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7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北美华人基督教学会联合主办的"基督教与中西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召开.大会收到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的论文三十余篇,三十多位来自美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应邀出席本次会议.会议分开幕式、大会主题发言、分组讨论和闭幕式等4个部分.  相似文献   

2.
卓新平 《天风》2007,58(3):34-37
基督教传华历史有着社会政治层面和中西文化交流层面的卷入。在社会政治层面,基督教传入中国有着帝国主义侵华和殖民扩张的历史背景,其在华立足和传教成功乃“鸦片战争”及其导致的“不平等条约”之结果。为此,中国教会兴起“三自爱国”运动,形成独立发展。但在中西文化交流层面,基督教在华传播历史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历史的重要构成,“政治冲突”和“中西对抗”只是这一历史的一部分,而不是其全部。因此,中国基督教也有参与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和作用。本文将从上述两大层面来展开分析,以揭示中国教会“和风西送”、积极参与构建“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之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从佛教思想角度阐释基督教之"原罪".从"原罪"的产生来看,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始祖所犯的过错,而这种过错从佛学角度来看既是一种"我执"的产生,即"无明".而从"罪"的内涵来分析,"罪"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非本体性的状态,是人本来真实、清净、圆满状态的扭曲和破坏,是人对自己真实"本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4.
妇女的地位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宗教自形成以来,就提倡男女平等,各宗教都有一套自己的妇女观。例如,天主教认为,男女都是由天主创造的,男人和女人的结合才完美无缺;提倡人性平等、妇女伟大、母性优长。佛教认为,众生同一本体,无二无别,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男女的性别差异是次要的,而心性的觉悟才是最重要的。伊斯兰教强调男女平立并举,主张男女在真主面前平等。基督教认为,妇女无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督教在提高妇女地位方面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道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同佛教和儒家思想并存的三大思想支柱之一,但在如何对待妇女问题上,却是比较开明的。主张阴阳并重,崇尚阴柔的宇宙观。本刊特邀了5位人士从各自的角度阐发不同宗教的妇女观。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的和解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年伊始,很多基督教团体都在为世界的和平祷告。祈求世界和平,这几乎是所有宗教的共同愿望。在过去的一年中,人类确实经历了许多的苦难,有些是自然性的灾害,而有些则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一、和平主义者与正义战争论者的争论很多人以为,基督教是反对所有战争的。确实有许多基督教徒和群体持这样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被称为和平主义者。他们认为,基督教反对一切的暴力或武力,因为这不符合基督本人所教导和实践的爱的原则。对于自己的和平主义立场,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论证。首先,和平主义者特别强调马太福音所记载耶稣的这样一段教导:“你…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生态和谐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狄明  詹兆雄 《天风》2007,(3):38-41
当今世界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必须从价值观上确立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吸收基督教文化,特别是圣经中的重要思想资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从基督教的经典中挖掘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积极因素,发展基督教生态神学,对于重建人与自然的新型关系是不无裨益的。本文将近年来学术界对基督教生态思想研究的成果整理概括为“十观”:创世观、平衡观、位序观、回归观、眷顾观、监督观、惩罚观、平等观、一体观、生态观。  相似文献   

7.
每一种宗教的信徒中都有不少妇女.同男人与宗教的关系相比,似乎妇女与宗教的关系更为亲密.综观当今世界,在各个地区的教堂、清真寺、寺庙以及其它崇拜各种神的地方举行跪拜烧香活动的大部分人,都是妇女,便证明了这一点.这或许是因为数千年来在许许多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集团里,妇女的地位一直低于男人,所以妇女更渴望得到高于人自身的、超自然力量的佑护和支持,于是便转向宗教.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妇女在教会里的地位如何?这一宗教的妇女观是怎样的?教会当局过去和现在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女信徒的?在联合国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之际,思考和探讨这些问题或许是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禁欲观论略谭捍卫倡导禁欲①是基督教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特质。运用比较宗教学的方法,分析基督教禁欲观的思想形态和历史功能,可使我们在精神的层次更深刻地认识基督教文化,把握其价值观、审美观和伦理观。历史上的禁欲现象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其一是为了某种最终...  相似文献   

9.
1922年,由教宗庇护十一任命的宗座代表刚恒毅来到中国,揭开了20世纪天主教本土化的新的一页。刚恒毅于1924年召开的天主教全国主教会议,以及于1926年亲率6名中国主教赴罗马参加由教宗亲自主持的祝圣仪式,提高了国籍神职人员在教会中的地位,并应合了当时教会内部的民族主义思潮。同时,刚恒毅提倡利玛窦的“文化适应”传教方式,促进天主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和沟通,主张用本土民族的哲学语言和艺术形式表达天主教的信仰,无疑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开辟了一种新的途径,在文化交流史上亦颇具意义。刚恒毅亦由此成为自利玛窦以来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之一。  相似文献   

