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实验是关于心血管病人心身反应特点的一系列研究的第一项工作。用皮肤电反应作指标,探讨冠心病人的唤醒水平和习惯化倾向问题。在30名冠心病人和30名正常人身上测试的结果表明,冠心病人的唤醒水平远比常人为高,习惯化倾向则远比常人为差。而且在持续的刺激和紧张作业以后,心理生理状态的恢复过程也远比常人缓慢。这些可能是具有特征性意义的冠心病人的心身反应特点的组成部分,进一步的探讨待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2.
将10 Hz的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施加于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r DLPFC),探讨该区域在时间加工模型中的作用。实验一采用时间复制任务,通过比较基线和后测条件下时间估计行为的差异,探究高频r TMS离线施加于r DLPFC之后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二采用毫秒和秒两种范围的时距,探究r DLPFC在不同范围的时间知觉中的作用。结果发现r TMS施加于r DLPFC导致对1.5 s高估,对600 ms的估计无显著影响,提示r DLPFC在涉及工作记忆加工过程的秒范围的时间知觉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注意在短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枝玲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7,30(3):624-628
注意一直是时间知觉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综述了研究已经取得一些较为一致的结果:在双任务程序中对时间任务的注意越多,时距估计越准确;在单一任务中对目标刺激的时间属性注意越多,对该刺激的持续时距估计越准确;在时间导向任务中,个体可以有效地、主动把注意导向未来的某段时距,那么将对出现在那个时刻的刺激做出更好的反应。最后,讨论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联想实验的基本方法之一,由F.高尔顿(1879)首先开创。其方法是当主试呈现一个刺激(一般为词或图片,以听觉或视觉方式呈现)后,要求被试尽快地说出他头脑中浮现的词或事实。自由联想与控制联想相对应。在应用自由联想时,事前对被试的反应与刺激之间的关系,不加任何限制,但反应一般约定只以语言方式(单词形式)。  相似文献   

5.
汉语语义记忆提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汉语语义记忆的提取进行了两个实验。实验1是自由联想实验,从十三个句子中选出二十三个词作为刺激词。结果表明,以两词间所保持的常识关系来定义的语义距离,对预测自由联想的作业是有效的。实验2采用反应时技术,对真假命题判断及信息提取的时间进行了考查。实验结果与A.M.Collins等人的结果一致,说明了存储于网络不同水平上的句子其提取时间不同这一事实。结果还表明,在信息提取阶段上,汉字字形的作用不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初步探讨毫秒范围内,客体信息保持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实验一发现,知觉到的时间不受记忆负荷的影响,但当保持时间短时,低负荷的反应时低于高负荷的反应时;实验二仅要求被试完成时间知觉任务,发现知觉负荷异于记忆负荷对时间知觉的影响。结果说明,客体工作记忆保持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受到工作记忆资源的调节。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动机角度探讨两种特定的威胁性情绪(愤怒、恐惧)对时间知觉的影响。分别采用情绪面孔图片(实验1)和身体图片(实验2),通过时间比较任务(实验1、实验2)和时间估计任务(实验3),均发现了时间知觉在愤怒和恐惧这两种威胁性情绪影响下的差异:与中性情绪相比,愤怒引起主观时间变短,恐惧引起主观时间变长。研究揭示了情绪动机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趋近动机下主观时间变短,回避动机下主观时间变长。  相似文献   

8.
时间知觉与估计的认知理论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青  魏琳 《应用心理学》2002,8(2):58-64
本文回顾时间知觉与估计的实验研究 ,总结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结果 ,对该领域的各主要认知模型作了较全面的考察和评述 ,并进一步探讨了时间认知领域研究的今后发展 ,尤其是时间知觉与估计研究的脑电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9.
时间知觉是指对刺激的同时性、时间顺序和持续性的认知加工, 表现为时距和时序两个方面。注意机制可以解释实际时间和主观时间之间的差异:注意的增强会延长对时距的估计, 受注意的刺激会被知觉为提早出现。相关的注意理论模型有AGM模型, 系统仿真模型和AUM模型。未来需关注神经科学方面的证据, 进一步推动时间知觉脑机制和跨通道信息整合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张伯源 《心理学报》1985,18(3):90-97
关于冠心病人的性格或行为类型特征的研究,在我国已开始引起重视。本研究从全国18个省市测查了了14名冠心病人,425名常人(非冠心病人)和220名病人家属的评定。发现冠心病人中A型行为类型问卷的得分明显地高于常人,差异显著(P<0.01);冠心病人中A型人分布所占比例大大高于常人,相差2.2倍。无论是常人组还是病人组在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病人中脑力劳动者得分比体力劳动者高(P<0.05)。病人的自我评定和亲属评定之间的等级相关以及常人和病人先后两次重复测试之间的等级相关均为正相关(r值均超过0.50),表明我们所编制的A型行为类型问卷是可用的。  相似文献   

11.
研究是考察拖延个体对拖延相关信息的注意偏向及特点。实验1采用情绪Stroop范式,要求被试忽略刺激的语义,仅判断刺激的颜色。实验2采用修改后的点探测范式,以拖延词和中性词为线索,并操作线索和目标之间的时间间隔,被试的任务是判断目标刺激的位置。结果发现:高拖延的被试难以抵制拖延词的注意,在情绪Stroop任务中对拖延词的反应时间更长; 当拖延词和目标刺激的位置一致时,在短的线索—目标时间间隔(SOA)内,被试对目标刺激的反应时间更长,但当时间间隔长时,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更短。该研究表明,高拖延行为个体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抵制拖延信息的注意,对拖延刺激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2.
双加工理论认为锻炼行为形成中自动加工(系统1)和熟虑加工(系统2)是两个相互作用但又截然不同的信息处理系统,其中自动评价通过触发系统1的自动加工过程激活运动记忆自发的心理联想,并对运动进行情感评价,从而影响锻炼行为。本研究的目的是检测锻炼相关刺激在不同锻炼人群中引发的自动评价特点。采用评价启动任务范式,实验1和实验2分别给予阈上和阈下锻炼词或非锻炼词作为启动刺激,之后要求被试对积极或者消极目标词进行按键反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阈上还是阈下呈现锻炼启动词,均表现为锻炼组对积极目标词反应速度更快。结果表明:锻炼人群对于锻炼词具有积极自动评价。  相似文献   

