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省社联,最近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联合举办了董仲舒哲学思想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各省、市的四十多位研究董仲舒和两汉哲学的学者出席了会议。与会学者着重讨论了对董仲舒的历史评价、天人感应、董仲舒的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以及研究董仲舒的方法等问题。现将会议着重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董仲舒的"无为"思想不能只作来自黄老之学的单向度式概括,其实际包含四个维度:董仲舒在景帝朝任博士时,吸收黄老"无为",寻求儒道整合;景武之际则吸纳诸子"治道"思想,继续完善"君无为而臣有为"的君臣政治分工模式,并以阴阳学作为理论基础;武帝朝对策时,提出"改制无易道"的思想主张,传承儒家天命观与礼乐制度的因袭和损益之道;针对武帝时代统治阶层奢侈多欲等过度有为情况,提出"调均""致无为"等"无为而治"主张,希冀以"无为"促"善治"。不同时期的"无为"含义变迁反映了董仲舒思想的复杂性与整合性,凸显其现实关怀与担当意识。  相似文献   

3.
董学研究的新收获─—河北省召开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惠吉兴,潘志峰1993年10月下旬,在石家庄召开了“河北省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主办。来自省内各高校、科研单位及董子故里景县的三十多位社会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围绕董仲舒...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对其人及其思想的研究历来为学术界所重视,研究著述颇丰.以往的研究者对董仲舒其人及其思想的评估,就其总体(或说基本方面),持否定态度的多;近些年来有所变化,某些方面有所突破,而在总体评估上仍承前说.王永祥研究员的新著《董仲舒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作出了与前不同的评估.全书12章,31万余言.该书的特点甚多,主要是:资料翔实;比较各家,自成体系;角度新,思路宽;观点鲜明,以说理见长等.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4月15日-16日,由衡水学院、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衡水学院学报》编辑部联合主办的"董仲舒思想国际高端学术论坛"在河北省衡水市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韩国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对董子思想与文化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交流与讨论。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先生捐资铸造的"董子圣像"落成典礼,旨在构筑董学研究与传播核心平台、培养董学研究后继人才的海内外第一家"董子学院"揭牌仪式,也在此隆重举行。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身为河北省董仲舒  相似文献   

6.
江新 《中国哲学史》2012,(1):113-118
《春秋繁露》中《求雨》、《止雨》两篇文章详细记载了求雨、止雨仪式,一般认为是董仲舒的作品。然而,《求雨》篇的内容与现存有关董仲舒求雨的可靠材料有不一致的地方;大量段落和《神农求雨书》相似,说明它不是董仲舒的作品,而是魏晋南北朝时的作者根据董仲舒求雨指令、《神农求雨书》以及其它相关求雨材料按照五行学说整编而成。《止雨》篇由三个相互独立的段落组成。最后两个段落是董仲舒为江都王时下达的止雨指令,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其真实性,然而,第一段记载的止雨日期、止雨时所穿衣服的颜色和最后两个段落不一致,说明其不是董仲舒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正> 秦汉以后,儒学沿二个方向发展:一是与阴阳五行之术结合,其典型是董仲舒;二是向训诂考据之学发展,其代表有郑玄等。以后,训诂考据之学占了主导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老思想盛行。儒家要想生存发展,必须批判佛老,而要批判佛老,必须从枝叶细节的研究中摆脱出来,针对佛道的理气心性之说,提出自己的本体论。只有这样,才能与佛道抗衡。  相似文献   

8.
试论董仲舒人性论的逻辑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仲舒是中国哲学史上继荀子之后第二个写有人性论专著的思想家,有《深察名号》、《实性》两篇人性论专题论文传世,还有不少人性论言论散见于其他文章中.他批判地继承了先秦时期孔、孟、荀等人在人性论方面的理论成果并加以新的发展,为汉唐的人性论奠定了基本框架.因此,董仲舒无疑在人性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从古到今,人们对董仲舒的人性论的认识和评价却很不一致.从归属上说,有说他近孟的,有说他近荀的,还有说他近告子的;有人说他是性三品论者,有人则说他绝不是性三品论者.至于评价,有的说他做出了杰出贡献,有的则说他实际上是倒退了;有的说他有辩证眼光,有的则说他走向了形而上学.如果能够循着董仲舒人性论自身的线索,揭示其内在逻辑层次,抓住其论述的重点和核心,这些分歧和疑难,也许可以得到恰当的解释和解决.本文不敢说能完全做到这些,但力求尝试着这样做.  相似文献   

9.
对董仲舒哲学思想的评价,是一个争议较多的问题。建国以来,国内学术界的多数同志对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基本上是否定的。伹近年来,有些同志提出,董仲舒的唯心主  相似文献   

