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燕连福 《世界哲学》2009,(3):156-160
张再林先生在其《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一书中,从身体的视角对中国古代哲学做了一种崭新的阐释。这种阐释之所以必要,就在于从意识哲学的视角不可能揭示出中国哲学的真正面目;这种阐释之所以可能,就在于中国古代哲学在宇宙观、宗教观、伦理学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彻底的“身本主义”特质;这种阐释给我们的当代启示,就是中国古代哲学不是“隐身于世界”而是“挺身于世界”的哲学,其为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身道合一”的宝贵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2.
易学通信     
(一) 刘大钧教授台鉴: 1987年冬,“国际周易学会”在中国山东大学召开,这是十分令人高兴的事情。众所周知,日本从遥远的古代起,就深深地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纵观日本哲学发展史,我不得不说我们日本民族的思想与文化受中国文化的恩惠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周易》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是儒、道两教的共同源泉,是中国思想的源泉。甚至  相似文献   

3.
本中最值得学习的地方在于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色地阐述了朝鲜的哲学遗产。例如,著者剖析了日本人也熟知的古代中国的“阴阳五行思想”,肯定它是“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极其低下。在婚姻方面,女子更是毫无权利。既不能在婚前自由选择“如意郎君”,更不能在婚后提出离婚。在古代,离婚称为“休妻”或“出妻”,这是男子在婚姻方面所享有的一种特权。 但是,为了维持封建宗法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相对稳定,在剥夺妇女离婚权的同时,也不准男子滥用“休妻”的特权,因此,我国古代对于离婚,有所谓“七出”和“三不去”的限制。 所谓“七出”,又称“七去”。  相似文献   

5.
<正> 我拜读了《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一期上谭承耕同志所写的《关于孔子何以被尊崇的问题——与匡亚明、蔡尚思等同志商榷》一文,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谭文不同意匡、蔡等同志关于孔子之被薄崇是由于他提倡“忠君尊王”的观点,指出孔子受尊崇的关键原因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及其思想体系内在结构的合理性。我基本上同意谭文这一命题,但觉得仍不够全面。现在我就补充说明以下三点: 第一,孔子是生活在二千五百年前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也是世界上影响较大的古代大教育家。假如说大多数封建帝王尊崇孔子是由于他倡导“忠君尊王”对巩固自己的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日本18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安藤昌益逝世230周年和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亚太所、山东大学、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等单位联合发起的“中日安藤昌益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9月22日至24日在山东大学举行。会议提交论文40多篇。现将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文化对安藤昌益哲学思想的影响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与安藤日益哲学属于同一个东方思想体系。但中国文化对安藤日益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黄心川、李今山认为,昌益以“气”为基础的唯物主义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唯物论;昌益的“互性妙道”与中国古代的辩证法思想;昌益的“自然世”思想与中国历史上的“大同”思想;昌益的“直耕”、“直织”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农本主义思想;昌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天人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7.
日本名古屋七寺所藏一切经和“七寺古逸经典研究会”杨曾文中日两国的佛教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公元6世纪佛教从中国传入日本以后,随着两国佛教文化交流的频繁进行,中国的大量佛经和佛教著作传入日本。中国古代是北传佛教的中心,产生了数量巨大的汉译佛经和佛教著述,...  相似文献   

8.
茅于燕   《心理科学进展》1986,4(3):66-74
早期教育主要指儿童在3—5岁以前,特别是3岁以前,就对他进行认识能力的教育。其理论基础就是:生命早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能力如在早期得不到机会发挥,就会枯死,日本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木村久一是早期教育的支持者,他曾说:“人的命运几乎取决于学龄前的环境和教育”。“孩子达到入学年龄,上学的时候,他的命运大体上已经决定了,所以,学龄前的环境和教育不佳的孩子,教师花费多大力气也难以收到多大的效果”。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有待实践的检验,不过,他在1971年提出的看法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如何准确鲜明地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七十年代末到现在,我国哲学界一直有过热烈的讨论。近几年来,一些同志主张用“实践唯物主义”来概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但本文暂不评述这种观点。本文主要就邹永图同志提出的一种观  相似文献   

10.
知耻者必胜     
中国有句古话叫“知耻近乎勇”,说的是一个人知道和承认自己的过错,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知错、认错然后改错,他就是真正的强者。然而生活中常常有着这么一种情形:错也知了,一度也改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错事、“耻事”又往往冒了出来。个中的道理很简单:有“耻”给忘了,来日又出“耻”。这大概是人性所固有的一个弱点吧。这就需要人们“知耻”之外,还要“记耻”,这才能真正地消灭“耻”。中国古代有一则“卧薪尝胆”的故事,说的是越王勾践在战败给吴王夫差后,每天卧着薪草,尝着苦胆,甚至是“抱冰握火”,让手下的人每天拿…  相似文献   