10.
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江泽民曾说:“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于发展进步之中。它是通过各种学科各种学派的相互砥砺、相互渗透而发展的,也是通过同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江泽民所强调的两个重点,也正是许多中外学者常提出的,中国只有以本身文化的多元性为起点,方能让世人了解中国文化。若要将此一多元化约成单一的强势主流,只会让中国文化遭受扭曲、更见贫脊而已。中国在历史上不断地与外界交流,传递本身的资产,同时也接收外界的善华。中国闭关自守期间对中国而言可谓是一段灾难时期。今日,中国觉醒了,而且更…  相似文献   

11.
责任观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责任是人们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该文首先比较了中西文化对“责任”的不同界定,提出“责任”的两层主要含义:对过失的归因和承担义务。在此基础上,从责任归因模式、内外归因、成败归因等维度比较了中西文化中责任观的异同,并探讨了责任观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上帝论是基督教神学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帝论的主要命题之一是三位一体论,或称三一论。基督教认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上帝是一神,即上帝只有一个本体,同时上帝又具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在早期教会时期,基督教的这种上帝观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许多争论,至今在基督教的不同教会之间,仍然存在有关三一论的一些分歧。例如东派教会认为圣灵只从圣父流出,而西派教会则主张圣灵从圣父和圣子流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荣格及其与基督教的渊源,简述了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总结了荣格基督教心理观的特点,并从贡献以及局限性两个方面对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进行了评价,试图引起学界对荣格的基督教心理观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展示出了马丁·路德发现“上帝之义”概念的思想历程,重点分析了作为他的原创性思想的“基督的外在之义”概念,指出神义的希伯来文原义在古希腊罗马文化背景下的扭曲变迁才是路德精神困苦的直接原因.只要将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的理性分配正义观应用到神义的讨论之中,并将义解释为按照人所有的进行分配,就会遮蔽义的神圣维度.  相似文献   

15.
明未来陕西的首位神父是意大利耶稣会士艾儒略。他约于万历44年(1616)随从经他在扬州劝化的一位大吏圣名伯多禄到达陕西商洛一带传授葡萄种植技术。旋因这位大吏升调福建省,艾也随之去了福建。所以他在陕西并未开创任何教会立足之地。 明天启5年(1625)金尼阁应进士王徵邀请来陕,春三月抵达三原县城。金尼阁字四表,法国杜埃人,1594年入耶稣会,明万历38年(1610)来华,先后在杭州、山西等地传教,  相似文献   

16.
在明末清初近两个世纪中,天主教西方传教士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给人们留下了和谐、美好的回忆。他们把西方的天文、历算、地理、数学、物理、哲学、建筑、医学、绘画等诸多科学知识带到了中国;同时,又把我国悠久的文化思想介绍给了西欧。利玛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  相似文献   

17.
王冬昀吴新望 《天风》2014,(7):F0003-F0003
本刊讯:为期两天的由韩国对华基督教交流协会和中国基督教两会合办的中韩基督教交流研讨会于2014年6月16日至17日在韩国首尔召开。中国基督教组成了由33人参加的代表团参会,高峰牧师、阚保平牧师,单渭祥牧师等教牧和韩国部分教会代表围绕中韩教会的“过去、现在,将来”的主题发表演讲。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发去贺信,蒋坚永副局长率团参会并发表演讲。  相似文献   

18.
回顾东西方身体现不同的范式,探索种种可能的向度,理解现代性是怎样模塑我们身体的.进而探讨中医的身体观特征,并在此中呈现西方人眼中的东方身体观和东方人眼中的西方身体观,以期从更根本的视角上理解中医历久弥新的身体观范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基督教传统的人性观进行了概括,简要梳理了现代基督教人观的发展。本文中名为"奥古斯丁—阿奎那传统"的传统人观强调人内在与外在的区别,认为"上帝的形象"体现在无性别的单一灵魂或者理性中,这种实在的理性将人与万物区别开来。与这种实体性的人观相反,现代基督教人观更强调人存在于与某种超越的终极实在的关系之中,以及人作为男性或女性与其他人形成的关系之中。人格的人是每个人发展这两个方面位格关系所有的结果。成为人首先意味着成为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以此差别为基础反映了三位一体上帝的形象。现代基督教人观打破了自启蒙以来把人理解为"理性人"的抽象观念。  相似文献   

20.
沈学彬 《天风》2016,(6):12-13
今年3月,为响应“扶贫攻坚”的国家战略,基督教全国两会发出倡议,号召和动员各基层基督教两会和活动场所、神学院校和信徒进一步投入到“扶贫济困”的事业中去,更加精准地集中好、用好有限资源,更好地发挥基督教慈善活动的优势。本期几位作者对此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