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确认问题是当前经验科学方法论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既可以看成一个定性问题,也可以看成一个定量问题。确认的定性问题涉及的是说明科学假说(或理论)和确认它的科学事实之间的关系,亦即给出确认的标准和定义,确认的定量问题则企图在科学事实基础上对科学假说(或理论)给出一个定量的测度,亦即确认度。有关确认的定性问题有三个理论(1)句法理论;(2)概率理论;(3)参照理论。确认的句法理论和概率理论都不切合科学实际,其中大多数悖论和反例都是人工构造的,很少是从科学史中选出来的。它们之所以没有发生在科学实践中,是因为在科学实践中,科学家们不仅知道假说和事实,还知道许多其他信息;而确认的参照理论正是要寻找这些  相似文献   

2.
表象是哲学认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它本来应该是哲学、心理学和其它思维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但是,长期以来它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心理学方面来说,究其原因。既与心理学在研究对象问题上所发生的重大转折性变化有关,也与表象本身的特殊性有关。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出现以前,一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是只有本人才能体验得到、觉察得到的内部心理过程,而人们又认为表象只是微弱的、不清楚的知觉,不承认有独立的表象存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以后,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应该  相似文献   

3.
科学理论的评价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中心问题,其实质是:在相互竞争的多种理论中,如何合理地选择理论。问题的核心是要提出一种评价或选择科学理论的合适标准。这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泛的理论问题。一方面,它既涉及科学理论的检验,又涉及科学理论的进步与增长,而后者当然又涉及对科学目标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具有重要应用  相似文献   

4.
论科学活动中的错误徐建龙为了便于分析科学活动中错误产生的原因,我把科学活动简单概括为三个相互连贯的阶段,即成果的形成→成果的检验→成果的承认。成果形成中的错误主要有(1)先入之见;(2)以偏概全;(3)被假象所蒙蔽。检验中的错误根植于检验的复杂性,检验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真伪断定的复杂性;第二,证据力、证伪力判定的复杂性。承认中的错误:评价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经验一逻辑标准主要指可检验性标准、功能标准和逻辑性标准,一项科学发现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它是否有可检验性,但由于检验自身的复杂性,对可检验性不能做简单、机械的理解。我们不能把与个别事实是否相符作为制定理论真伪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一方面观察实验本身易出错,另一方面任何时候都很难找到一种没有渗透着理论的中性事实。按照经验逻辑标准确认的科学认识成果,不仅符合理性法则,而且使得承认更符合科学的价值,更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但在具体实施中,这三条标准都有其相对性:检验性是原则上的可检验;功能性深深埋于假说一演绎之中,因为单纯的假说,是推不出可观察的命题;逻辑性,就相容性而言,越新越革命性的发现,越难与已有理论相容,故都可能出错。(欣摘自《自然辩  相似文献   

5.
朱智賢 《心理学报》1959,4(4):49-55
心理学对象問題,迄今还沒有得到解决。原因当然很多,而心理現象的复杂性,心理科学本身的幼稚性,以及心理学者的思想学术水平不高,可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原因。 但是,每一門科学的对象,总是由这门科学所研究的事物的特殊矛盾、特殊本貭决定的,亦即每一門科学都有自己的专門特点,以和其他科学相区別。科学对象的規定是一門科学的总綱,关系是很重大的。因此,夸大或縮小一門科学的对象的专門特点,或者对科  相似文献   

6.
1 实用主义原是美国本土哲学。它由皮尔斯、詹姆斯和杜威在上个世纪所共同创立,是一种注重具体研究,注重实际效用,强调实践重于理论,强调认知中的社会、文化价值的哲学。本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分析哲学的侵入,实用主义受到了越来越强有力的冲击。分析哲学的严格、精确以及它与科学的结合,使它在一个科学崇拜的社会氛围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为美国年轻一代哲学家竞相追逐的对象。相比之下,实用主义既不鼓励学术的职业化,又对时髦的符号逻辑等无从置喙,这便注定了它那被取代的命运;而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从作者(Hans Reichenbach,1891—1953,逻辑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前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所著《科学的哲学之兴起》(《The Rise of Sci-entifie Philosophy》)一书的第4章(“探求道德的指导原则”)摘译而成(原书第67—73页)。本文的标题是译者加的。在本文中作者根本否认有辩证法,否认有辩证的规律,他说,辩证的规律“只不过是某些历史发展的结果在它们已经完全过去以后能被并入于其中的一个方便的框框,但它既不够精确也不够概括得足以供历史预言之用。”  相似文献   

