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苏省启东县佛教界于一月十九日至二十一日举行座谈会,贯彻中国佛教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精神。僧尼居士二十余人出席了座谈会,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到会讲话。与会者对赵会长《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报告中提出的树立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等佛教优良传统的号召,表示一致拥护。大家认为赵会长报告中总结的三条基本经验完全适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江苏省启东县汇龙念佛堂修建开放四年来,贯彻人间佛教思想,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一、1984年6月,汇龙念佛堂为了安置散居社会的老弱病残僧尼,首先创办了僧尼安老院,院内派有负责衣、食、药物的护理员,设有诵经礼佛的佛殿,使老人得以安度晚年。现在安置的老年僧尼由最初的8人增加到15人。  相似文献   

3.
深泥田里好相聚,拽耙鞭牛真快活。”这 是《田歌》对江西真如禅寺农禅并重道风的描述,更是真如禅寺寺僧生活的真实写照。真如禅寺坐落在江西永修县西南隅的云居山中,始建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真宗敕赐名“真如禅寺”,并相沿至今。真如禅寺是佛教禅宗的重要道场之一,也是佛教“农禅并重”修禅道风的发源地,被中国佛教协会已故会长赵朴初誉为农禅并重的典范与样板,在中国佛教界有着较高的声誉。农禅并重道风是中国佛教的优秀传统之一。所谓“农禅并重”即边务农、边参禅,以农养寺,以禅促农,达到寺…  相似文献   

4.
佛教财富观与寺庙经济拉灿佛历来倡导“利乐有情”、“农禅并重”的人间佛教思想。在持戒修行的同时,不放弃对物质世界的注重和对世间财富的获取,并主张通过合法途径和非暴力形式,反对非法交易而获取暴利。佛教以慈悲之心主张社会经济发展,大众丰衣足食,即佛教不主张...  相似文献   

5.
当代佛教的主流是人间佛教思想的弘扬与实践,已故真禅大和尚乃是其中倡导与实践人间佛教思想最为积极有力者之一,贡献很大,影响广泛。这与他亲近现代高僧大德,广学多闻,对佛法有深刻领会相关;这也关系到现代佛教发展的大势和真禅长老身处中国的现代化大都市上海并作为上海佛教重要领袖相关。真禅长老的许多著作都关注了佛教与人生的密切的关系。他认为,凡夫众生应该藉假修真,因此必须爱惜寿命,积累福德而学佛证道,又要不离世法大作利生事业。真禅法师把佛法、养生和人间事业冶为一炉,主张出家人要以自己的努力,创造人间乐土,出家禅僧要坚持“农禅并重”;在自身精进不已的同时,又要发扬大乘佛教慈悲众生的精神,贯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教义。真禅法师最后的十几年一直在实践着这这一最有意义的事业——倡导和实践人间佛教思想。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运用判教的方式圆融了佛教经典的各种教理,形成了天台、华严两大教理思想体系。中国佛教认为各种修行方法都不过是安心、明心、开悟的方便,从而实现了修行方法上的圆融。中国佛教用“格义”、“比附”、“会通”的办法,与儒道两家相互圆融,在中华文化结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从“不敬王者”到“礼拜君亲”,从“乞食分卫”到“农禅并重”,佛教终于融入了中土世俗社会生活之中,取得了僧俗之间的圆融和谐。当代人间佛教发展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以圆融的智慧引导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与其他宗教和平相处,积极契合当代众生的根性。  相似文献   

7.
真禅法师是中国现当代佛教爱国爱教高僧的典型,他大力继承和发扬中国佛教的优良传统,积极从事社会慈善和资生福利事业,重视对佛教人才的培养。他针对普通民众由于历史的原因而容易导致对佛教的片面理解甚至误解,竭力阐明佛教是一种文化。对于中国佛教传统各宗,他主张诸宗平等、禅净一致,同时认为无论研究、弘扬佛教哪一个宗派,都要坚持人间佛教的精神原则,都要以人间佛教的原则为指导。而在中国佛教的各宗派中,禅宗思想最切近人生,禅宗思想就是人间佛教的思想,同时与古代禅者相比,真禅法师又更具有现代眼光,他对禅宗的传统、历史经验及其现代意义做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真禅法师一生积极从事弘法利生的活动就是对人间佛教和中国佛教优良传统的具体实践和落实。  相似文献   

