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师、重道与兴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中国古代哲人对此卓有洞见,值得我们加以借鉴。一、尊师即重道。《礼记·学记》载:“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郑玄注曰:“尊师,重道焉”(《礼记正义》),认为尊师的实质是重道,此论得之。首先,尊师就是尊师所具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矣。”(黄宗羲《续师说》)师与非师之别就在于有道无道之分,师与道是合一的。师的价值就在于有道,也是其受尊重的根本原因。无道之人即使有“师”之名,也…  相似文献   

2.
<正>谢金良博士《审美与时间——先秦道家典籍研究》一书,以先秦道家有关典籍为文本,从而研治"审美与时间"这一重要而具挑战意味的学术难题,显示了其不一般的学术视野、理论勇气与钻研精神。笔者认为,倘欲解读"审美与时间"之关系究竟如何可能,首须证明"道即时间"这一命题是否成立。《老子》有关"天乃道,道乃久(久指时间)"与《庄子》"道无终始"、"与物无终无始"及《审美与时间》有关"时间无所不‘到’(道)"等言说,可证"道即时间"论能够成立。从海德格尔生存存在论说"道即时间",无异于指"存在即时间"。此指"时间到‘时’",即"有待去‘是’"之"当下"、"瞬时",即"现象"。时间审美具"广义"、  相似文献   

3.
“人法自然”这一命题出自老子《道德经》2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地、天、道、自然五者转相法,其逻辑推演实为人法自然.此语,唐人李约《道德真经新注》断作“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样断句,颇受自魏源以来一些学者所注意.今人高亨《老子正诂》、张松如《老干校读》即采此断法.依此,则人法自然之意尤为明豁.人法自然以道法自然为其形上学依据.道法自然,即道以自然为法则.自然,指事物之本然状态,即自然性.道所法之自然性在道自身,为道性之所具,此乃道之所以为道者(“道道”).故《老子河上公章句》释道法自然为“道性自然”;王弼《老子道德经注》谓“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亦以“自然”为道之性.  相似文献   

4.
佛言祖语     
《法音》1996,(1)
佛言祖语一、为了成就世间法而息隐住山,乃学佛人之过失。二、身为领众而只作自利之事,乃学佛人之过失。三、佛学虽博而不怯罪行,乃学佛人之过失。四、口诀虽丰富但身心却流于凡俗,乃学佛人之过失。五、持戒虽然谨严,心中贪念却极大,乃学佛人之过失。六、觉受和证悟...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道教称是太上老君亲授张道陵天师的新出治世之“真道”。于是,“正一”之名伴天师创教而益彰;且其蕴义贯穿道教经箓、义理、修养等各个方面,渗透整个道教历史发展过程之中,抑或谓为道教精髓。本文根据道典,仅就几个主要方面略为论述。一、“正一道”名称之由来《易》曰:“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张道陵乃博学之士,在蜀为官时,亲睹巴蜀民夷的粗俗宗教陋习,欲施改变。于是,弃官遍访参学,历十数年,回到蜀中,依据老学创立道教,以“正一”明宣其道,教化民夷。但张天师所创之教,现存正史皆不言“正一”,多称之为“五斗米道”或“米道”,把传播五斗米道者称为“五斗米师”。这是因三师(天师张道陵、嗣师张衡、系师张鲁)  相似文献   

6.
徐梵澄先生以为"道"之理念,实则乃二原则而已,即人与自然,二原则合之便是这超上之"道",也可以称之为"天意",表之为"世界进程中的合理性"(康德)。老子之"以正治国"与孔子"为政以德"不异,一反一正,合之为事体之全。"执今",乃为"理"在三时一贯中,且有"得道者"之承担。"明大于智",是在说一精神经验的道理,即"静则生明",此"明"是真理之明,需"去私欲"而得。本书以"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结束,合宜,因其与卷首"恒道"无殊,实一"善生"理念的敷陈与流衍。  相似文献   

7.
《中国道教》1998年1期上,看到刘崇汉道长《玄机妙理一物中》一文,颇有感受,因不避简陋,补充数语,以供同道者探讨。古圣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本不可说无法道,谓之常道,乃道之本体。阴阳者即可道,为可说之理也。道本虚无,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时空,...  相似文献   

8.
《续 仙 传 · 侯 道 华 》条 称 :侯 — — 邱 祖 虽 没 有 进 过 学 校 读 儒 ‘月 体 映 日 则 日 食 ’。 以 今 料“又 常 好 子 史 ,手 不 释 卷 ,一 览 必 书 , 但 也 并 非 “不 肯 读 儒 书 ” 者 , 之 :盖 当 其 下 ,即 见 食 ,既 在诵 之 于 口 , 众 或 问 之 : ‘要 此 何 自 从 他 追 随 王 重 阳 祖 师 学 道 后 , 旁 者 , 则 千 里 渐 殊 耳 。 正…  相似文献   

