗含着来自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中国信徒借由这一译本彼此联结的美好愿望。此外,《和合本》出版之后,新教圣经汉译事业由西方传教士主导转变为华人自主翻译,其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宗政 《管子学刊》2014,(2):111-115
在当前汉学研究持续升温的背景下,《管子》作为研究齐鲁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珍贵资料已经引起学界的积极关注。本文将概述国内外《管子》外译研究状况,以及当前仅有的两个英译全译本及基本特点,找出当前《管子》外译研究中的问题并提出典籍外译应“以我为主”,坚持异化与归化两种翻译策略的有机结合,既尽量保持原作的原汁原味又达到传播文化之功效,推动《管子》外译及中外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异化”现在是个时髦名词,而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认为异化“可疑”的主要理由。有些人对这个词抱“防范”态度,他们认为与异化相联系的内容在实践中是危险的,还有些人愿尽力保持他们认为值得维护的状况,而对“异化”一词有反感。这些嫌恶的反应来自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和实际立场的人:从那些自命以消除词句意义不清为己任的学者,到与“失望哲学”的悲观主义做斗争的人,都有。我们发现,在反对异化概念的人们中,既有囿于新实证主义传统压  相似文献   

19.
乙、异化和物化这里我们集中论述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著作中的物化概念;第二,卢卡奇著作中的物化概念。马克思除了使用Entfremdung和Vergegen-standllchung,即“异化”和“客观化”以外,还用了Verdinglichung“物化”(reification)这个词(来自拉丁语“res”——“物”)。这个词无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还是在近年来有关异化问题的论战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些人已开始认为“物化”这个概念要  相似文献   

20.
唐代画家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论是中国画史与艺术史中“师心”与“师造化”理论的代表,对中国画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前辈学者已关注到其中“心源”一词的重要性,关于“心源”含义的议题亦引发了不少国内外美术史学家的广泛讨论,但对“心源”一词与佛教关系的问题尚存待考之处。本文的研究通过爬梳文献和考证源流等方式,分析最早出现该词的佛经以及其同本异译的比较,阐明“心源”在佛经文献传译过程中的出现、内涵,及其使用与演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