8.
正我曾经主管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长达七年,一直对佛教文化非常关注。《法音》是中国佛教协会的会刊,在宣传贯彻党和政府的宗教政策法规,沟通全国上下的佛教组织,联系广大信教群众,促进教内外交流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影响很大。至今在我的书架上有两本刊物,是当宝贝来看待的。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三十年》一文的1983年第6期《法音》,一本是刊登赵朴初居士《中国佛教协会四十年》的1993年第12期《法音》。1983年,中国佛教协会正式提出了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和中国佛教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国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宜黄县石门寺的僧人,继承了我国佛教寺庙实行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既精进修持,又辛勤劳作。他们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事油茶、笋干,木材和粮食等多种项目的生产,过着丰衣足食、身安道隆的农禅生活。石门寺座落在宜黄县兰水公社杨坊大队朱家斜生产队,属于曹洞宗的寺庙,创建于中唐时期。一九二五年由竹慧和尚募缘重修,欧阳竟无居士撰《重修石门寺碑记》,至今仍屹立  相似文献   

10.
正东山法门开启了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以道信、弘忍、慧能、马祖道一、怀海等为代表的佛教高僧奠定了修心禅法义理。慧能的识心见性、顿悟成佛以及百丈怀海倡导的农禅并重,使修禅转向意境的体验并导向了生活禅,改变了"一钵即生涯"的僧侣生活方式。农禅推动了茶园的耕作和制茶的工艺,出现了"名寺出名茶""僧家造法极功夫"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佛教寺庙生产经验交流大会,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日至三十一日在福州市法海寺召开,全省八十多座寺庙的代表出席了大会,省宗教局领导人郭钢、唐玉螺莅临讲话。这次生产经验交流会的主要任务是:遵照中央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精神,结合本地区佛教寺庙的特点,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走自力更生道路,念好“山海经”,通过总结经验,表彰先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使一九八五年生产与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12.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13.
《法音》1987,(3)
第一条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第二条本会是中国各民族佛教徒的联合组织。其宗旨为: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团结全国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间佛教积极进取的思想,发扬佛教优良传统,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第三条本会的任务是:  相似文献   

14.
巨赞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佛教改革家之一。其佛教改革思想继承了太虚佛教革命思想的精神、主旨,及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核——大乘菩萨行,并注入了更多现实性因素,可谓太虚佛教革命和“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它在根本上推动着佛教与人生、时代、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本着“弘扬佛教慈悲济世精神,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不断创新,积极推进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活动的规范化运作,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公益慈善品牌,增强了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3)
本刊讯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僧众,在搞好寺庙修建和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的同时,坚持发扬农禅并重的优良传统,积极从事各种农副业生产,去年又取得好成绩,共收获稻谷六万六千余斤,茶叶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2021年12月27日,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佛教协会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基地协办的"2021年人间佛教思想建设研讨会"通过视频连线方式举行。此次会议主题为"人间佛教与佛教中国化",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中国佛教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发展经验,探索当代人间佛教思想体系,推进新时代佛教中国化的道路实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宗教》2018,(9):34-36
历史上,江西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方面就作出了积极贡献。佛教“农禅并重”发源于江西,禅宗史上著名的“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发生在江西,禅宗一花开五叶,三叶在江西。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在南昌传教期间形成“南昌传教模式”“利玛窦规矩”,是天主教中国化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佛教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佛教的生命实践积极入世。佛教传入中国,特别是隋唐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传统对于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意义。一、爱国爱教的传统佛教向来讲“出家不忘爱国,修行不忘济世  相似文献   

20.
赵朴初一生致力于佛教建设,在他看来,人间佛教是佛教中本有的思想,并在中国得以体现和发展。结合当代社会,赵朴初提出适应社会主义制度与契入社会主义文明来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他关于建设人间佛教的思想,无疑会促使人们思考:在社会主义语境下建设人间佛教如何可能?即在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如何于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理念与佛教思想之间找到契入点以建设人间佛教,并消除现代性对人性的桎梏,健全人格、和谐社会,从而丰富社会主义文化新内涵,复兴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这是当代人间佛教建设从"可能性"转向"现实性"的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