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日本战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生了严重的公害教训,因此公害是日本环境思想的原点。在所有的环境问题研讨中,人们对公害的研究最为透彻,日本的环境政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公害考量的基础之上的。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将此问题作为马克思学说新的发展方向。为此,全面回顾并  相似文献   

2.
环境问题研究的社会学理论——日本学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纵观日本环境问题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不同的时期环境问题的种类和表现形式不同,因此,学者在研究环境问题时所采用的视角也不同,由此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研究的理论也不同.根据以往的研究,可以把日本的环境问题的历史分为公害开发问题期和环境问题普遍化期.日本学者从致害论、受害论和解决论等三种不同的视角对日本的公害环境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不同的环境社会学理论.作为公害开发问题期所建立的理论有受益圈/受害圈理论、受害结构论和生活环境主义;作为环境问题普遍化期所建立的理论有社会两难论、公害输出论和环境控制系统论.我国目前正处在日本曾经经历的公害开发问题期,同时还面临着日本环境问题普遍化期的一些问题.因此,在两个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日本环境社会学的理论对当今我国的环境问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环境的"法治"与"德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的第一部分概述了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必须动用看得见的法治(制)手段,纠正由"市场失灵"导致的环境问题,但这种强制性的"他律"亦有其缺陷;第二部分论证了环境问题为什么同时又是一个道德问题,以及环境道德的评价和绩效;第三部分强调只有配合以道德"自律",德法兼备,才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环境治理.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7,(1):134-143
自今年起,继施行了35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后,中国开始实行了一个新的人口政策。这篇文章以日本及韩国的低出生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基础,提出了中国新"二孩"政策的影响。同处东亚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具有社会文化共通性,且在不同时期也经历过低出生率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许多专家指出,中国的"计划生育"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口出生率,但是独生子女政策在减少人口出生率的同时对社会经济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中国限制人口增长政策和日本、韩国并不成功的人口增长方案中汲取经验,本文提出,中国应实施"二孩"政策,甚至完全开放的生育政策来取代之前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环境社会学与生活环境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日本环境社会学的创立经过,以及创立之后建构起来的各种分析模式在环境社会学中的定位.接着笔者从创始人的立场,就这些分析模式中的生活环境主义模式的理论构成做了说明.生活环境主义模式对中国、日本等人口密度较大的国家是有效的,但是对北美以及澳大利亚等人口密度较低的国家却不一定适用.本文使用了大量篇幅对依据生活环境主义模式的调查方法进行了说明.这种调查方法与社会学通常所说的调查方法出入不大,只是调查更加深入生活,因而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自然"为师的审美心胸,决定了道教能够尊重自然、学习自然。在选择修炼环境、编订道教神仙地理集的过程中,在修建和布局道教宫观建筑的实践中,这一思想因素均得到了充分体现。本文由此出发,讨论了道教在自然环境审美和建筑环境审美问题上表现出来的特点、根源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道教传统中,"山"是一个重要的宗教文化符号。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看,"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经验。本文以此对道教视域下的"山"意象进行梳理,尝试从"山"的三种环境美学特征:"清静"、"神秘"、"神圣"来揭示其宗教意义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张军 《管子学刊》2011,(1):8-12
面对着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今天的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局限考虑——自然环境。这种片面的认识是不利于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面对今天复杂、多向的环境问题,《管子》可以提供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以"道"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主义自然观和具体的一些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包含着经济正义、法律正义等的社会环境思想;心灵和谐的人文环境思想;自然、社会、人文整体主义的"一体之治"思想等。  相似文献   

9.
环境经济政策的伦理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环境经济政策提供价值支持是伦理学作为实践哲学应发挥的作用.环境经济政策是环境政策与经济政策的交叉运用,是政府手段与市场手段的结合,它以可持续发展为追求.环境正义是评价环境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环境经济政策的正确实施有助于环境正义的实现,但如果处理不当,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损害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0.
环境美学的出场,既与审美对于环境的关注之应用相关,又同当代艺术拓展自身而走向环境有关。正如我们的艺术概念已经被拓展一样,我们对环境的理解因而也得到了拓展,从“被拓展的环境感”到“环境经验”都由此凸显了出来。作为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鉴赏环境”的观念也拓展了环境的意义,关于自然的关学亦必须被考虑在其中。此外,环境美学与自然关学、环境关学与应用美学、环境美学与环境伦理学、艺术与环境这四大关系,已构成了当前研究的重要问题。环境美学更广阔的未来正在逐步地展现出来,这是因为,“环境价值”在人类生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内外城市交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分析了现代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提出了如何通过发展城市交通来改善城市环境,以及从城市环境规划入手来发展现代城市交通所应该考虑的几个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此对未来城市交通和城市环境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2.
日据时期"皇民化运动"对台湾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同化政策对台湾佛教界的辐射作用;二、"正厅改善运动"强化日本神社地位弱化台湾本土佛教的影响;三、"寺庙整理运动"推动台湾佛教团体的重新整合;四、日本军事南进计划对台湾佛教界的影响。这些方面深刻体现了日据时期日本殖民政府台湾总督府所实施的宗教殖民政策。  相似文献   