8.
社会认同论是理解群体及群体关系宏观社会心理过程的重要理论。宗教认同作为社会认同中的一种,既具有一般认同的基本特征,又有独特的运行机制。这样的独特性表现在宗教认同不仅体现为一种群体归属,还体现为一种神圣归属。宗教认同核心作为认同和信靠的根本对象,所具有的群体共性、神圣性和符号性,在强调血缘凝聚的少数民族群体中,即是以"祖灵"为认同与信靠的根本对象,信仰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祖先—后裔的血脉关联和祖灵—后裔的庇佑关系,基于"血脉相连"的群体共性是区别于其他信仰群体的独特特征。而对同一血缘祖先之灵的根基性情感和认同就成为维系这一信仰共同体、同时也是族群共同体存在与发展的动力和根基,使得认同更加稳固。我们需要在复杂的社会认同中认识宗教认同独特的特性与作用机制,并观察它与其他社会认同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范式”(Paradigm)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的一个科学哲学的概念 ,它是特指某一科学家共同体所一致拥有的哲学信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心理治疗领域 ,也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范式 ,著名的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治疗等四大范式。如果不是作严格的界定 ,迄今为止 ,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心理治疗范式 ,远远超过数百种。心理治疗范式多元的局面 ,是由心理学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从科学发展史看 ,成熟的学科在同一时期典型的只有一种范式 ,像心理学这样范式多元的局面并不多见 ,原因既在于心理学本身发展的不成熟 ,学科形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通过引文概括地介绍实用主义关于科学的思想,对于我们研究批判实用主义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不少资料,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认为,在实用主义的三个代表人物——皮尔士、詹姆士、杜威当中,在表述关于科学的思想方面,詹姆士没有多少值得注意的东西,在符号逻辑方面杜威虽然远不及皮尔士,但谈到关于科学的思想,杜威却比皮尔士“成熟”。所以,作者着重介绍杜威在这方面的思想。作者竭力替实用主义强辩,说什么实用主义“本身是最科学的哲学”,“是根本上处于与科学同质的地位的哲学”。他说:杜威的科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科学理解为方法,而不是理解为题材;使题材的科学性归结为或从属于方法的科学性。杜威断言,“物理科学所要求揭露的,不是事物的内部本质……”。真理之所以为真理,其原因就在于创造和运用真理的方法之中。关于真理的工具性和制造真理的科学思想的工具性的说法,同这种思想的逻辑一起,构成杜威的工具主义的内容。作者根据杜威的观点,表示怀疑日本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武谷三男提出的物理学发展三阶段论中的实体论阶段,并且认为“科学思想上的反映理论之类的东西是有害无益的”。作者还扬言:科学方法不外乎就是探索的方法;按照杜威的意见,探索是由观察、推断和推论这三个操作构成的。科学方法的特点,就是以上述三个操作之周期性的、连锁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研究科学史的方法必须具有象上述那样的逻辑结构;在这里,既不存在也不需要辩证法。真理的内容就是观念,因此,它必须由推断和推论的对象或者题材组成。  相似文献   

