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教导我們:一切事物都有二重性,因此,我們观察事物必须用两点論,而不能用形而上学的一点論。两点論的提出,指明了人們对于客观事物进行辯证思維的規律,丰富了辯证邏輯的具体內容。为了正确理解两点論的丰富而深刻的內容,本文拟就以下三个問題談談学习的体会:一、两点論与形式邏輯思維規律的相互关系;二、概念的辯证关系与两点論;三、学习两点論的实踐意义。一、两点論与形式邏輯思維規律的相互关系先从正确思維的規律談起。有人把正确思維的規律仅仅归結为形式邏輯的思維规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我曾经假设并证明过广义相似原理的存在。在文献[2]中,我们还依据广义相似原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体系,即相似论认识体系。我们认为,这一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间的桥梁是辩证的认识论。因此,它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分支。本文试图运用现代数学的方法,讨论对事物间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关系的认识结构。我们相信,通过这种结构,人们就能从一个侧面把客观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错综复杂的“潜网”清晰地描述出来。  相似文献   

3.
可能世界是什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莱布尼茨的可能世界理论莱布尼茨最先提出了“可能世界”这个概念。他说 :“世界是可能的事物组合 ,现实世界就是由所有存在的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 (一个最丰富的组合 )。可能事物有不同的组合 ,有的组合比别的组合更加完美。因此 ,有许多的可能世界 ,每一由可能事物所形成的组合就是一个可能世界。”“我们的整个世界可以成为不同的样子 ,时间、空间与物质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和形状。上帝在无穷的可能中选取了他认为最合适的可能。”[1 ] 莱布尼茨还从充足理由律论证了可能世界。他说 :“既然在上帝的观念中有无穷个可能的宇宙 ,…  相似文献   

4.
客观事物存在着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反映客观事物这种内在联系的简单与复杂的范畴,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我们应该在认识和实践中很好地运用它。 事物本身无论怎样复杂,它总是由一个或多个简单的要素或环节构成的。因此,一般地说,我们认识事物或改造事物,应从简单的环节着手。恩格斯曾经指出:“研究运动的性质,当然应当从这种运动的最低级、最简  相似文献   

5.
“平衡”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正确认识它的特性对于理论和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的平衡都有其两重性,即具有暂时性和永恒性。我们知道,客观事物不仅具有现实形态,而且具有历史形态。平衡则是事物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现实事物的平衡总是具体的平衡,不论这种平衡在绝对的时间的意义上存在多久,最终必然会被事物本身的矛盾的激化所打破。因此,就平衡的现实性而言,它总是暂时的、相对的。另一方面,平衡作为不平衡的对立物,它又是永恒的。即使一定平衡被破坏,还会有一种新的平衡加以取代,而在更深刻的层次上还会存在另一种平衡状态。因此,就平衡的历史存在(亦即历史性)说来,它又是永恒的、绝对的。无论从平衡同不平衡并存或者与不平衡交替存在说来都是这样。我认  相似文献   

6.
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有的教材称之为群体)的概念。非集合概念是不以集合体为反映对象的概念,即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要正确辨析一个概念是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自然应先搞清什么是集合体,什么是非集合体。而要正确区分集合体与非集合体,就应首先把握类与分子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集合体与个体的关系这三种不同关系的区别。类是许多具有相同属性事物的综合。组成类的单独事物我们称之为分子。类(用A表示)与分子(用a表示)的关系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组成类的分子必须是具有相同属性的同一种事物,每个分子都是能…  相似文献   

