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价值”范畴是哲学价值论的逻辑起点。但我国理论界对于价值的哲学本质,歧见较多。近期王玉樑同志发表的《客体主体化与价值的哲学本质》(载《哲学研究》1992年第7期。以下简称王文),提出重新认识价值的本质问题,对于推动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讨论,是很有意义的。我同意王文中的某些观点,如“作为人类一般劳动凝结的商品价值,不是普遍价值”、“主体是价值之父,客体是价值之母”等等。但是,王文的基本观点——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我把王文的这种观点称为“效应说”),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2.
试析界定哲学的“价值”的方法论分歧──并非仅仅敬答杨清明《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一文陈述,赵守运感谢杨清明同志不吝赐教,撰写《论哲学的价值范畴的真谛》(《哲学动态》1993年第5期,以下简称《真谛》)质疑拙文对“一般价值”的界定。当前,我国哲学界主...  相似文献   

3.
人作为价值本身是否可能——与赖金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突破哲学价值论研究的认识论方法框架,在新的方法论视域中重新规定作为价值哲学基石的价值范畴,赖金良先生发表了《哲学价值论研究的人学基础》(载《哲学研究》2004年第5期,以下简称赖文)等一系列颇富创见和启发的论文。赖文在把“人”和“主体”两概念作了仔细区分之后,提出“价值理论的轴心概念是‘人’”、“人既是价值的设定者同时又是价值本身”、“人以自己为价值,把自己设定为价值”等基本观点。这些观点的理论贡献在于对“主客体价值关系模式”有所突破,把价值从“主体”、“主体性”、“客体”拉回到人本身,试图实现价值从人的功…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在界定哲学的“价值”范畴时,普遍认为: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类的有用性,或客体的属性、功能与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等等。实质是“有用性即价值”。马克思在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斗争中,曾多次指出商品的价值是“‘同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价值本身除了劳动本身没有  相似文献   

5.
关于马克思价值概念的商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如果从1980年杜汝揖同志在《学术月刊》(10月号)发表《马克思主义论事实的认识和价值的认识及其联系》算起,哲学价值论(或曰“价值学”、“价值哲学”)研究在我国已走过了16个年头。时至今日,人们对于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仍未取得一个统一的定义。众多价值定义的提出,既是哲学价值论研究深入的标志,也表明了弄清价值是什么的问题已成为推进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关键。纵观国内的价值理论研究,可以看到,学者们大多是以“主体—客体”关系的逻辑结构来定义价值的。他们或以客体的功能或属性规定价值,或以主体和主体需要规定价值,或以…  相似文献   

6.
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和讨论,无疑将深化和丰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而在主—客体关系的研究中,必然引出价值范畴。本文就价值定义谈一点商榷性意见。目前一般通行的价值定义是,“价值是事物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是客体与主体(人)的需要之间的“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即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7.
最近我国哲学界重视了价值问题的研究,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正如许多作者指出的那样,价值不仅是经济学、伦理学及美学的概念,而且也是哲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人类的实践、认识活动及其所获得的真理,都与价值问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早在古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价值问题就引起了我国哲学家的注意。他们关于义与利、理与欲、志与功的关系的讨论,包含着丰富的价值论思想。孟子提出“可欲之谓善”(《孟  相似文献   

8.
1994年冬,《中日价值哲学新论》出版。这本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哲学价值理论研究在东方的进展。本文想就其中涉及的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1)“效用”与“效应”有一种观点,认为价值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对这种作用和影响,有的用效应来概括,有的用效用来概括”(第5(?)页)。查《汉英词典》“效应”与“效用”的英文词都是effect,换言之,effect的汉译既可以是“效应”,也可以是“效用”。再查《现代汉语词典》时“效应”和“效用”的释义,我们  相似文献   

9.
周穗明同志在《也谈“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0期)一文中,对我曾经论及同一问题时阐发的观点(参看拙文《应当怎样理解“自由自觉的活动”》,载《国内哲学动态》1983年第1期)提出了商榷。读后,觉得有必要对提出商榷的问题再作一番研讨。一、“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化劳动”周穗明同志在文章中说,我的失误的“关键”在于:“把‘自由自觉的活动’与‘对象  相似文献   

10.
主体和客体问题是马列主义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这首先取决于这个问题同哲学基本问题和实践原则有着概念的联系。在苏联的哲学文献中,这个问题得到了严肃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在最近的15年。主体和客体的范畴内容更加确切了,在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主体-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得到了揭示,通过理解这些范畴,历史-哲学传统得到了批判分析。所评著作的特征在于,该书试图从两种立场——认识论立场和文化历史立场的有机统一方面,思考主体和客体问题的内容。这就使作者一方面有可能更充分地揭示主体和客体在这两个范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中,主体与客体是一对基本范畴。近来有些同志著文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主客体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赖金良同志在《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以下简称赖文)一文中,着重阐述了认识的客体方面,并论及了哲学基本问题与认识的主体一客体关系问题。对此,我想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以求教于赖金良和哲学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2.
1.近几年来,主体客体的关系问题能否成为哲学基本向题,是哲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笔者既不赞成“哲学基本问题应由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取而代之”的主张,也不赞成“主客体关系问题并非哲学基本问题”的论断,而是认为主客体关系问题应该是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2.要弄清主客体关系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必须首先明确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主体是指在实践活动中具有认识、选择和改造客观事物能力的人;客体则是作为主体在实践中认识、选择和改造对象的客观事物。从外延来说,主体  相似文献   