11.
科学理论检验的复杂性问题陈敏强,毛建儒科学理论的检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检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直接检验是把科学理论直接付诸实践,根据实践结果的成败判定科学理论的真伪。间接检验不是直接检验某一科学理论,而是通过一定的中介,间接检验某一科学理论。中介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一般地说,随着科学的高度发展,中介越来越多,直接检验,特别是间接检验,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因而是一个复杂过程。在直接检验过程中,如果实践结论与实践的结果完全一致,用它来判断理论,那么,理论就得到证实或证伪。但证实不等于科学理论就是真理;证伪也不等于科学理论就是谬误,这是因为①实践本身经常出现问题;②实践对象的确定也会发生误差。③实践结论与科学理论的一致,有时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吻合。如果实践结论与实践结果不一致,用它来判断科学理论,就会走人错误的“深渊”。这种不一致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①反映的问题;②判断的失误;③解释的歧途。间接检验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①从科学理论的原理到结论,有一个逻辑推导的过程,而逻辑推导是经常出错的。②从科学理论的原理推导出预测性的结论,还必须借助背景知识,背景知识也可称为先行条件,可能出错;③科学理论原理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精神的语义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精神”目前引起了许多论者的关注,但在不少的文章中,常常只是从科学家身上而不是从科学本身去概括和归结科学精神的种种表现,即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家所具有的精神品性;这种观点还根据许多科学家也具有人文精神的事实,认为在科学家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中,本然地也就包含着人文精神,甚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就是没有区别的一回事.如果不这样看,就是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立”起来,就不符合许多科学家具有崇高人文情怀的事实,如此等等。如果从一个较为基础的层次上去分析,这里实际上涉及到如何从语义上解释“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3.
抽象是指人通过感觉、知觉和观念间接地认识事物与现象间关系并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的认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抽象是把许多事物所具有的一个共同因素分离出来,或者阐明它们所具有的一种关系的心理过程。但是,借助于抽象的概括,不能仅仅简单地被归结为从直接地、经验地、感性地给予的特性中挑选出一般的特性。概括在任何时候都不只是选择,而同时也是改造。一般的概念作为科学抽象的产物,就使现象“观念化”。它是以不被无关和附带情况复杂化的纯粹形态来概括现象的。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采用抽象单独词项 (包括对抽象实体假定)比用实指法获得具体的单独词项和一般词项迈进了一步。概念结构由于抽象实体的被承认而得以继续,并由此产生出更为抽象的无穷无尽的系统。因此,抽象被称为“哲学上革命性的一步”。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以真理为目标的科学,而神学不是一门科学,它的目标是虔诚的生活所必须的实践行为.当代神学倾向于实践和实践行为的目标的特性,一定程度上是由现代哲学和社会学导致的,至少也是受到了后者的影响和推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虔诚的(宗教)生活本身是一个伦理学范畴,而这句话背后体现的仍然是实践行为和伦理学之间的一般关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不当或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范畴是资本范畴的一个重要部分 ,对于它的研究表明资本范畴研究正向多学科和交叉学科方向发展 ,这无疑会促进、深化经济伦理的研究。人力资本绝不是一种假说 ,而是人类对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思维的结果。人力资本的本质特性源于他所处的市场经济之运行机制和结构。人力资本具有的道德属性不是外在于经济的 ,而是人力资本的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人力资本本性中自利和利他既矛盾又统一 ,它的利己本性源于经济活动本身而非抽象的人性 ,在此意义上的利己、利他不存在道德上的矛盾 ,也不存在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休谟主义理论认为构成行动理由的基础性要素是非认知性的欲望,托马斯·内格尔为休谟主义提供了一种替代选择:一个纯粹认知性的考虑可以不依赖于它与行动者的实际动机状态的关系而成为行动理由的基础,并且这一考虑本身就具有动机效应。内格尔认为伦理学在人类动机中的基础不是欲望,而是理由本身所拥有的体系结构,即由无时间性理由和客观理由所构成的一般理由的基本准则,它需要诉诸"人的形而上学"概念。但由于内格尔忽视了使得一个道德命题为真所必须依靠的非认知性状态,混淆了"决定欲望某个东西"与"对那个东西的欲望"在本质上的区别,同时也由于其论证程序本身所包含的循环论证色彩,所以尽管他对休谟主义构成的挑战是巨大的,但仍不足以彻底颠覆休谟主义的基础主张。  相似文献   

