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般认为,兴起于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是欧洲社会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于推动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还从基本教义、教会责权以及教俗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前言1517年10月31日,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维登堡大教堂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打响了宗教改革的第一炮。以此为节点,今年(2017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各国各地都举行了纪念活动,教宗方济各也参加了在瑞士举行的新教的纪念活动。不仅基督教认为宗教改革意义重大,普通学者也认同这一主张,天主教也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触动了天主教的反省,倒逼了天主教内部改革。无论从哪一角度看,宗教改革运动都是人类历史最伟大的改革运动之  相似文献   

3.
海外消息     
《天风》2017,(8)
<正>世基联总干事指出普世运动与宗教改革的关联世界基督教教会联合会(WCC)总干事奥拉夫·费斯克·维特博士(Rev,Dr Olav Fykse Tveit),2017年6月18日在瑞士教会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活动中致辞。他围绕"上帝的国在乎公义、和平及圣灵中的喜乐"(参罗14 17),指出宗教改革的核心是重新发现基督福音是爱与恩典的福音,揭示福音是拯救世人的福音。而今天教会的普世运动正是爱与恩典的运动,将教会从过去的偏见中  相似文献   

4.
中国学界对马丁·路德的研究综述李长林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结束了天主教对西欧的封建神权统治。他提出的宗教改革学说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不仅是教会改革,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路德成为了震撼欧洲、并...  相似文献   

5.
经过历史的演变,今日中国教会承继宗教改革运动的果实,使整个教会呈现出较为开放的面貌。宗教改革运动作为教会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顺应着文艺复兴的浪潮,成为近代社会思想的开端。同样作为启蒙运动及工业革命的主要推动力,宗教改革成功地以"民族解放运动"的身份呈现出来。它切实地将基督徒从罗马天主教——作为传统教皇集权偏执的象征——的控制下解救了出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运动的负面作用也在不断地加强,以致于在新教教会内部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纪念宗教改革运动的同时,也同样应该为我们今天的教会警醒:如何维系信仰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平衡,成为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再洗礼运动在欧洲宗教改革中兴起,是宗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瑞士兄弟会、胡特尔兄弟会、门诺会代表了宗教改革时期再洗礼运动的主流。它们确立了再洗礼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这就是依据《圣经》权威,仿效使徒时代的原始教会,建立一个由信而受洗的信徒组成的、遵从基督过圣洁生活的、与世俗世界相分离的真正的基督的教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它们表达了建立一个更符合基督教宗旨的、更为公平的理想社会的要求,并在面对统治者残酷迫害和镇压的情况下,形成了反对使用武力和不抵抗的和平教义。这些原则和宗旨成为宗教改革时期欧洲再洗礼运动的宝贵遗产,始终为世界各地的再洗礼派所珍视和坚守。  相似文献   

7.
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赵林人文主义与宗教改革是西方近代文化开端时期的两场意义重大的社会运动。这两场运动的目的迥然相异:一个要申张人的感性权利;另是一个则是要重建人的神性(信仰)权威。然而尽管二者的动机不同,但其矛头却都指向同一个对象,即腐败虚伪的罗马教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德国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宣传品木刻版画中的路德形象,以及其所包含着的激进内容.既可以让我们对以往根据笔载文献把路德说成是保守者的观点进行商榷,也可以利用图像这种完全不同的原始材料,来对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进行重新解读.通过文本材料和视觉材料的对照,来重新解读马丁·路德和宗教改革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我们目前必须做的一件事情.  相似文献   

9.
肖安平 《天风》2017,(11):37-39
在今年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时候,笔者特别感念著名的德国宗教改革家、神学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他在16世纪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宗教改革主张和神学思想,不仅对新教的建立,而且对今天教会及其神学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英国罗拉德派运动性质初探毛丽娅英国罗拉德派是中世纪西欧名目繁多的异端教派之一。关于罗拉德派运动的性质尚有争议,本文否定了罗拉德派运动是一场农民平民运动的观点。历时一个多世纪的罗拉德派运动是14世纪后期约翰·威克利夫宗教改革运动的继续,但在形式上更为激...  相似文献   