13.
梁建春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2,25(4):395-397,390
用词汇线索联想的内隐记忆实验范型,对48个时间修饰词进行概念启动效应的实验研究,探讨时间修饰词内隐记忆的特点和内隐时间表征存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学过的词和末学过的词之间词汇线索联想的启动值有显著差异;词汇线索联想和词汇线索回忆两种作业平均击中率的差异效应显著;被试完成两种作业依据的判定标准依次为:词的意义、词的时间属性(长度、时间单位)、过去生活经验等。对时间修饰词的内隐表征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4.
顾艳艳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2,35(4):817-822
摘 要 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汉语背景下是否存在左右走向的心理时间线。实验一,表示过去和未来的时间词作为刺激,呈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要求被试用两手按键对刺激进行过去意义词和未来意义词的分类。实验二,采用线索提示范式的变式,中央的时间词作为线索,完成左侧或右侧闪现的圆点的定位任务。结果发现:(1)对过去意义词用左手反应或呈现在左边反应更快,对未来意义词用右手反应或呈现在右边反应更快,存在空间时间反应编码联合效应(STEARC效应)。(2)未来意义词显著激活对右空间的注意,过去意义词存在激活左空间注意的倾向。表明时间存在左右走向的心理表征,过去表征到左边,未来表征到右边。  相似文献   

15.
孔风  游旭群 《心理科学》2012,35(6):1328-1332
采用时间区分任务探讨不同刺激形式对于空间-时间相容性效应 (space–time compatibility effect,简称STC效应)的影响。实验一采用倒置时间词作为刺激,发现标准的STC效应,即对过去词,“左”反应更快;对将来词,“右”反应更快。实验二采用镜像反转时间词作为刺激,发现反转的STC效应,即对过去词,“右”反应更快;对将来词,“左”反应更快。这些结果表明刺激呈现形式可以影响STC效应,并进一步支持了书写习惯是这种效应的起源。  相似文献   

16.
贾志平  张志杰 《心理科学》2014,37(3):536-541
本研究采用抽象数量和实际数量叠加的方式呈现刺激,进一步探讨数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两个实验都运用时间的系列比较任务,以抽象数量和实际数量这两种数量的一致和不一致为条件,将阿拉伯数字和其字体大小叠加及阿拉伯数字和其呈现个数叠加的方式系列呈现在屏幕中央,要求被试比较判断刺激呈现的时间长短。结果显示被试均依靠实际数量的大小判断时间长短,而似乎忽略了抽象数量的存在。这一结果表明实际数量对时间知觉的影响要比抽象数量大,支持并扩展了数量理论。  相似文献   

17.
“风险”性质的探讨──一项联想测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该实验是为探讨“风险”的性质而进行的词联想测验。实验以“风险”一词作为刺激词,让被试连续进行三次自由式联想。其结果得到了三大类不同性质的联想词及其它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8.
5至8岁儿童时间知觉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儿童的时间知觉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特点?经历哪些主要阶段?这是发展心理学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国外,斯迈思,戈德斯通(E.J.Smythe,1957, S.Gold-stone,1958)等人曾研究过6—14岁儿童对以秒计的主动时间估计和被动时间估计,认为8—14岁儿童对短时间的估计比较准确,时间观念已渐趋稳定,并能利用有关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汉语数字对时间知觉的影响。采用二分试验程序,以400ms和1200ms作为标准短时间和标准长时间,三个实验中屏幕分别呈现阿拉伯数字(1、5和9),汉语小写数字(一五和九),汉语大写数字(壹伍和玖),让被试估计数字的呈现时间更接近于标准长时间还是标准短时间。结果显示三种实验条件下被试均具有低估小数字的呈现时间和高估大数字呈现时间的倾向。这个结果表明汉语数字也会对时间知觉产生影响,汉字形式的数字可以纳入到综合的数量理论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20.
时间知觉的注意调节:一项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双任务实验范式探讨时间知觉注意调节的动态过程。通过指导语使被试按照比例将注意分配到声音刺激的时间属性与音调属性上,形成对时间因素不同注意程度的五种注意条件,同时记录反应时、错误率和事件相关电位数据。对峰值分析发现,P2注意条件主效应不显著,但多重比较时T(只注意时间)与P(只注意音调)条件差异显著;对CNV平均波幅分析,发现注意条件主效应显著,随着分配在时间属性上的注意的减少,其波幅逐渐降低;对T与P条件的差异波地形图分析发现,波幅最大的区域位于额叶、中央区和顶叶;该差异波的偶极子定位于辅助运动区(额上回、额中回)和顶下小叶。以上结果表明,P2阶段存在时间信息加工;CNV反映时间知觉的注意调节,时间知觉中存在控制加工应该以CNV的出现为指标;辅助运动区可能为时间知觉的核心成分,具有跨通道效应;顶下小叶也与对时间的注意有关,但并不是特异性的。本研究不支持Lewis提出的 “自动”与“认知控制”计时系统理论中 “秒”为两系统分界点以及辅助运动区只属于“自动计时系统”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