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羞耻和内疚差异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 48名北京大学本科生为被试 ,检验羞耻和内疚差异的 3种假设 :研究一同时检验“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两个假设 ;研究二检验“伤害自我与伤害他人”假设。方法是依次呈现一系列不同的负性情境 (情境事先已按要检验的假设加以控制 ) ,要求被试设想自己亲身经历该情境 ,然后回答体验到的羞耻和内疚的程度及理由。结果表明 :①“公开化与私人化”对羞耻和内疚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有他人在场”可以易化羞耻 ,而内疚感的产生一般不需要“观众”在场。②“违背道德”在引发羞耻和内疚感上基本相等 ,而“个人无能”引起更多的羞耻感 (p <0 0 1)。③“公开化与私人化”和“个人无能与违背道德”的交互作用不显著。④“伤害自我”更多引起羞耻感 (p <0 0 5 ) ,而“伤害他人”更多引起内疚感 (p <0 0 1)。  相似文献   

2.
道德耻感的基本样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耻感的内容丰富多彩,并通过多种多样的羞耻心理体验形式表现出来.其基本样态包括:自然耻感和道德耻感、自律性耻感和他律性耻感、先耻感和后耻感、个体耻感和群体耻感、德耻感和才耻感,等等.  相似文献   

3.
社会风气·荣辱观·羞耻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善社会风气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目标。愈益泛滥的不良社会风气表明,荣耻不辨,耻感消解已成群体性的现象,出现了一种“去羞耻化”(实质是“去道德化”)倾向。“耻不从枉”,知耻而后正;要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关键在于“知耻”、“有耻”,在于要激发和培育“耻感”。耻感或羞耻心是人之为人的底线,是人格的基本点,人有耻感,是保持做人尊严的自因。因此,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尊重人格,保护和激发全体社会成员的耻感,培育公民的自尊心,是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崇尚科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把“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放在第3位,可见其重要性。因为头两位“热爱祖国”、“服务人民”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备的基本道德,“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是犯罪行为。而“愚昧无知”在过去极左思潮的长期影响下,特别是在“知识愈多愈反动”的年代里,不仅不是耻辱,反而是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树立起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思想是第一精神力量的正确观念,逐步认识到了科学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性作用,愚昧无知导致落后、导致贫穷、甚至导致邪教滋生、危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5.
荣与辱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范畴。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荀子承袭了孔子的思想,从性恶论的视角,对荣辱的确立标准、层次性以及实现的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发。荀子的荣辱思想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当下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启示。一荣与辱是反映善恶价值的概念。何为荣、何为辱?荣辱之分的标准是什么?荀子对此作了较为明确的回答。荣指光荣,有荣耀、荣誉、名声之意;辱为羞耻、耻辱。荣辱是一个人理应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做人、处事需要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凡人莫不欲安荣而恶危辱”(《荀子·儒效…  相似文献   

6.
在道德素质教育中加进“耻”的教育李益扬“耻”,在我国传统道德上,是常讲到的一个重要内容。“知耻”与“不知耻”为觉悟高低之别;“有耻”与“无耻”为道德情操优劣之分。“恬不知耻”,为人们所鄙屑;而有关“耻”的道德修养,则为志士所重视。孟子说:“耻之于人大...  相似文献   

7.
《管子》论“国有四维”的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义”、“廉”、“耻”为国家的“四维”,《管子》曰:“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可见“礼”、“义”、“廉”、“耻”犹如支撑国家大厦的四根柱子,如果有一根断裂,就会危及国家的安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我们要借鉴“守国之道,在饰四维”的治国之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义廉耻”的合理因素,加强道德建设,使我们的国家更加昌盛富强。  相似文献   