9.
道教名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远之深山大岳作为修炼之地,故以后亦称为神仙所居之洞天福地。东汉谶纬之书已列有不少名山。谓有仙室或灵药。魏晋南北朝时期,名山成为传授道书和炼丹之  相似文献   

10.
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程颢为邵雍作《墓志铭》说:先生之学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今李、穆之言及其行事,概可见矣。而先生淳一不杂,汪洋浩大,乃其自得者多矣。既然邵雍之学得自其师李挺之,当从李挺之之说中...  相似文献   

11.
儒家道德哲学以"生"为主线演绎了其内在逻辑:首先由人对天之生德的觉识确立天道,使天道成为人道的根据和法则;再以仁德配天之生德,此乃人道;最后实现从人道到天道的超越,达到天人合德,即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12.
中华立国逾五千年,历史悠久,文化璀璨,为世界文明古国。道教乃根植于中华大地之古老宗教,以黄帝为宗,太上为教,尊奉太上老君为教祖,尊《道德经》为圣典。我道侣之根本信仰为“道”。“道”为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生生成成,古今不移。牧之以君,训之以师,咸畅其宜。祖先崇拜,神仙信仰,黄老学说为我教宗仰之思想体系,据此阐发之教理、教义、经典、科仪、规戒、养生、法术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道教行世已近两千年,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作出了贡献。为弘扬祖国文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海峡两岸及香港地区各名山宫  相似文献   

13.
南宋冶父道川禅师(简称川禅师)用诗性的语言注释<金刚经>之"空"这个概念,体现出"空"之三美:一、因缘寂灭,般若之美:二、不执诸相,超越之美;三、妙用譬喻,空寂之美.  相似文献   

14.
佛言祖语     
佛言祖语张澄基译《冈波巴大师全集选译·成就胜道宝集》十一种上人之象徵或德相(一)妒忌和骄慢微小乃上人之象徵。(二)贪心微小,安贫知足乃上人之象徵。(三)不爱装饰,无有我慢,从不盛气凌人者,乃上人之象徽。(四)无诳诈,不隐藏者,乃上人之象徵。(五)自己...  相似文献   

15.
张天师     
天师道创教人张陵(即张道陵)及其后代世袭嗣教者的通称。天师之号,见于《庄子·徐无鬼》,盖有道者之极称。汉末张陵创立五斗米道,自称太上老君降“命为天师”,故世称张天师,其教亦称天师道。陵置二十四治(即教区),其中阳平治为各治之首,类似中央教区,制“阳平治都功印”,连同“三五  相似文献   

16.
~~张载“合两”成性义释@向世陵$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孔子研究院①张岱年先生解释张载语云:“性即全宇宙之本性,乃总一的;而其中含两。所谓两即内在对待。惟其含两,故不能无感。实言之,宇宙万物之本性,即屈伸、动静、终始之能而已,此即所谓性,即所谓道,亦即所谓神。此总一之 性,乃即人的本然之性。人人物物皆禀有此性,不过有显露与不显露之别。”(张岱年,第213-214页) ①此“亡”字《张载集》校改为“成”,然“成”字恐非,因张载下句明言“舍日(成)善而日成之者性”。牟宗三云:“从表现上说,善恶相对而施设。及至无恶而…  相似文献   

17.
释尊一代时教,发源于印度,大盛于中国。二千五百年前,释尊于印度菩提伽耶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起教说法,所悟者乃宇宙人生缘起性空之实相,所说者乃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之诸法。宇宙人生之实相乃通乎法界之真实,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诸法乃一切生命之谛理。故...  相似文献   

18.
从刘一明一生的求师访道经历和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十分重视参访明师和自身穷理对于修道的作用。他认为诸如《参同契》《悟真篇》等丹经往往采用象征、比喻等方式讲述内丹修炼所需的药物、火候,倘若没有明师指点药物、修炼的步骤,以及修炼过程中身心出现的种种迹象,那么金丹之道难以自成。同时,刘一明提倡未求师先穷理。其所谓"穷理",即修道者通过研读丹经及其注疏,领悟金丹之道的理论。他认为只有这样,修道者才能在求师的过程中辨别师之明暗,从而不至于误入歧途。此外,他还主张修道者在求师之前要先在自己心性修炼方面下工夫,做一个"无病好人"。  相似文献   

19.
丹道内景谈(之一)田诚阳性命双修之道,乃天人合一之绝学。其道易简,其理易明。惟非真履实践,究竟不知冷暖。故对丹道内景,不可不探求印证之。惜诸丹经,历来略谈内景,令人感到道海茫茫,无从取证,甚至有望而却步、退作他求者,此"道不轻传"之旧弊也。仆本不敏,...  相似文献   

20.
丁希勤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47-50,108
徽州道教思想以宿世因缘为因,以清静无为为体,以经教符箓为用,以先花后果为实,旨在说明有缘来成仙,仙不度无缘之人;清静乃真常本性,一切得道仙人以此为本;人品对道品之重要性,有道心方成道术;以及道教成仙不离世间觉,红尘即道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