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提出开箱式思维和闭箱式思维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医认知方式和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讨。整体上,中医认知方式是一种宏观性闭箱式思维,中医学是一种闭箱式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中医翻译不仅是一种语际活动,更是译者积极的思维认知活动,翻译的全过程包涵了译者与现实的互动体验与认知.基于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探讨了认知理论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并通过时中医术语及中医典籍<伤寒论>译文的分析,证明在中医文化传递中主体的认知体验对于语义选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证素辨证新体系的内容及科学意义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提取并规范50项辨证要素,构建起证素辨证新体系,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证素的纲领性与组合的复杂性,是科学的认知论,符合中医辨证思维规律.  相似文献   

4.
姚海娟  白学军 《心理科学》2014,37(2):316-321
抑制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认知加工机制。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去抑制假说、认知抑制假说和适应性认知抑制假说。本文系统评述了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关系的相关理论、研究新进展和神经机制。未来研究应加强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关系的理论整合与构建,分析创造性思维的不同阶段的认知抑制机制,采用无意抑制与有意抑制研究范式,对创造性思维与认知抑制的关系、影响因素及神经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医之气本体乃非实体性、有象无形、非对象性的存在,这决定了中医方法论是一种生成整体论,其中,思维形式表现为象思维,实验方法表现为内证和外证相结合,观察方法表现为主客统一观照下以及理论渗透下的观察.中医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对当今西方医学模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冯雪  彭凯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5,23(9):1550-1559
本文通过总结前人关于理性思维的个体差异的研究, 介绍和区分了两种有关理性思维的测量途径, 并讨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理性思维可以分成技能和风格两种形式。前者常用评价性的、情境测试方式进行评估, 后者常用描述性的、自陈量表方式进行测量。通过分析认知能力对这两种理性思维的影响, 本文提出一个认知能力与理性思维技能和思维风格关系的理论模型, 为后续在理性思维测量方法上的研究提供一种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传统中医理论如何变革"为中医务虚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从思维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解决这一非明确限定性问题的三个阶段:在准备阶段应理解中医理论的存在有双重意义,故应有两种问题表征;在产生解决办法阶段提议可借鉴西方心理学的流派发展倾向来认知中医变革的方法倾向,后又强调了语言形式对中医理论思维的重要影响,指出应当以语言学知识和临床实际去重建中医学术语言的"语义场",参照信息加工理论,努力减少"编码"失误;在问题解决的评定阶段,强调由于评定本身就比较困难,所以在应对反馈意见时应坚持革新的信念,及时校正算子.  相似文献   

8.
问题解决与成人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成人期认知发展以及成人期和老龄化过程中日常认知功能的变化,通过研究成人解决日常问题从而检验其认知加工过程的变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手段.传统的问题解决研究把成人期看作是个体思维的衰退期,而近来关于成人期日常问题的研究表明。成人期个体出现了一种新质的思维──辩证思维。与此相适应,成人在解决日常问题时,使用认知、元认知和认识论认知来共同监控问题解决的认知进程。特别是认识论认知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儿童、青少年期相比,成人期面临的认知任务在性质上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要解决这类任务,必须将情感和认知高度整合起来,运用辩证思维去解决。  相似文献   

9.
医学整合,不仅是一种创新行为,也是一种创新思维形式.医学创新思维整合形式的特征是相关思维材料合理迁移、相关思维方式的耦合.医学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迷信灵感和直觉而忽略逻辑是危险的.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整合;医学创新思雏是复杂性思维,强调批判而否定传承是片面的.需要批判性思维和经验性思维的整合.医学整合,不仅可以从本体论层面予以理解,还可以从方法论层面予以运用.医学创新思维整合形式的研究需要整合理念的方法论引导.  相似文献   

10.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必须更新思维方式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武汉430000)徐木林,王秋琴一、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内经》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奠基性巨作,两千余年来基本是沿袭《内经》所创立的理论体系,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出于《内经》时代的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阴茎移植的伦理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器官移植日趋成熟,不仅使患者延长了生命,更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阴茎移植是器官移植和免疫学发展的结晶,是异体器官移植领域内新的突破,为阴茎缺失的患者带来了新生,对患者心理、家庭和社会有着重大影响。但目前异体阴茎移植刚刚起步,技术尚不成熟,且阴茎是一特殊器官,涉及到的伦理道德问题很多,我们试图从受者、供者、医生和法律等方面讨论阴茎移植所面临的伦理道德问题,希望阴茎移植能真正造福于人类。  相似文献   

