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界说(Defintion,或译为定义)是逻辑学、尤其是逻辑哲学讨论的主题之一。界说是一种界定语词的性质、从而在形式上确立该语词的特定的逻辑方法。现代逻辑对界说的研究不同于传统逻辑,它所研究的界说既可以界定概念的内涵意义,也可以界定概念的外延范围;既可以界定概念的本质属性,也可以界定概念的非本质属性。现代逻辑的界说主要有下面几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通过追踪“偶态”一词在古代文献中的一些相关讨论,展示它在语言学、逻辑学和存在论上的原始意义.就其起源而言,亚里士多德在分析语言结构时,发现不得不处理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句.情态句分析引发了相关逻辑学分析和讨论,从而把语言学上的情态问题转变为逻辑学上的模态问题.斯多亚学派的模态逻辑研究则揭示了模态的存在论问题,导致模态概念向偶态概念的转化.奥古斯丁引入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恩典概念中谈论可能性,引进情感因素,展示了一种与经验世界无关但和人的生存直接相关的存在论语境,并在其中给出可能性之绝对实在性的证明.奥古斯丁之后,在西方思想史上,可能性之实在性问题作为偶态存在论的主要推手,乃是存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普通逻辑中有不少含“没有”的判断形式。其中有几种容易引起人们认识上的分歧。这些判断与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句隶属于不同的科学体系。但由于思维对自然语言的依附,逻辑与语言在语形上的交结,我们在对这些判断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没有”的语法意义及判断语句的语义、语境来考虑,才能加深理解。“没有”是个比较特殊的语词。它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是一个副词:用在名词前。则成为两个词——副词“没”与动词“有”,可用肯定、否定相迭发问“有没  相似文献   

4.
语言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特别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具有巨大的作用。对语言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已着手研究语词的意义问题,柏拉图已开始考察共相(一般概念)的实在性,亚里士多德首先把事物的本质和偶性区别开,认为一个事物的本质规定了关于这个事物的概念的研究。在近代,培根提出的“市场幻象”就是指  相似文献   

5.
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是逻辑学最富有成果的课题。逻辑学在后来两千多年的发展中,其理论视野基本上未超出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范围,人们正是根据逻辑科学发展的这一事实将逻辑学定义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的科学”的。数理逻辑将普通思维的主要逻辑规律刻画成了有效演绎推理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将上述逻辑学的定义简化为“关于思维的逻辑形式的科学”。但是,这个传统定义限制了逻辑理论研究的范围,使逻辑学越来越难以满足实际思维的需要。逻辑学不能仅仅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及逻辑规律),还应当研究思维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1 模态语句与可能世界自然语句的逻辑分析,命题逻辑提供了分析复句的方法,谓词逻辑告诉我们如何处理语句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有关短语。至于副词,例如“必然”、“可能”、“曾经”等,助动词“应当”等,在那里则没有相应的地位。自然逻辑倡导者莱科夫认为,这会给人们一种错觉,以为逻辑学只研究人类思维中可以用经典逻辑方法加以处理的那一部分,  相似文献   

7.
动词“To Be”与Being概念研究之回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从1963年开始研究希腊语动词“to be”.原计划写成《希腊语动词“tobe”与Being概念》一文,但实际上于1973年完成了一部关于希腊语动词“to be”的书。我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用以研究希腊存在论的语法导论。我试图在哲学家对“to be”的特殊用法之外,对其日常用法及涵义的语言事实作一番描述,以澄清与巴门尼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发展的关于Being的理论相分离的前理论(pretheoretieal)要点。  相似文献   

8.
无敌大卫是古亚美尼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前分析篇〉评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希腊原本已散佚.无敌大卫在其中详尽阐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理论.借助这些珍贵的古代阐释,人们能更充分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和逻辑学著作,也可以了解古希腊哲学思想对外的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9.
八七年九月,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马佩教授主编,九位同志参加编写的《语言逻辑基础》一书,全书二十六万余字。该书特点有二: 首先,在创建我国语言逻辑学的体系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语言逻辑是研究自然语言中所表达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鉴于自然语言具有民族性的特点,该书把语言逻辑的研究植根于我们  相似文献   

10.
对于逻辑是什么,有两种相互冲突的立场:当代哲学中流行的看法是逻辑是纯形式的,逻辑命题没有事实内容;而在弗雷格和哥德尔那里,逻辑是有关客观概念世界的科学。这两种观点都需要哲学立场的支撑,前者需要经验论或物理主义的立场,后者则预设了实在论或柏拉图主义。所以,流行的观点并不是哲学中立的,因此也不是更自然的或不可避免的。相反,弗雷格为数学奠定逻辑基础的努力,哥德尔成就逻辑学的伟大成果以及当代逻辑学家对连续统问题的研究都表明,实在论的立场总是能更好地解释逻辑学研究的实践。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把逻辑视为纯形式的观点,虽然看似自然而然,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哲学史和逻辑史上的一个误解。  相似文献   

