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展问题是当今世界上真正具有全球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发展问题更具有紧迫性。邓小平的当代中国发展观是在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实践性。深入研究邓小平的当代中国发展观,就要注意克服发展观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现象,把邓小平的发展观与当代社会实践的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作出了重大发展,形成了以四个现代化为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主体、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核心、以“两个文明”建设为双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的社会发展理论。而发展观则是该理论的基本特征。这个发展观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农地制度:绩效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地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土改时期的私有私营制、人民公社的公有公营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公有私营制。三种农地制度的绩效差异极大,各自的缺陷导致其处于不断的变迁之中。但无论任何变迁,中国农地制度必须同时兼顾效率和公平,农村土地必须同时承担资产与社会保障两种功能。这既是当前农民认同土地集体所有制的主要原因,也是今后农地制度改革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5.
6.
邓小平的政治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稳定和政治改革相统一的政治发展观是邓小平政治思想的重要体现。今天我们重温邓小平的政治发展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社会科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制度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增长的关键性变量 ,而社会科学则通过扩展制度选择集合、优化制度目标设计、提高制度供给能力和降低制度创新成本成为影响制度变迁的不可替代的因素。自然科学通过技术变迁贡献于经济增长 ,社会科学则通过制度创新贡献于经济增长。应当把社会科学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来开发 ,作为推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一个推进区域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实践。作为人有目的地自觉地改变社会落后状况,推进社会发展的实践,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建设要取得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效果,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尤其需要有正确的发展观。为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邓小平关于社会发展的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地加以把握,以在建设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区的实践中增加自觉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阐述制度与国家金融安全之间的关系,认为国际金融制度和国内金融制度的缺陷严重影响国家金融安全,从而提出加强制度建设、确保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产权结构、交易方式与苏南的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要素和产品的物理属性出发研究苏南制度 ,而不是从制度出发研究制度。苏南乡镇企业较高的资产专用性 (与作坊式家庭企业相比 ) ,在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下 ,则使它较多地选择了非市场化交易方式 ,由此产生的利益集团成为延缓产权改革的重要力量。技术的进步 ,以及中国整体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改变了公有财产的物理属性 ,界定和实施产权的交易成本降低 ,为提高苏南的产权清晰度提供了条件。因此 ,我们认为近年苏南的制度变迁 ,仍可视为效率原则引导下的自我革命 ,属于内生自发演进范畴。本文分三部分 ,分别研究苏南的土地、资本、劳动和组织对苏南制度形成和变革的影响。第一部分研究河流等资源的物理属性对苏南产权结构的影响 ;第二部分研究苏南乡镇企业较高的资产专用性对选择交易方式的影响 (技术成本问题 ) ,同时涉及交易的制度成本问题 ;第三部分研究劳动和组织 ,主要分析企业家的发育以及与模式演进有关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服装的发展变迁是一个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而时政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中国服装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在其精神层面形成了一些传统道德规范,而且长期传承下去,束缚着人们的衣着行为。早期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利益便将这些道德政治化,从而使服装具有了政治性,使之成为一种政治工具,并记载着中国政治变革的历程。1 20世纪初期的中国服装与辛亥革命中国服装在20世纪初延续了封建体制下的形态,清代男女的发式与服饰依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残留着,直到辛亥革命爆发才有了较大改变。1.1 辛亥革命前1898年,康有为等在“戊戌变法”中曾有一项是当… 相似文献
12.
以前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主导性文化,以敬天、怀土、追远、亲仁、顺命、勤俭、和乐等聚合性要素,从思想、制度、德行、技艺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维系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以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的对象,也以改命、变通、为学、为政、作工、谋利、出游等离散性要素,参与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现代转型。以后现代性的视界看,儒学作为反思现代化的力量,其中的敬畏、仁义、惠民、反哺、互补、怀乡、和乐等回向性要素,被用于维护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以马克思主义的视界看,儒学作为被批判和利用的资源,其中的去界、通同、平等、公业、爱国、和合、大同等统合性要素,贯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用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文化上体现了儒学自身的张力和活力,体现了儒学与西学的互动和交流,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滤透和支持。儒学与农村社会为中国人提供食粮和家园,需要在开放和流变中保持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14.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渐进和不断变化的文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着人类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构成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双足,它们在体量上保持着对称与均衡,在运动中体现着协调与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变迁陈志良毛泽东代表着中国从落后中奋起,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中国社会主义的早期探索,他奠定了思维方式走向现代的一切基础。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所创导的思维方式,使之具有了新的历史特点和现代意义。毛泽东实现了中国人从旧的思维方式向现代思维方式的根本转轨:由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转变,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由无主体向有主体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矛盾特殊性的认识方法成为思维方式的出发点;实现了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法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的历史性结合,战略与策略相结合的辩证思维方法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中的特色;实现了先进分子思维方式与广大群众思维方式的不断转化,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成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邓小平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推向当代,推向世界,实现了思维方式的现时代化。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分析矛盾特殊性、辩证思维和群众路线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邓小平在思维方式上也实现了变革:第一,把社会主义、唯物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实现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内容的思维方式的转轨;第二,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会议是由上海市社科联、上海大学法学院等单位发起,于6月16至17日在上海大学举行,20多人与会。现将有关论点综述如下。 有学者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概括为“三个肯定、三个超越”:即肯定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现代化中合理的部分,超越其不适应东方实际的部分;肯定了西方的工业文明,超越其所存在的弊端;肯定了中国近代社会进步和建国40多年现代化的成就和经验,超越其失误。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传记之历史变迁与时代使命陈鸿祥我们要探讨的重点,是怎样写好新时期的人物传记,包括中共党史人物和其他各方面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人物传记。为着帮助大家拓开思路,有必要追溯中国传记的历史变迁,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传记的时代使命。一、从历史上看,优秀的人物传记是... 相似文献
19.
20.
构图,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现代专业术语,虽然经历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布局"、"章法"等各个时期的不同称谓,但它的基本原理却体现了心理、画理、物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自然界中变化万千的种种对立的矛盾因素,都通过了构图在绘画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