7.
交感思维是人类一种基础的、直觉的思维方式, 主要基于“交感”的认知模式, 遵循相似律和触染律两个法则。相似律认为果必同因、相似相生, 表面相似的事物共享一些基本特质; 触染律认为事物“本质”可以在物体接触时传递, 事物在脱离接触后仍可以继续发生相互作用。触染效应可以是正面的, 也可以是负面的。交感效应已经在食物厌恶、消费者购物等行为中得到验证。今后研究应拓展交感思维的应用领域, 提出更有效的弱化和抑制方法, 并从意识、记忆、知觉、认知等信息加工层面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精神全息论     
“生物全息律”①和“宇宙全息律”②的提出为我们解开精神之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什么我们能相互理解、产生共鸣?为什么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的一块陶片就可以发现当时的文化形态、精神面貌?我们认为,这是由于精神也存在着同样的全息律。简单说,精神全息律是说精神的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包含着相同波段的信息,故谓“全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部分已包含着整体,二者是等价的;正因为如此,它们才能产生共振效应,相互识认。从思维的结构来看,人们都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式。不管那个时代、那个认识层次上的人都遵循着大致相同的思维程序:简单→复杂、个别→一般、现象→本质。不管他们所认识的对象有什么不同,他们所运用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却是一样的,即:运用概念、判判、推理所进行的归纳、分析、演绎或直觉等,即人们认识事物的方式是相同的。简言之,一切个体包含着相同的思维结构信息,这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一般”与“个别”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并且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任何个体都包含有一般,而一般又体现于个体之中。列宁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①毛主席在《矛盾论》中也指示我们:“特殊的事物是和普遍的事物联结的,……普遍性即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即包含  相似文献   

10.
比喻的运用     
比喻是运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因为一个好的比喻,能深刻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鲜明的感情,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但遗憾的是,在我们报刊登载的文章中,还经常出现一些比喻不当的毛病,这不仅影响了正确思想的表达,而且还损害了语言的纯洁和健康。下面我们对一些比喻病例略加分析。一、比得不贴切比喻的本阼和喻体一定要是本质不同的两个事物,但又要有一点或几点相似,否则,就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这是比喻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原则。一般来说,运用同类的两个事物打比方,这样的病例不太多,关键出在相似点上。有的两个事物根本不存在相似点,作者用“象”、  相似文献   

11.
一些教科书中所下的感觉定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就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什么是事物的属性?“一个事物的性质与关系,都叫做事物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检验相似语言标签的效应,采用经典的三角属性归纳范式,通过两个实验研究了"相似/相同"的真实语言标签对4岁幼儿归纳推理的影响.在实验一中,三角范式中的三个刺激物属于同一类别,在实验二中,三个刺激物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别.每个实验均有三种条件:在控制条件中,实验者用"这个"指代每个客体;在相似语言标签条件中,靶刺激与知觉不相似的比较刺激具有相同的、且暗示了类别成员关系的词素(例如,翠鸟—飞机—鸵鸟);在相同语言标签条件中,靶刺激和知觉不相似的比较刺激共享相同的语言标签(例如,鸟—飞机—鸟).结果一致显示,与控制条件相比,幼儿在相似语言标签条件下表现出了更多的基于概念的归纳,表明在真实语言标签条件下也存在相似语言标签效应.同时,研究结果也显示,幼儿在相似和相同语言标签条件下的归纳没有显著差异,说明语言标签在幼儿归纳中更可能传递了概念信息,从而挑战了Sloutsky等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错觉,目前心理学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解释,即是指人们对外界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然而,人类对世界客观事物的认识,一般分两个阶段:即感性阶段(包括感知阶段)和理性阶段,并遵行这个顺序过程去认识事物。感知(感觉和知觉)是感性阶段认识过程的第一步。思维是理性阶段的认识过程。感性阶段(知觉)存在错觉,理性阶段(思维)也同样存在错觉。所以,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不正确的认识都可以造成或产生错觉。由此,错觉可以分为感知错觉和思维错觉两种类型。对于感知方面的错觉,许多专  相似文献   