10.
王志宏 《现代哲学》2021,(1):104-110
张祥龙借助于现象学对于董仲舒哲学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研究,对于重新理解董仲舒的思想有极大启发。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强调儒家思想的时机化的天道主义。根据张先生的理解,法家认为政治的核心是权力,通过人性恶的假设重构了以拥有权力的君主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固定的和邪恶的关系。董仲舒哲学进入到纯境遇的终极处,认识到权力的源头,他的受命、更化、改制之说,最终必须在天人相与之际的语境中得到理解。张先生对通三统做了全新的解释,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仁爱之心的推扩。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学说根本上是它们的相互交通与生动的作用,只是董仲舒一定程度上把它们分开了。董仲舒的名号学说强调名号来源于天,如诗如乐,而又效仿天地、阴阳流动不羁的运势。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评传》出版该著由王永祥研究员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全书共十二章。该著论述了董仲舒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自然科学和秦汉学术思想的沿革,董仲舒建构封建理论大厦的一生及其历史地位。对于董仲舒的自然神论的宇宙观,“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变而...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有汉一代思想文化形态的奠基人。认真研究董仲舒思想,给出科学的评判,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其思想特质和历史作用,而且有利于我们厘清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机制,把握其特质、价值和局限,这对于我们深化文化研究和现代思想文化的建构,都是有一定意义的。因此,对同为炎黄子孙而暂时各具不同价值系统的海峡两岸的董仲舒思想研究,作一鸟瞰式的描述和评析,就不仅具有文化建构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沟通两岸学术生命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3.
在儒教论争的视域下,董仲舒对于理解儒教(儒学)的基本性质、存在形态与历史发展,具有重要的地位。任继愈的“儒教是教说”、李申的中国儒教史研究,以及反对者提出的质疑与论辩,均对董仲舒进行了重点研究。各方关于董仲舒思想体系的宗教属性,争议不大,甚至可以说存在一种共识。同时,儒教论争中亦广泛存在着对于宗教神学的批判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思想意蕴,这对于儒教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一汉代的儒学独尊,自汉武帝始。据史书记载: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五月,诏贤良对策,“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汉书·武帝纪》)。董仲舒在《贤良对策》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可见,董仲舒的对策,旨在“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汉书·董仲舒传》)。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定儒学于一尊,从而结束了汉初黄老刑名之学占主导地位的局面。这是汉代统治阶级在统治思想方面的重大转变。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它标志着儒学时代的开始。从此,以儒家的经义断事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史称“以《春秋》决狱,以《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治河,以三百五篇(指《诗经》)当谏书”,就是对这种统治意识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5.
程旺 《管子学刊》2013,(4):125-126
如何定位董仲舒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既关涉董仲舒为代表的汉代思想系统的价值与意义,又会对儒学发展史的分期产生重要的导向。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一直存在重大分歧。肯定者认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为儒学争得了官方的认可及主流的地位,也在理论建构上提出了一套新的儒学体系,并深刻影响了其后儒学发展的轨迹。董仲舒作为汉代的群儒之首、儒者之宗,实为与孔子、朱子同等重要的儒学大师。贬之者则从道统论出发,以原始儒学为参照,坚持心性体证的成德之路,将董代表的汉代儒学视为歧出,不是纯正的儒学,更有视之为“儒学一大没落”。无论如何,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董仲舒的思想系统仍具有其当代意义:“董子思想学术给我们的启示是,历史文化具有一种生命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乃表现为历史和经典对每一时代之思想创造的内在参与,并由之而具有切合于当下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命之教化的功能。”[1]由此,董仲舒不仅创造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独具特色思想体系,并对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命展现了自觉的教化功能。刘红卫博士新著《董仲舒与儒家文化的普世化--董仲舒天人思想研究》亦有见于此。此书专论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对其天人体系、天人体系下的人性理论、元理论体系、天人感应思想诸问题,探赜索隐,辨微钩玄,做了深湛、细致的研究。天人思想可以说是董仲舒思想体系的拱顶石,历来被研究者所熟悉和重视,但熟知并非真知,越是熟悉的东西,往往越会被成见所束缚。刘博士不囿于成说,不依傍他见,对董仲舒的天人思想这一“老”话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发人深思。此处试图就此书的理论特色,择其大要,略陈管见,以方便大家更好地了解此书的创获。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于1994年9月1日至4日在董于故里——河北景县召开,会议由河北省董仲舒研究会与河北省社科院、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及中共景县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6O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将会议研讨中的几个主要问题作一概述。一、关于董仲舒哲学思想的性质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把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视为正统封建宗教神学的代表。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同志对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董仲舒并没有创立一个如奥古斯丁所创立的宗教神学体系,与全知全能、至高无上的“上帝”不同,董仲舒塑造的“天”乃是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董仲舒思想研究,在比较沉寂的两汉思想研究中,是比较活跃,成果也比较多的。出版专著一部,发表论文近百篇。研究范围较广,文章除论及董仲舒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逻辑思想外,还论及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心理思想、经济思想和法律思想。就发展情况看来,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五十年代。这一时期文章少,涉及面不广。主要是王明对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和思想方法作了探讨。他认为,董氏政治思想,通过天人关系论、德教主张、大一统思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前104年),广川(今河北省景县)人,汉代最主要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据《汉书·董仲舒传》载,他“少治春秋”,以“三年不窥园”的刻苦精神深究《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成为西汉时期儒家春秋公羊学派的大师。汉景帝时,董仲舒曾任博士,讲授儒家经典。汉武帝即位后举贤良文学之士,董仲舒以三篇“对策”博得武帝的赏识,官拜江都相。晚年,他免官居家,著书立说,然而“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董仲舒生活于西汉中期。这时,诸侯王国割据的局面已经基本结束。董仲舒适应时代的要求,从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董仲舒儒学理论框架的多元特征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历史作用在于重建经过秦火之后式微了的儒学。并使之成为二千余年君主专制时代的统治思想。原始儒学是有某些弊端的。它正如《论六家要旨》所指出的那样,是“博而寡要,劳而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汉代最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影响较大的哲学家之一。董仲舒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融合百家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政治伦理哲学体系,从而使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臻于成熟完备。而在他的政治伦理哲学思想体系中,“教化成性”说亦即道德人性论又是个极为重要的内容。然而,学者在探讨其人性思想时,虽论及这一命题,但对其具体内容、实质、意义等专门展开论述的木多。笔者认为,深入地研究和恰当地评价这一命题能从一个侧面反映董仲舒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特征。“教化成性”是董仲舒人性论的一个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