12.
开展活体器官移植的伦理学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活体器官移植起源于器官移植技术的最初阶段,目前已经成功开展了肾脏,肝脏,肺脏、小肠、脾脏等器官的活体移植手术,事实表明该技术不仅有其科学依据,而且有其伦理学依据,即以人类自身伟大的奉献精神来关爱他人。但开展这一技术时务必需要遵循知情自愿原则,生命价值原则,利益和风险并存原则。当然在积极肯定这一技术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一技术也存在一些伦理学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活体肝移植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活体肝移植术部分解决了供肝短缺的问题,10多年来其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由于活体肝移植需从活的供体身上切取部分肝脏,且供体多为患者家属,故存在着供体的选择,供体的贡献与代价,患者的家庭,心理,社会等伦理等问题。因此在提高活体肝移植技术水平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活体肝移植的伦理学问题,遵守伦理原则,使活体肝移植不但能从技术上达到,在伦理学方面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肝移植的伦理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移植和其它器官移植一起实现了人类长期以来渴望生命再生的梦想,并成为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治疗方法。器官移植也面对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难题。供体,特别是活体器官的摘取,受体的选择等,都受到社会道德观的制约。从伦理道德角度来分析如何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从受体的利益、人体科研的道德规范以及相关制度的伦理学要求等方面,较为详细的阐述肝移植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5.
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过程中矛盾现象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1999年至今、在国内我们率先成功地施行两例临床活体部分小肠移植术,在整个处置过程中出现许多的矛盾现象。如术前为纠正患者严重的营养不良,必须给予肠外营养支持。但是,长期的肠外营养又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使患者无法耐受手术;对受体来讲,当然是移植的肠管越长越有利,但是在活体移植的情况下供体只能有限地提供肠管,且肠管过长受体也无法接受;手术后患者必须应用有效的免疫抑制剂来防治免疫排斥反应,而机体在免疫抑制下极易发生感染,应用强效而广的抗菌素虽然可防治细菌的感染,但是可引起菌群的失调导致真菌感染;为防止血管内血栓的形成,需应用有效的抗凝剂,但同时可导致出血倾向等等。我们体会:正确地处理这些矛盾现象是我们成功的关键。首先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同时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有所感知并给与预防,尽可能避免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免疫隔离技术的开发利用,器官移植目前已经被公认为是治疗终末期疾病的一个临床选择,本文综述器官移植中供体短缺与活体器官移植的优势与风险、活体器官移植后抗排斥与防治感染的问题以及哲学思想在器官移植诊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等候移植的病人增多和可用器官短缺,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降低等候期间的死亡率,活体肝移植(LDLT)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其前提是要确保供体的安全。尽管活体肝移植术对供体而言是安全可行的,然而供体所发生的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则是我们所不应忽视和低估的。  相似文献   

18.
为缓解供体器官的严重短缺,老龄活体供肾移植逐渐成为一种可以接受的对策。老龄活体供肾移植有其特殊性并且更易于引发伦理争论。本文简要介绍此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就若干社会伦理学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9.
Some Must Die     
Stuart J. Youngner 《Zygon》2003,38(3):705-724
The transplantation and procurement of human organs has become almost routine in American society. Yet, organ transplantation raises difficult ethical and psychosocial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controlled” death, including the blurring of boundaries between life and death, self and other, healing and harming, and killing and letting die. These issues are explored in the context of the actual experiences of organ donors and recipients, brain death, the introduction of non‐heartbeating donor protocols, and the increasing reliance on living donors. The author draws on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way that organ transplant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media, films, and science fiction and on his clinical experience as a psychiatrist working with transplant patients, their families, and the nurses and physicians who care for them.  相似文献   

20.
目前,肝移植已成为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活体肝移植术部分解决了供肝短缺的问题,10多年来发展迅速,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开展这一技术时务必需要遵循知知情自愿原则和利益和风险并存等原则,注意活供体肝移植在伦理学方面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