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基础学科之一,目的在于为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史料依据。上世纪以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大家,都很重视史料及史料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如冯友兰、张岱年、朱谦之等著名学者,都曾撰写过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方面的专著。著名教育家、中国哲学史家、佛学专家石峻先生生前亦十分重视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研究,曾于1983年、1984年、1986年、1988年等,先后数次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也曾应邀在其它院校讲授相关课程,影响很大。石先生生前虽未出版相关的著作,但其讲授提纲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计由八讲构成,分别是: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历史,张岱年先生讲,"一九七九年十月,全国各地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在太原开会,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后,许多同志建议创办一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专门刊物。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季刊创刊了。这是中国哲学史这个学科的历史上的一件大事"(1)。《中国哲学史研究》1980年创刊,1990年因故停刊,共发刊37期。1992年,中国哲学史学会重新创办《中国哲学史》杂志,至2017年第4期止,已发行100期。《中国哲学史研究》和  相似文献   

3.
1987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年,是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中专著问世最多的一年。李振霞主编、红旗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哲学史丛书”,包括《中国现代哲学史纲要》(上、下册)、《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选辑》(1—4)、《中国现代哲学史论文  相似文献   

4.
发刊词     
中国哲学史学会刊物《中国哲学史研究》1990年停刊后,两年来,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下,重新创办《中国哲学史》杂志,现在同大家见面了。《中国哲学史研究》创办十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中国哲学史》将继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哲学史》杂志是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刊,是全国唯一以刊登有关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期刊。《中国哲学史》创刊于1980年。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史》在学术界广大学人的关爱下,为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中国哲学史研究,表彰和鼓励中青年学者的学术理论创新,中国哲学史学会暨《中国哲学史》编辑部于2011年开始举办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对中青年学者于2006年至2010年发表在《中国哲学史》杂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哲学史》杂志是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刊,是全国唯一以刊登有关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期刊。《中国哲学史》创刊于1980年。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史》在学术界广大学人的关爱下,为推动、繁荣我国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哲学史》杂志是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刊,是全国唯一以刊登有关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论文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期刊。《中国哲学史》创刊于1980年。近四十年来,《中国哲学史》在学术界广大学人的关爱下,为推动、繁荣我国的中国哲学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崇高的学术声望。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以及《中国哲学史》杂志的历史,张岱年先生讲,“一九七九年十月,全国各地中国哲学史工作者在太原开会,成立了中国哲学史学会。会后,许多同志建议创办一个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专门刊物。经过几个月的筹备,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季刊创刊了。  相似文献   

10.
近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已有近70年的历史。回顾历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个严重弊病是照搬西方哲学史的模式来研究。 1919年胡适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首先采用了西方哲学史的体例来编写,改变了过去那种“学案”体的编纂方法,开启了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先河。但胡适的一个最大缺点是没有注意到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用西方哲学史的传统框架来套中国哲学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上下册)比胡适的《大纲》大大前进了一步,但仍没有改掉《大纲》的缺点,这尤其表现在哲学史材料的取舍和对古人思想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imothy Stanley 《Dialog》2007,46(1):41-45
Abstract : When it comes to how Heidegger understands theology, Martin Luther was instrumental in his early formulations. Heidegger's interpretation of Luther leads him to descry theology as a discipline best left unfettered by metaphysics and this attitude is carried right through Heidegger's career. By explicating Luther's influence upon Heidegger's early Freiburg lectures from 1919‐1923, we can raise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the nuanced way Heidegger construes Luther's theology in the hopes of inspiring key insights for Luther's appropriation in current post‐Heideggerian theology.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