8.
"耻"是一种负面的道德情感与心理状态,古汉语"耻"字由耳心结构转向耳止结构,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国人对"耻"的意义理解的变化。传统社会各阶层共享的道德耻感,主要是与"三纲"相一致的不忠、不孝、不贞,以及与"五常"相一致的不仁、不义、不礼、不智、不信,而其亚文化形态中"笑贫不笑娼"的道德耻感则是一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体现,在今天仍然需要受到批判。晚明以降,传统社会主流的"道德耻感"开始受到质疑与批判,逐渐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的新道德观合流,而慢慢成为当代社会合理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的内在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9.
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令人感到羞愧的耻辱之事。知耻,也就是知道羞愧和耻辱。它是正常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感。战国时期的孟子曾经说过:“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其含义是道德感体现着人性的尊严,是社会正义的心理基础。康有为曾经说过:“人之有所不为,皆赖有耻心。”这也就是说,凡为善之心,皆起自人的正确的荣辱观念;凡为恶之念,皆起自人羞耻感的丧失。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针对当前社会的情况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即“八荣八耻”,这是对当今社会应该具有的是非标准、善恶与美丑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0.
实证研究从羞耻产物的性质出发,得出了相互抵牾的结论,其缺乏足够解释力的有限性难以为羞耻的道德地位正名。哲学思辨路径通过回应羞耻“触发事件的消极性”和“自律性的消弭”两大质疑来阐明羞耻的道德身份。羞耻是内在的美德原型和外在的交往中介,前者以否定性的方式把握着善,驱使着主体践行责任,弥补善的鸿沟,从美德原型处培育各式美德;后者以肯定性的方式促发社会交往,督促主体反思自我以及他者的态度,进而自由地得出某个真正合乎道德的观念。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中,羞耻概念具有重要地位,基于两者羞耻德性的互诠,可知两位哲人分别认识到了羞耻本质的不同侧面,前者强调羞耻的内在性与先天性,后者强调羞耻的外在性与社会性。这是构成羞耻本质的两个要件,而且这两个要件在羞耻德性的伦理价值上得到了体现。在现代社会中,羞耻感这一道德力量的普遍衰减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重建崭新的社会道德秩序,应该以培植与提升个体自我的羞耻感为基础,因为羞耻是道德世界最具革命性的力量。羞耻的伦理价值与羞耻的本质也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羞耻具有消极的道德谴责作用,这是产生羞耻现象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羞耻又具有积极的伦理建构作用,这导源于羞耻内在于人性的基本事实。从道德哲学的理论视域上看,羞耻所具有的伦理价值在于它能够承担得起道德奠基任务,能够培育一种健全的道德人格,所以说羞耻对现代社会伦理秩序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康德的道德自由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自由”在伦理学中有特殊的意义:一个有道德价值的行为不仅要合乎规范,而且要出于意志的自愿,从而能够培育人的心灵不断地向善,达到“真、善、美”的和谐境界。本文拟对康德的道德自由观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以便为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一、道德自由的内涵当我们对道德自由进行界定的时候,首先面临的是道德与自由的关系。在康德看来,“自由诚然是道德法则的存在理由,道德法则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因为如果道德法则不是预先在我们的理性中被明白地思想到,那么我们决不会认为我们有正当理由去认识某种像自由一样的东西(尽管…  相似文献   

13.
儒家"耻"德与公民道德文明的教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长期受到儒家道德人文理念浸润的国度 ,儒家的道德人文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本文即旨在阐发儒家“耻”德对于我们今天的公民道德教养的积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勇 《中国道教》2004,(6):37-39
世界各民族中,只有华夏民族把汉字由简单的书写符号提升为一种艺术。在文字从书写符号上升为书法艺术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中特有的文字观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古代知识体系中,文字学知识向来享有崇高的地位,而道家所倡导的“道法自然”、“妙趣天成”等思想,却对文字书写向非功利的艺术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一、道教文字观道教文字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文字的起源道教认为,世俗社会使用的文字是“华季之世,生造乱真,共作巧末”的产物,是“流尸浊文,淫僻之字”,“真正的文字”在阴阳初分之际就已自然…  相似文献   