14.
科学表征是用一个人工设计的事物(如模型)描述另一个相关的事物(如自然现象),其结果是形成科学知识或理论,它蕴含了构成、划界和规范问题,已经成为各种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早期的图像论认为表征就是心理图像,后来的相似论主张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同构论认为表征是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的数学的或者物理的结构,指代论认为表征是一个事物替代另一个事物,推理观认为表征是一种推理力和认知能力。这些观点表现为科学理论的句法观与语义观之争、建模与理想化之争,形成了表征的紧缩观和实质观,以及分析方法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者假设,过去一些研究之所以发现对父母控制与父母抚爱的知觉间存在正、负、零相关都有的不一致现象,是因为对父母控制采取了无差别的测量。本研究根据Moos(1976)提出的概念,对父母控制和父母组织作了区分。实际上,父母控制主要是指限制、支配和干涉,而父母组织的作用则是维持家庭的协调和次序。正如所预测的,达两个指标与父母抚爱的关系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6.
遵循大自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康芒纳(Barry Commoner)的看法,“大自然最有智慧”是生态学的第三条定律,他的这一观点的份量因与其它两条定律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加强;这两条定律是: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除了再循环,无物消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一定律却是规范性的,它意味着,人们在评价大自然时应遵循(follow)大自然。遵循大自然常被认为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但是,大自然的价值或许也决定了人对大自然的义务。也许,在某种意义上,是大自然塑造了我们的性格。爱默生曾写道:“正确就是与人类心灵所知的自然律协调一致。” 但也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密尔(J.S.Mill)声称,“同自然协调与正确和错误风马牛不相及。”詹姆斯(W.James)号召我们抵抗非道德的大自然,并称这是一场“道德战争”: 可见的大自然完全是可塑的和冷漠的,——它是一个道德的多元宇宙,…但不是一个道德的宇宙。对这样一个妓女(指大自然—译者),我们无须忠诚,我们与作为整体的她之间不可能建立一种融洽的道德关系;我们在与她的某些部分打交道时完全是自由的,可以服从,也可以毁灭它们;我们也无须遵循任何道德律,只是由于她的某些特殊性能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私人目的,我们在与她打交道时才需要一点谨慎。  相似文献   

17.
在儒家学说中,“诚”并不仅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诚”也是一个本体论范畴。儒学认为人可以同天,“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这也是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人能通过倾听自然的言说而得到一点局部真理,但永远不可能把握绝对真理,即大自然的全部奥秘。只有作为绝对主体的大自然才掌握着绝对真理。这种绝对真理是人类的信仰对象,而不是人类的认知对象。现代性的一个愚蠢错误是把这种绝对真理当作人类的认知对象。如果我们认为真理是存在或存在者的本真显现,则真并不仅是命题的属性,也是事物的属性,真理(truth)与真实性(reality)、真(true)与真实(real)密不可分。诚正体现着二者的统一。现代人将道德与自然知识截然分开,失去了诚,扭曲了德。真理论须有个伦理维度才能避免极端怀疑主义。  相似文献   

18.
组织中的权力是指个体或组织利用资源来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它存在于关系之中。组织中的权力可分为个人权力和职位权力,两者对组织的影响并不相同;同时,虽然权力与地位同为组织的两个相似基本要素,但两者概念有所区别且对组织影响也不相同。权力对组织同时具有消极、中性及积极的影响,并可以通过三种理论进行解释。分析权力为何会对组织产生不同的影响,存在着5种可能的原因:(1)组织制度、(2)组织文化、(3)组织层级的不稳定、(4)组织间竞争、及(5)权力动机。未来,组织中权力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1)关注归属感对组织中权力的影响,(2)关注问责对组织中权力的影响,和(3)关注组织中权力的跨关系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尖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相似从而推出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相似的一种推理方法。类比推理的公式如下:在刑事侦查中,常常用到类比推理,有些犯罪分子在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甚至侵害的对象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这些案件连续发生,就会呈现出某种相同或相似之处。根据诸方面的相同或相反之处,运用类比推理,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案情,串连案件,并案侦查。在并案侦查中,有时只要破获其中一起案件,就能顺利地破获其余的案件。侦查中的这种类比推理可用公式表示如下:A案具有a、b、c,特征,已知A案是P…  相似文献   

20.
错觉是人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即人类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不正确判断或歪曲。在日常生活中,错觉现象的产生很普遍。比如,一公斤铁和一公斤棉花的物理重量相同,但人们用手提起比较时会觉得一公斤铁比一公斤棉花重得多。这是因为人们对当前事物的感知往往受到过去经验的影响,或者说人们总是在旧有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当前事物的。经验告诉人们铁重棉花轻,因此当人们用手掂它们时,就产生了错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