11.
(一)近日拜读了张永庆同志的《改革为了适应,适应必须改革——浅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宗教改革》1一文(以下简称《宗教改革》),文中仅“宗教改革”及有关宗教方面的“改革”出现了近50次之多。对其他宗教,笔者不甚了了,但就基督教而言,“宗教改革”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被使用的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即指16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宗教改革运动(theReforma-tion),由是产生了脱离天主教教会的新教教会(即中国所称的基督教)。此后,基督教内部虽然有过种种探索或突破,变革或更新,但均不再被称为基督教的“宗教改革”。在中央19号文件2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德国诸侯领地国家产生的原因及其在宗教改革时期的发展.诸侯领地国家和德国宗教改革是15、16世纪在德国出现的两种平行发展的运动,两者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但不构成因果关系.宗教改革运动对扫除领地国家发展的障碍起了很大作用.诸侯领地国家,作为对领主附庸采邑制度的取代,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秩序,遏制了地方贵族的任意妄为,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领地国家还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不能直接把它们称之为近代早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马丁·路德开始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是基督教历史上几个世纪以来教会改革的延续,但它引起的是宗教更新而不仅仅是教会改良;同时也是世界历史上德意志民族立身欧洲民族之林的开端,但它引起了德意志民族的继续散裂而不是统一.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教会历史上和德国世俗历史上的悖论式影响,基因于运动的主体——德意志民族的基督徒贵族.他们是马丁·路德呼唤的对象,他们应该并能够改变神圣罗马帝国的欧洲性和基督教会的普世性,进而彰显德意志民族的时代诉求.  相似文献   

14.
十六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茨文利主义是另一种以国家教会形式出现的新教教派。茨文利主义因瑞士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布道师、神学家和爱国主义政治家茨文利而得名。茨文利主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路德的工作,但和路德主义又有着显著的差别,因而引起福音运动中的分歧。茨文利发动了瑞士的宗教改革,成为加尔文以日内瓦为中心的教改运动的先声。他是十六世纪瑞士最优秀的人物之一。他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团结的瑞士,且以军事行动捍卫自己的事业。茨文利的宗教信条为瑞士富裕城市的资产阶级新偏爱。一.茨文利在苏黎世的宗教改革乌尔利希·茨文利(1484——1531) 是一个人文主义者而不是神学家。虽然他主要学习古典  相似文献   

15.
陈小鲁 《天风》2002,(11):44-45
十六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新的教会音乐体制的建立。宗教改革初期,新教的圣歌陆续出版。由于它们是以牧师和唱诗班领唱者为对象的,而非一般的信徒,因此马丁路德曾明确禁止一般信徒使用这类圣歌集。再说一般信徒对圣歌也很生疏,因为无论是圣歌的歌词还是曲调,对于他们  相似文献   

16.
正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无疑是一个博大高深的研究领域,在这一错综的学术重镇中,包涵着神学、历史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向来不乏优秀学者深耕。这其中不仅有丰厚专精的学理著述,也有深入浅出的普及之作。2019年3月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英国伦敦国王学院迈克尔·里夫斯博士撰写、孙岱君先生翻译的《不灭的火焰:宗教改革简  相似文献   

17.
晓馨 《天风》2014,(5):42-43
亨利八世:(1491-1547)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英格兰宗教改革运动发起者。因离婚案与罗马教廷产生冲突,以议会通过的法案推动、确定宗教改革精神,使得英格兰教会脱离罗马公教会,确立国王为英格兰教会领袖,开启了英格兰教会史新篇章。十五六世纪的欧洲处于转折的时代。在经历中世纪的积淀与突破后。  相似文献   

18.
英国自然神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林 《世界哲学》2004,2(5):86-93
一、自然神论的经验论基础 16世纪的欧洲虽然发生了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而且文艺复兴运动也达到了最高峰,但是这两场运动的目的都只是要改变基督教的组织体制和行为方式,而不是要改变基督教的基本信仰和精神实质;它们批判的矛头都是指向教会和神职人员,而不是指向基督教本身的.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是宗教改革500周年,应德国国家教会(EKD)、芬兰信义会和瑞士信义宗世界联盟的邀请,以高峰会长为团长的中国基督教访问团前往欧洲参加2017世界宗教改革500周年纪念活动。一6月10日德国国家教会在威腾伯格举办宗教改革世界展,这里,蓝天白云,威腾伯格披着节日的盛装,喜迎各国前来参加宗教改革500周年纪  相似文献   

20.
金相文 《学海》2002,(4):147-152
本文认为发生于 16世纪欧洲西北部的宗教改革 ,首先发端于对罗马教廷的专制和腐败的批判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和原罗马天主教统一局面及宗教权威的打破 ,形成了众多教派和教派之间的纷争。宗教改革的年代是欧洲资产阶级力量上升时期 ,是社会资源在封建贵族、教会势力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重新分配时期。世俗势力与宗教纷争的汇合 ,使得宗教改革最终带着血腥味从宗教冲突走向宗教宽容。宗教改革之后的宽容观是这场宗教改革留给历史的最宝贵财富 ,因为这种宽容观使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增加了世俗的意义。信仰自由和宗教个人主义 ,在随后的基督教世界的历史进程中 ,对早期世俗自由和个人主义的政治哲学观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