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09,(7):40-42
佛郎国献天马 通常说来,基督教第二次传入中国一般认为是在元代,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唐代以后的基督教在中国境内并未完全绝迹,只是在中原或汉族聚居区内没有了踪影,而在北方少数民族当中,景教的传播并未完全中断,甚至还有了一定的发展,如在畏吾儿(今维吾尔族)、外蒙古中的克烈、乃蛮、蔑里乞和内蒙古中的汪古部等均尊奉景教。  相似文献   

2.
郑燮是中国题画诗发展史上一位思想奇妙、作品奇绝的题画大师,人们在论及其品格时,往往用“狂、怪”形容,但“狂”与“怪”却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其题画诗歌的特征.郑燮的题画诗歌表面“荒率”,其中藏有“真趣”,而“真趣”之外,有令人深思的“清瘦”之味,这都使得作品整体呈现出疏宕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担当是明末清初云南的一位画僧,他精研禅学,擅长作诗,亦擅书画。担当以对禅宗的深刻体悟来观照书画艺术创作,并作有大量富有禅学思想意蕴的题画诗和禅意画。禅画相通是推崇水墨山水、追求空灵境界,游戏翰墨也是以禅入画,不拘形色,画风萧简疏淡,境界荒寒冷寂,极富禅学意趣。担当和尚以禅论画,主张画禅合一,深具禅学哲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徐晓鸿 《天风》2011,(6):22-24
在郎世宁的另一幅画马图中,有清代著名学者、嘉道年间名臣侍,户部郎程恩泽(1785-1837)的一首题画诗,诗题叫作《题郎海西画马》。原诗如下:吾闻天马不受绊,我听说天马是不受羁绊的,谁欤操此青丝缰。谁会如此为之勒上青丝缰。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2,(10)
最近在青岛湛山寺佛经流通处购得《护生画集》。《画集》始作于一九二八年,是丰子恺为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五十寿时以漫画形式绘制的五十幅护生画。弘一法师六十岁时,依前例续绘护生画六十幅。二集合订一册,共画一百一十幅。每幅都配有弘一法师的墨书题画诗,图文并茂,堪称双绝。第二本画集问世后,弘一法师与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七十岁绘七十幅,刊第三集,……遗憾的是画未了,弘一法师竟在一九四二年(六十三岁)辞世!  相似文献   

6.
"式"指中国画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固有的程式化样式,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最大特征;"势"体现了中国画形而上的法则,代表了布局之阵势。明代李日华说:"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有形有"势"才可有韵有性,可见"势"在绘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历代名家无一不是造"势"的大师,对"势"的探索与研究,因时代的进步不断向更深更高层次发展。花鸟画作为中国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是中国艺术中具有自身独特美感的一门艺术,花鸟画构图中的疏密、开合、虚实等,都是对其"式"与"势"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画家画"与"文人画",是在中国特有的文化土壤中生成的,蕴含着文化身份冲突的绘画艺术分野。张大千从文人画中觉悟,自觉追求"画家画"的新境界。其关于"画家画"的认识与实践,从中国画内部有效回应了20世纪初"中国画衰败已极"的时代挑战,是现代中国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标杆。  相似文献   

8.
李可染是20世纪杰出的山水画家,他在"光"与"色"的表现上有自己独到的处理。在用"光"上,他把西方绘画中的"逆光法"与中国画的笔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具有强烈的光感;在用"色"上,打破明清以来山水画以浅绛设色为主的旧程式,创新色彩观念,他的山水画设色具有一定意象性和装饰性。李可染在用光、用色上,把中国山水画的光与墨、色与墨的关系推动至具有当代性,开阔了现代山水画的新面貌。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中国画意境的传达有赖于画中虚实的表现,而画中的“虚实”是画家化自然之境这胸中之意的深刻体悟的结果,是画家主观精神境界和艺术修养的体现。运实于虚,无虚非实,“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表现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宣扬护生劝善,莆田广化寺佛经流通处,近年精心翻印了《护生画集》,流布人间,实在是一项有益众生的善举。《护生画集》始作于1928年,是丰子恺为老师弘一和尚(李叔同)50寿时,以漫画形式所绘制护生画50幅,弘一60岁时,依前例续绘护生画60幅。二集合订一册,共画110幅。每幅都配有弘一的墨书题画诗,意景深邃,图文并茂,堪称双绝。第二本画集问世后,弘一与子恺约,护生画当续绘;70岁绘70幅,刊第三集,……遗憾的是画未了,弘一竟在1942年(63岁)辞世! 这部漫画的宗旨就是“斥妄戒杀,显正护生”。  相似文献   