11.
成达师范学校创办的《月华》旬刊,做为民国时期办刊时间最长,国内外影响最大的中国回族期刊,不但培养造就了大批男性作者,也产生了一些年轻的女性撰稿人,她们的产生和所撰写的相关文章,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广大回族妇女在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觉醒和要求受教育的呼声,也说明妇女教育问题已经提到了时代的日程上。当年,“新月女子中学”的创建,就说明了这一点。这些女作者举穆圣“求学在穆民男女上是主命”的教导,向封建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腐观念宣战,她们以自己的文章向世人证明:回族妇女的聪明才智和爱国爱教思想,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2.
孔子是否有轻视妇女的思想 ?对其“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这句话应如何理解 ?以往曾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和诠释 ,但多言不及义 ,难以令人信服。本文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再作探讨。(一 )轻视妇女思想的产生 ,应有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条件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尚不具备这些条件。在封建社会 ,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一类的说法。这是轻视妇女的理论根据。“三纲”说强化了君权、父权和夫权 ,而这三者都是在孔子之后才逐步确立起来的。春秋时代 ,家族制度和宗法关系仍然盛行 ,一国国君与其臣属往往既是君臣关系 ,又是…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传统文化是否具备现代转换的基础这个问题,似乎已被归结到传统文化是否具有“人文”精神这一点上来。正因为此,近年来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非常热烈,认为传统文化富有“人文精神”的观点相当流行。这些观点尽管见仁见智,有褒有贬,但均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重人事、追求道德理性的文化,是现代“转换”或“开新”的出发点。笔者以为,这种观点明显避开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只抓住元典的某些“开明”言论进行主观诠释,因而有较大的片面性。故拟探源溯流,在总体把握古代社会性质的基础上考察所谓“人文”的来龙去脉及其本质,以期…  相似文献   

14.
1935年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虽说是中国在财政金融领域的一项改革,但它却引起了日本各界强烈反对,使本已紧张的中日矛盾突然加剧。这样就使得“币制改革”的意义超出了财政金融改革的本身,而成为当时中日矛盾与斗争的一个焦点。一、“币改”是反对日本扩...  相似文献   

15.
道教生命哲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日本的医学医疗明显地表现出偏重“技”即偏重机械和技术的倾向,这与老庄道家的“道”哲学明显不同①。“道”哲学是以与“技”相对应的“道”为中心,探究人的生命根源(即人的生命本来是什么)的问题。我是一个专门研究中国思想的学者,据我所知,“道”哲学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在日本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今天我将站在老庄道家的“道”哲学的立场,围绕“技”和“道”的实践哲学问题,着重讨论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容及其在日本的影响。一“技”和“道”是中国古代老庄哲学和依据这种哲学发展起来的道教宗教哲学…  相似文献   

16.
美育早就存在东西方古代的教育之中,比如中国先秦时代的孔子就以包含有大量美育因素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学生,与之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的柏拉图在论述儿童教育时,也强调要结合音乐、史诗对儿童心灵施加影响,实际上讲的也是儿童的美育问题。  相似文献   

17.
略述临潭穆斯林女子教育马凤仪在中国教育史上,女子学校的出现是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争取妇女解放的一大尝试。而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从创建之日起,就因为注重科学文化,注重教育,不惜化费巨大财力和人力,兴办了由村学、完小到中学的各类学校。尤其是女子教育...  相似文献   

18.
略述临潭穆斯林女子教育马凤仪在中国教育史上,女子学校的出现是中国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争取妇女解放的一大尝试。而中国伊斯兰教西道堂教派从创建之日起,就因为注重科学文化,注重教育,不惜化费巨大财力和人力,兴办了由村学、完小到中学的各类学校。尤其是女子教育...  相似文献   

19.
摆在中国思想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问题是:中国古代的历史观为什么没有发展出唯物史观但近代以来又能通过“进化论”的中介一跃而接受唯物史观?关于这个问题,人们也有所涉及,但我总觉得不仅语焉未详,而且多从典籍出发,拈出几条“引文”就来“证明”唯物史观是古代历史观的发展,似乎太轻率了。因为考察历史观的发展,不能仅从观念、文本出发,而应以历史、实践为出发点。而且,我感到,就是从文本出发的也往往是没有弄明白它的本来含义、体系结构、前后变迁。因此,我认为首先弄清楚古代历史观是什么,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要解答“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孙子》,也叫《孙子兵法》,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军事家孙武编写的。近代,《孙子》一书流传国外,已经有英、法、德、日、俄、捷各种文字的译本。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发明,诸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作为“硬科学”而促进世界近代文明,没有火药就不能摧毁封建割据,也就不能有近代的资产阶级集权,没有指南针就不能发现新大陆,没有印刷术就不能有近代的文化传播,而《孙子兵法》则具有更普遍的意义,它以“软科学”的形式影响着世界。现在,日本和美国正在出现一股研究《孙子兵法》的热潮,把《孙子兵法》的原理贯穿到各个行业中去。日本企业家大桥武夫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