11.
指示词(也称索引词)是最典型的语境敏感性语词。对指示词的研究是语言学、哲学、逻辑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就逻辑学视域下的研究展开讨论。本文将从蒙塔古所做的形式化研究成果入手,厘清从卡普兰的指示词逻辑LD到勒杜列斯库的索引词逻辑LI的发展进程,在比较中揭示它们的各自特点,分析这一逻辑传统的哲学意义,并探寻这一逻辑传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一门学科,逻辑学起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确立了逻辑学的学科地位。但作为一思想,逻辑还存在于古印度和古中国。一方面,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演绎逻辑或形式逻辑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逻辑,但亚氏当时提出三段论理论的非形式动机相当清楚,那就是要规范日常生活中的论证与论辩。不过,亚氏之后,由于(形式)逻辑学的发展壮大,这一动机逐渐被逻辑学们淡忘了。另一方面,以真实论证为对象的古印度逻辑(因  相似文献   

13.
赵汀阳 《哲学动态》2023,(7):41-45+127
GPT只是过渡性的人工智能,其设计概念限制了其在“物种”上的发展。GPT以经验主义方式进行学习,证明语言可以通过实时实践集合来确定,而不依赖人为设定的先验语法。但它不能证明思维不需要先验论,无法完全排除先验论的因素而以纯粹经验论的方式去建立普遍知识。GPT虽然学到了语词的经验链接,但并不理解其中意义,无法建立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因而无法进行有效的推理。意识需要实现客观化,才能变成自我意识。人工智能要想真正成为主体并产生自我意识,就必须在名词逻辑之外增加动词逻辑,或有可能意识到自身与动词的一体化,或动词与意向性的一致性,从而发展为“笛卡尔—胡塞尔机”而成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A3是对巴门尼德存在概念的批判,亚里士多德通过这一批判为物理学研究生成与运动奠定了存在论的基础,但由此亚里士多德在A3中也就触及有关存在与不存在的概念辩证法。本文在指出A3中这一概念辩证法的思想史意义的基础上,首先就柏拉图《智者篇》通种论论证中所建立起来的概念辩证法进行了讨论,表明差异概念的引入正是存在概念内在含有不存在概念的关键。而接下来通过对《物理学》A3文本论证的分析和重构,本文详细说明了亚里士多德对存在概念与不存在概念的相对性的论证,从而证明它们彼此是内在统一的。  相似文献   

15.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作为思维形式,从外延方面来研究概念间的关系。然而,概念的外延及其关系却显得十分复杂,其中也有一些新的有待于深入讨论的逻辑问题。鉴此,笔者不揣粗浅撰就本文,拟在有限的篇幅内提出一点随想杂感,以指望能够求得研究逻辑学的前辈和同仁予以指教和匡正! 一、概念的外延  相似文献   

16.
意象与思维     
一、关于意象的争论意象和概念都是重要的认知成分。在哲学、心理学的历史上,对意象与思维的关系问题,历来有意象主义与概念主义(或称命题主义)之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洛克、霍布士、穆勒等都把思维看作是从知觉经验所衍生出来的相互联系的心理意象的系列。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心灵没有意象就永远不能思考”。在意象主义看来,意象是感觉的副本,是思维的基础。他们强调,意象是构成思想的基本符号,其它的符号只是导出和衍生的,以语词为中介的思维仅当它能转化为相关的意象时才是有意义的。因为意象较语词更接近现  相似文献   

17.
本刊在最近几期中,相继登载了《从“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看逻辑与语言的冲突》,《思维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矛盾》(附平平的来信);《“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完全符合逻辑》;《修辞与逻辑三题》;《谈逻辑与语法的关系》等文章。文章的作者,有的是逻辑学的专业工作者,有的是语言学工作者,有的则是逻辑学的业余研究者或初学者。但是,他们在文章中都共同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研究逻辑与语言的关系问题,将给逻辑科学的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因为,逻辑学在  相似文献   

18.
意义概念的解释决定着逻辑形式和逻辑理论的形而上学,以David Smith为代表的西岸解释通过对胡塞尔的意义理论的解释提出了一种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哥德尔对胡塞尔的研究也加强了这种对意义的实在论理解。相反,John Drummond则反对意义与对象的本体论差异和意义实在论,但东岸解释缺乏对逻辑有效性的具体说明。本文认为,胡塞尔在其逻辑研究中初步刻画的部分论与意义理论存在关联。运用部分论的分析,本文将反驳柏拉图主义意义概念,并通过部分论来说明意义、逻辑形式和对象的关联。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思维总是以抽象的、概括的形式把对象反映在概念之中。每个概念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抽象,而一般说来,各个概念的抽象程度都不相同,有高低之分。事实上,逻辑学上所谓的上位概念和下位概念,就抽象程度而言,前者的抽象程度总比较地高于后者。概念间普遍存在按抽象程度高低结成的逻辑关系。例如,牛、牲畜、农业财产、财产、财富。有的逻辑学家形象地把这种概念系列叫做抽象样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概念是用语词来表达的。因此,每个语词都带有一定程度的抽  相似文献   

20.
中国逻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四次形式逻辑讨论会、全国第五次西方逻辑史讨论会于1987年8月7至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共有170余人。大会以两个讨论会的会议内容为主,其间穿插进行了中国逻辑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的活动议程,包括全国逻辑学会理事会的换届、选举等。两个讨论会采取大会联合发言和会下分组讨论的形式对形式逻辑和西方逻辑史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共有八位同志作大会专题发言。李先焜的发言题目是“指号学与逻辑学”,他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指号,即语言符号,而不是思维。逻辑学对语言符号的研究与语言学对语言符号的研究,侧重点不同。逻辑学主要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和内在推理关系,研究语言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