11.
象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化.<周易>蕴含着丰富的象思维,可以分为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得意忘象三个层面.中国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石涛是清初著名画家,以擅长山水画闻名于世.他的画论<苦瓜和尚画语录>和其题画诗清晰地展现了其山水画深受<周易>象思维的影响,认为"画者形天地万物"、"画者从于心者也"、"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山水画创作的这个过程与<周易>象思维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2.
“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宋·晁补之《鸡肋集·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文与可,北宋人,以画竹著称。“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郑板桥集·题画》)郑板桥,清初名画家,善于画竹、兰、石。这里提出了  相似文献   

13.
意象造型是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主要特质,其表现手法为写意,既不是单纯模仿客观来追求"形似",也不是纯粹主观臆造。中国画的意象造型是处于一种"似与不似"间的艺术状态,而这种"似与不似"的造型观念体现在中国画的每个门类里,其中就包括中国水墨人物画。从传统发展到现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作品中都体现出了这种意象造型观念,20世纪西方写实主义绘画的观念传入中国并融入水墨人物画造型之中,使得现当代的水墨人物在追求"形似"的方面产生了巨大改变,但同时中国水墨人物画家又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和继承着中国传统绘画造型规律,即"似与不似"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4.
自古,许多论著业已阐述书法与中国画的密切联系,探究其根源,询问其发展,直至其现阶段的碰撞,它们似乎极其内在地契合在一起了。如今,我们以"书画同源"的观点审视中国画的用笔问题,是研究将书法如何运用在中国画笔墨中。将中国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相比较,来论证书法和绘画是人类在两种不同精神状态和目的中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同时,书法在中国画的用笔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丰子恺曾画过一幅《牵羊图》,画中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脖子上都有一根绳索牵着。他家的一个佣人见了,忍不住笑了起来,说每只羊都用绳子牵着干什么,一条绳子不就行了。丰子恺一听,恍然大悟,不禁叹道"真是‘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啊。"  相似文献   

16.
正官场上的"两面人"像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艺术上的"两面人"却像川剧变脸反倒显出几分有趣,韩羽先生就属于后者。他的画轻易不肯出手,即使废画也不送人。这样看似吝啬,实则是对艺术的苛求。他说:"画得稍如人意的,舍不得送人;画得不如意的,不好意思送人。画画儿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相似文献   

17.
正当代水墨人物画中的女性形象相较传统像一个个蒙着面纱身份不明的女子,或出世或入世,或浓妆或淡抹,或粗服褴褛或锦衣华服,或淡笑嫣然或面目可憎,浮躁的人世多的是浮躁的人心和画。水墨的现代性常被无底线地曲解,我以为唯有经着时光的磨砺,真正能静下心来钻研传统,合乎法度而又不囿于程式,体味着当下而又不忘初心的清醒的画者,才是画坛的良心之所在。青年画家中也不乏佳人佳作,黄煦然及其画即如是。被煦然的画吸引之前先被她的人所吸引,初识她时,美而有距离,愈了  相似文献   

18.
“一画”论集中国传统哲学、画论之精华。是既空灵又实在的一种境界。“一画”论辩证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心”与“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老师高级班的培训中,老师给我们讲授了树木人格图的技术及其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树木"象征着人的原始本能或内在情感,某种程度上是画者的象征和自我投射,因此可以通过画树来分析来访者内心的世界或其人格特征。作为一名心理老师,在课题调研过程中,我利用这个技术对一名留守儿童进行了心理辅导。他叫洋洋,男孩,今年6岁。  相似文献   

20.
中国画作品中的意境是指画家的感情结合外界景象的统一体,"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是画家创造的艺术意境。从艺术家的综合素养、章法论中"藏"与"露"的关系等角度谈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并从创作素材准备、构思到创作表现各环节阐释"藏"与"露"的审美概念贯穿于中国画创作的始终。"藏"与"露"的和谐关系在谢赫"六法论"中亦有体现,并对中国画意境美的影响深远而全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