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时期士人赵斗淳认为北宋司马光于人君三德"仁明武"中尤重"武",这与北宋以降士人以《中庸》"知仁勇"之说解读"仁明武"的观念颇为异致。北宋欧阳修、苏轼等人引《易》论"刚",与司马光《易说》的重武倾向相呼应,对赵斗淳颇有影响;除此之外,赵斗淳还吸收了朝鲜儒学界对朱熹"刚果"说的继承和发展。通过上述途径,赵斗淳间接地接受并强化了司马光《易说》的尚武倾向,形成了宋臣"惓惓于武"的说法。  相似文献   

2.
正陈睿超著《司马光易学宇宙观研究——以〈潜虚〉为核心》一书于2020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指出,北宋司马光独创的《潜虚》是其易学宇宙观建构的集中体现,在司马光的易学体系乃至整个哲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首先,该书对《潜虚》的版本情况、今传《潜虚》全本的续补者、《潜虚》之《行图》《变图》《解图》文字的真伪甄别等文献方面问题进行了细致考辨。其次,该书论述了作为"拟经"的《潜虚》在哪些方  相似文献   

3.
司马光对《老子》的注解,最大特点是坚持儒学本位、以仁义释道。其迥异诸家之处是主张"道亦可言道",认为老子所说的道不是常人所说的道。其反映北宋《老子》注家共识的地方是主张有无并重,认为自然之道并不排斥礼乐刑政。其注解的最大缺陷,是丝毫没有涉及新儒学最重要的理论问题,即心性问题。这可能与司马光不擅理论思辨有关。  相似文献   

4.
《稷下赋》出自《温公文集·卷四十三》,作者司马光(1019年—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宝元进士,历任仁宗、真宗、神宗、哲宗四朝,为相一年。仁宗时,初任地方官,后为京官。王安石行新法,他与安石政见不一。他所著《资治通鉴》凡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取材除十七史外,尚有野史、文集等二百余种。全书年经事纬,史实系统而完备,确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取得鉴戒。诗文有《司马文正公集》。  相似文献   

5.
宋明医易学散论徐仪明一宋明时期,理学家多热衷于《周易》之学,仅北宋解易的著作就有六十余家。其中著名的有:欧阳修、李觏、胡瑗、周敦颐、邵雍、张载、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苏轼等。这一时期易学研究的基本特征是,深入发掘《易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从总...  相似文献   

6.
南宋初年,朱震在《汉上易传》中提出北宋先天易学师承谱系:陈抟→种放→穆修→李之才→邵雍。鉴于朱震在当时的学术地位,此说更易于广泛传播,遂成学界定论。但经考究发现,其实陈抟、种放和穆修三人之间并不存在师承关系,此谱系实来源于邵雍之子邵伯温的刻意创造。由于北宋后期存在着对邵雍师承的质疑之声,因此邵伯温初创此说,其本意是为其父的学术渊源进行辩解。尔后再经晁说之的补充与完善,最终构建了完整的北宋先天易学师承体系。  相似文献   

7.
新书简介     
《内圣外王的贯通一北宋易学的现代阐释》,余敦康著,学林出版社1997年1月版.此书正文分为八章,分别对北宋时期著名易学家李靓、欧阳修、司马光、苏轼、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的易学思想作了深入、细致、新颖的研究.除正文外,附录部分探讨了汉代易学、魏晋易学以及金岳霖、冯友兰、熊十力三先生的易学思想.因而,全书事实上勾画出了汉代以来易学发展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8.
正北宋大儒司马光,字君实,人如其字,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司马光自我评价:"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其胸襟光明磊落、坦坦荡荡,无论是为官、治学还是处世,始终秉持诚信之道。司马光晚年时,生活拮据,家中正有一匹良马,性情温顺、毛色鲜亮,为补贴家用,司马光只得忍痛割爱,让老仆牵到集市上卖掉。临去前,司马光特意嘱  相似文献   

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似成定论。然史、汉、通鉴记此事相异。董氏对策不在建元;建元尊儒发自御史大夫赵绾;《汉书》移秦“丞相绾奏”黜李斯奏议补建元元年;司马光移董策建元元年,始成此说。汉武尊儒未罢百家,而是“兼容并包”,“霸王道杂之”,以醇儒传经,能者为治。汉武删《今上本记》;杨恽等多人缮补《史记》;刘歆为刘氏中兴崇汉武,尊古文、神秘《周礼》,是易王绾奏议为卫绾奏议始作俑者。司马光以《通鉴》说宋神宗更化易政,反对王安石变法,是其伪造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的基本动机。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宋代历史上,司马光既是举足轻重的一代名臣,也是博学多识的卓然大儒。他在“熙宁新政”、“元祐更化”中无可取代的地位,使之成为长期以来研究北宋政治史的重要对象。他所主持撰写的不朽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也以其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在中国史学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同时,生当  相似文献   