13.
吉林大学哲学系吕希晨同志撰写的《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一书已经脱稿,即将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述评》是作者近年来研究中国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思想的初步成果。全书共分十讲:一、胡适派的实用主义哲学;二、梁漱溟的“生命派哲学”;三、张君劢的柏格森主义与丁文江的马赫主义;四、戴季陶主义的“民生哲学”;五、国家主义  相似文献   

14.
首先要评介的是阿斯穆斯为《哲学百科全书》第5卷撰写的费希特词条.在这个相当长的条目中,他一如既往,阐述了知识学从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演变,阐述了费希特的认识论从强调理智直观到绝对唯理论的演变.以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个性解放为背景,他揭示了费希特哲学的真谛,指出“自我概念,它所设定的活动概念以及由这种活动产生的各个原则的辩证发展是费希特哲学的中心”(第374页).作者对于自我的能动性和发展的学说,对于对立面不断产生又不断得到综合统一的范畴推演方法,都有言简意赅的述评,而且指明了它们对早期谢林、黑格尔以及浪漫派发生的巨大影响,高度评价了它们在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中占有的重要地位.作者的分析是十分细致的.例如,在谈到黑格尔对  相似文献   

15.
主体与客体是认识论研究中的一对基本范畴。考察主体和客体范畴的历史演变,对于揭示这对范畴的科学涵义是有意义的。一从西方哲学史上看,古代哲学主要探讨本体论问题,认识论的研究相对来说是比较粗糙和朴素的。最早有意识地涉及认识论问题的是赫拉克利特。他说“爱智慧的人应当熟悉很多的事情”。而“智慧只在于一件事,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文明》1987年第一期登载了“‘道德与人的主体性理论’观点综述”。在“观点综述”中一共综述了四篇文章的观点。通过阅读这几篇文章,感到文章的作者们主要是强调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自觉的人应该“发挥自己作为道德活动的主体的创造性”,个人“既对集体负有社会义务,又享有集体中的个人权利”。这个基本思想是对的,但对有的文章中出现的“道德主体”的提法,我认为值得讨论。 第一,“道德主体”要作为伦理学范畴有点不妥,因为“道德客体”不好确定。  相似文献   

17.
李延明同志在《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一文(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李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哲学教科书提出了批评,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不是社会状态,而是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状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同必然  相似文献   

18.
近读李鹏程博士力作《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以下简称《沉思》),细细品味,觉得颇有新意。本文就其整体性的文化观念及关于文化研究的新思路,略陈管见。一、《沉思》一书向读者展示了一种整体性意义上的文化观念。正如作者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所说,《沉思》无意给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哲学”这两大问题作学术“立法”,而是希冀与读者朋友进行互相“对话”和“追问”。作者认为:“哲学不应只研究认识,也不应只研究以已被抽象了的本体论为前提的‘历史’,而应研究人类的全部‘文化’;哲学作为‘观念’,它应是…  相似文献   

19.
邹晓东 《现代哲学》2017,(1):118-125
《逻辑哲学论》预设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准此,“主体”因无法充当被描述的客体,理应作为无意义的术语销声匿迹。秉承贝克莱思路,前期维特根斯坦对此心知肚明,却又“神秘”兮兮地主张“主体是世界的界限”。此与“唯独描述句有意义”原则扞格难容。究竟为何不能干脆放弃“主体”概念?站在语用角度看,语句的意义来自主体的使用。《逻辑哲学论》对“主体”概念的超常执着表明,怀揣“精确描述”之理想的前期维特根斯,坦已然触及到了某种带有全局性的“语用”意识。进一步的语用分析则表明:“绝对精确”的理想语言只属于全知者主体,现实中的描述句则总是在作者主体-读者主体默契的语言游戏中实时赋义。  相似文献   

20.
1 从哲学发展史上看,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不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的。但马克思以前的“历史哲学”既没有对历史的主体、客体范畴作出过科学的规定,更没有科学地说明历史主客体之间的真实关系。在历史的主客体问题上,先前的思想家们不是象法国唯物主义者那样,沿着“自然主义”的轨道滑向历史唯心主义泥坑,就是象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们那样,沿着“理性主义”的轨道滑进历史唯心主义的泥坑。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们失足的原因何在呢?当法国唯物主义者认定“环境创造人”的时候,不能说他们缺乏唯物主义味道。但环境是如何产生的困惑,使他们又引出了“人创造环境”的命题。于是,在历史主客体问题上,他们始终跳不出这种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那么,他们为何跳不出这种逻辑怪圈呢?不懂得历史辩证法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但更为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