13.
陶弘景是葛洪之后道教美学思想最成体系、最有影响的道教人物,其"游心忘形"的环境美学思想,标志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对于人与环境和谐的朴素思考;其融会儒道的"文以传道"的文艺美学观,"吟啸运八气"、"所在皆逍遥"的诗学理论,及其"手随意运,笔与手会"的书法艺术美学论,又为唐、宋道教文艺美学思想的提升和成熟,作了深广的铺垫.  相似文献   

14.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府推行了文明开化的政策,极力使日本尽快成为与欧美并列的文明强国。日本理论家也推动了日本近代文明的发展,从明治维新开始,以《明六杂志》《文明论概略》为开端,日本近代道德论兴起,关于道德的论争不断进行,形成了国学派(或称为皇学派)、汉学派、西洋派等派别,各学派的"道德论争"体现了"西化"与"传统"的冲突,其结果是在"富国强兵"的终极价值观上达成妥协,形成了明治四十年代的国民道德运动。日本近代的"公德"思想与"国民道德"都服务于日本近代的终极价值目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明治时期,"公德"一度成为理论界热议的话题,推动了明治后期、大正时期全民"公德"水平的快速提升。  相似文献   

15.
《学海》2020,(1):99-105
本文以"健康风险—卫生政策"为分析思路,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儿童健康风险与政策应对。计划经济时期,儿童健康受制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低下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落后的医疗技术条件,其效应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以及运动式的环境改造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健康风险,也产生了健康的经济风险和健康不平等。儿童健康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医疗领域的问题,而需要综合性手段予以应对,需要多部门的配合。  相似文献   

16.
经济学与伦理学的分离导致了当代经济学的一大缺陷,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也不例外.现代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与环境(生态)伦理的分野,既表现在研究方法与手段的不同,更表现在出发点和思维方式的区别.从根本上说,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有涉伦理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有关伦理立场的根本理念问题,即发展终极目标和对环境价值的评价;二是对应伦理规范的基本方法或原则的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分析中"效用"的加总和贴现.  相似文献   

17.
国外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口过度增长和人类过度消费导致严重的环境危机,直接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环境心理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逐步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当前,环境心理学家应更多与环境政策制定者和政府官员接触和对话,促进正确环境政策的决策和形成。同时环境心理学家应在人的环境知觉、环境压力和生活质量;环境心理学研究中的认知、动机和社会因素;可持续发展行为、生活方式和组织文化等方面加强研究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城市发展加快,各国环境运动兴起,公民开始参与到改善环境和保护历史传统的社会活动中,进而影响了政策以及规划的发展。在日本,社区营造是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改善本地环境的活动,能因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变化,来应对地域环境出现的特有问题。本文对日本地域传统景观保护的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并讨论社区营造如何作用于地域景观保护与促进景观立法。  相似文献   

19.
环境消费心理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消费心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个分支。生态既是人类生存的基础 ,又是人类消费的对象。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和个人的消费行为有很大的距离。环境问题的认知是很难和实际经验相联系的抽象概念。个人即使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在实际消费行为中往往选择与保护环境的态度不一致的行动。这是态度、认知和行为没有一致的产生原因。本文对环境和消费问题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学海》2021,(1):141-149
环境行政代履行制度能够在义务人不履行环境义务时,及时实现生态环境的修复,维护环境公益,并通过对义务人追缴履行费用,避免环境义务人转移责任,实现"污染者负担"原则。但目前环境行政代履行仍存在法律规定不完备、缺少与其他公法机制的衔接、不能适应生态环境修复的履行内容等问题。为此,应根据生态环境修复的需要,明确环境行政代履行的授权性规定及行政主体的监管责任,完善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协调与其他公法机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