11.
王安石博闻广览,尤爱《老子》,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曾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司马光也说"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①,其所注《老子》,对王雱、陆佃、吕惠卿等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亦一代宗匠也"②。可惜王注《老子》仅前十一章原注尚存,其后注文已散佚,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史学会河南分会,于1981年12月18日至22日在郑州召开北宋哲学思想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张载哲学思想,也讨论了司马光和胡瑷的哲学思想。本文综述关于张载哲学思想的讨论。与会者一致认为,北宋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宋明理学产生和形成的时代。张载作为两宋新儒学运动的开创人物之一,对整个宋明哲学的发展有其积极的贡献。从世界观上说,两宋新儒学运动并不是一个单纯化一的学派,从一开始,就暴露了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为我国继司马迁之后,最杰出的历史学家,其所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乃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名著之一。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观的积极思想成果,同时从哲学思想方面对司马光的史学成就给以理论上的论证,本文试就司马光的历史哲学进行一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正1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谈到韩信之死时说,韩信不知停止,最终遭殃,如果他能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就会如张良一样,安享晚年。韩信为刘邦的西汉帝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韩信,恐怕就没有西汉帝国。但如此功勋,最终的赏赐不过是一个楚王。大概是韩信感觉委屈,所以在楚地,常常招摇出行,随从大队旌旗招展,万马奔腾,俨然皇帝出巡。司马光扼腕叹息说,韩信就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的史学家和政治家身份向为人所熟知,但其作为理学家的一面却一直被人忽视。通过对宋代文献的考察,可以确认司马光是北宋理学发生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一位重要思想家。虽然司马光的思想仍然带有汉唐儒学天命观、宇宙生成论的某些特征,但他已经基本建立起理学体用思维模式,初步讨论了涉及本体论、心性论、修养论的理学基本范畴和命题。对司马光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理学发生及其初期发展过程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6.
宋代是中国礼学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司马光、王安石、程颐等人的礼学造诣皆甚高,而张载的礼学更是名重一时,著有《横渠张氏祭礼》、《冠婚丧祭礼》、《礼记说》、《仪礼说》、《周礼说》等书(以上诸书均已散佚),其传世著作《正蒙》中有专论礼学的《乐器》、《王禘》等篇,《经学理窟》中有专论礼学的《周礼》、《礼乐》、《祭祀》、《丧纪》等篇。史称,张载之学“尊礼贵德”(脱脱等,第12724页),“以礼立教”(《二程集》,第1195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礼学体系。从整体看,张载的礼学是由两套系统构成的:一套是关于礼的基本观念和礼学结构功能的…  相似文献   

17.
张新杰 《法音》2010,(8):13-21
<正>一、引言《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所依经典之一,据记载东汉至北宋共十二次翻译,现存五种译本,分别是:1、《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东汉支娄迦谶译(以下简称"汉译");2、《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  相似文献   

18.
《周易》对欧阳修文学观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既是文学家又是易学家的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其文学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周易》这部古老、奇特、意蕴丰富的儒家经典的影响。本文就欧阳修文学观念中的“文道关系”论、“简易为文”说、“穷而后工”说等方面所受到《周易》的影响进行考辨与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礼学比较发达的朝代。①在宋儒中,司马光(字君实,1019~108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1021~1086)、程颢(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1032~1085)、程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1033~1170)、朱熹(字元晦,号晦庵,1032~1085)等人的礼学造诣皆甚高,而张载(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1020~1077)对礼学尤其重视,著有《横渠张氏祭礼》、《冠婚丧祭礼》、《礼记说》、《仪礼说》、《周礼说》等书②,其传世著作《正蒙》中有专论礼学的《乐器》、《王禘》等篇,《经学理窟》中有专论礼学的《周礼》、《礼乐》、《祭祀》、《丧纪》…  相似文献   

20.
以图像表达思想,并对于图像本身作出解说,在北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可以看作这方面的典范。周濂溪之后,不仅宋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太极图说》的作品,有的甚至模仿周濂溪“太极图”而制作类似的图式以表达其思想。而且,随着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周濂溪《太极图说》对于朝鲜理学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中期郑秋峦的《天命图说》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可以作为东亚地区“思想图解”的两个范例。本文以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为中心,讨论“思想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