18.
本刊于今年第7期发出“现代技术革命与社会发展”征文启事后,很快得到响应,现已陆续收到一些来稿;还有许多理论工作者对此表示很感兴趣,准备参加研究和讨论。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意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它涉及整个社会生活,因而需要多种学科从各个方面和角度进行探究,当然也需要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概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密切联系当前的社会实践,关心和研究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否则,它就会失去生命力。那种认为与技术革命有关的问题不是哲学性问题,而把哲学研究仅仅局限于基本范畴的考察的看法,显然是极其狭隘的片面的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改造世界的武器,它内在地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职能,它应当也能够对社会实践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新趋势作出科学的解释和预测,并对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建议或见解。同时,它又必然会从研究和概括新问题、新经验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以及可能引起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既是深刻的,又是普遍的,它势将影响世界各国人民的生活和前途。由现代技术革命所引起的社会变革的本质是什么?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它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它对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有什么意义?这些当然是需要从世界范围的角度首先加以  相似文献   

19.
这里譯出的是《科学与精神健全》(1948,密希根)的引言。他說,普通語义学是說明和訓练人們如何最有效地应用自己的神經系统的科学。它是一門經驗科学,它不是一般意义下的哲学、心理学与邏輯学。它也不是一般的医学。但是,同細菌学一样,它是医学、精神病学和教育学所不可缺少的基础。他說,普通語义学要把人的所有活动,包括科学、数学、精神病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他說,人的神經反应与动物的神經反应本来是不同的,但是,直到今天人还在模仿动物。人的模仿动物表现于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的系統方面。他把现有人們的神經-語义系統叫做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系統,是同一性的、元素性的、内涵的系統。而他要建立一个非同一性的、非元素性的、外延的系統。他把他的系統叫做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事物看作自身同一的,在所有方面絕对同一的。但是,事实上事物只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似,事物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因而,他认为,事物沒有同一性而只有不同一性。他认为,亚里士多德体系是內涵方面的。例如,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人”定义为“有理性的动物”等等。这个定义沒有包括斯密斯,斯密斯,……的所有性质和联系。但是,他的非亚里士多德的体系是外延的。他要由外延来定义概念,把人定义为斯密斯,斯密斯,……所組成的类。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由于同一化,就导至概括化。把許多本来不同的或沒有同一性的事物概括为同一的。他說,亚里士多德体系把一个整体分解为許多沒有联系的元素,因而是元素性的。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却是非元素性的,即把有联系的整体当作一个整体。为了用外延方法以指出一个絕对的个体,他建議用指标、日期……等方法。例如,我們要指出一个个人,我們就用“斯密斯”,“斯密斯”,……。此外,还要加上日期,如“斯密斯1940年”,“斯密斯1942年”等等。他說,现在几乎所有人,包括正常人,都是精神不健全的。这是由于应用亚里士多德体系的結果。例如,一个人由恨斯密斯,就概括化到恨所有人,恨整个社会与世界。从而产生残酷与社会骚动。他說,如果用他的非亚里士多德体系,就能使人得到精神健全,就能解决社会問題,就能使人达到高度的道德。由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显明地看出: (1)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語义学,从理論上說,是錯誤的,荒唐的。事物既有非同一性一面,也有同一性一面;事物是一个整体,但事物又具有构成整体的部分。他否认事物的同一性,否认构成整体的部分,否认語言的概括性与普遍性。这就歪曲了事物的性质,这就导至了語言与思維的不可能,导至了认識的不可能。 (2)从实际意义方面說,柯日布斯基的理論,是資本主义社会已到了穷途末路的产物。他把一切关于人的問題,都归因于神經—語义的因素,都归因子亚里士多德体系。显然,他是企图掩盖人的問題的阶級实质,掩盖資本主义制度是产生精神不健全的根本原因。他提出他的所謂非亚里士多德体系作为万用灵药,是企图混淆劳动人民的視听,阻挠被压迫人民找寻与采取唯一正确的解决社会問题的方法——无产阶級革命。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质特性,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能直观、机械地解释客观世界的局限;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的错误。实现了哲学理论对客观世界科学认知和能动改造的应用功能,毛泽东同志曾经强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837页)我们党历来也是将“理论联系实际”作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方针。而应用,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中,它是更高的标准,也是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