15.
苏州古城区的市中心 ,有一条繁华的步行商业街叫观前街。这条街名的由来 ,是因为名闻遐尔的玄妙观坐北朝南 ,其大门正山门就在这条街上 ,故而名为观前街。正山门是玄妙观正中的大门 ,左有西角门 ,右有东角门。西角门门额的正面 (朝南 ) ,题署有“如意”两字 ,背面 (朝北 )题署“众妙”两字 ;东角门正面题的是“吉祥”两字 ,背面题的是“长生”两字。玄妙观是一座道观的总称 ,创建于西晋咸宁二年 (公元 2 76年 ) ,初名真庆道院。历代几经兵燹毁坏。几度重新修复。唐代曾改名为开元宫 ,宋代改名为天庆观 ,至元代元贞元年 (公元 12 95年 )才改…  相似文献   

16.
燕连福 《哲学动态》2007,(11):49-5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中国哲学身体观的研究,综述性文章主要有三篇:先有中国台湾学者黄俊杰所著《中国思想史中“身体观”研究的新视野》,后有中国大陆学者周与沉的《中国身体观研究述评》,再有中国大陆学者李清良的《中国身体观与中国问题——兼评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一文。观此三文,黄文展现了学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中“身体”的三种定位,即:作为思维方法的“身体”、作为精神修养之呈现的身体、作为政治权力展现场所的身体。[1]周文从比较文化、医学、道德、政治等四个角度对中国身体观研究进行了概括。[2]而李文则提到了中国身体观问…  相似文献   

17.
李富强 《孔子研究》2019,(3):99-107
耻辱感作为一种道德潜能,与人的尊严和人格有着内在关联。它一方面具有否定的谴责性作用,即对不道德行为的羞恶之情,另一方面又具有肯定的解放性建构作用,提撕行为主体以非凡的道德勇气由低层次的价值序列超拔挺进至高层次的价值序列,促就儒家君子式道德人格的养成。荀子将耻辱区分为"义辱"与"势辱",以"义辱"为标识的耻辱产生于对完善的内在道德人格的侵害,这种耻辱可以通过修身得到清除。"势辱"则是外在的、社会性的不可抗力加之于个人的伤害,没有办法通过个人修养得到清除。耻辱感是以否定的谴责性作用与肯定的建构性作用通向"仁",荀子的"仁学"为其耻辱观奠定了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古代汉语中,我们经常见到“所”字结构和“者”字结构;而在现代汉语中,“所”字、“者”字结构都很少用了,取而代之的是“的”字结构,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各自又具备什么特点呢?下面分析、比较一下。助词“所”字(也有称为代词的)与及物动词或主谓结构相结合(当它与形容词、名词等结合时,这些形容词、名词一般也用如动词),就构成“所”字结构。它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在句子中相当于一个名词,常常用来作定语修饰名词,并与它所修饰的名词构成一个偏正词组。例如: ①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三国志·魏书) ②未必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③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地图。”(战国策) ④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中国耻感文化可以追根溯源到儒家文明,并从儒家的开创者———孔子的言论中总结耻的内涵:耻与道德相联系;耻不信;耻体现一种担当精神;其次对知耻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发;再次,对现代社会的“无耻”倾向进行了反思并申明研究耻文化的社会现实意义;最后针对中国文化为耻文化还是乐文化问题,对两种观点作一粗浅的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两种文化的目标都是追求理想人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中江兆民初识西方政治及哲学思想时深有“欲究泰西之政法家 ,泛泛乎不知所归 ,徒兴望洋之叹”的感受 ,后来才逐渐领悟“谛观”、“中国君子式的政治道德”与“伴随欧美议院的道德”,“只因时势稍异其迹”,而其中的“大权略”与“大作用”并无二致。 (《中江兆民集》,第 1 1 8页 )事实上 ,中江兆民的早期思想中已确认仁义忠信的普遍意义 ,他正是按照自己已有的儒学修养来选择接受与之能相融通的西方思想的。下面我们分别从本末、体用、天人、心性、理气等相关范畴来分析他的“东洋式的”自由主义思想的特点。一中国传统的本末体用关系是兆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