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距离     
距离是时间的,是空间的,也是心理的。有时候,人们需要距离,希望距离能够隔断是非,获得安全,得到美感;有时候,人们讨厌距离,视距离为障碍,为距离而痛苦,千方百计地去消弭距离。距离能够弥合裂痕,淡化仇恨,泯灭是非矛盾;有时则恰恰相反,冲突因距离而愈演愈烈。隔阂因距离而不断加深,甚至无法弥合。  相似文献   

2.
星云  圆性 《佛教文化》2007,(4):18-22
是非的可怕"是非朝朝有,没有现在多。"现代的家庭、社会、朋友、兄弟、夫妻等……,真是此亦是"是非",彼亦是"是非",到处"是是非非",搅乱得大家纷扰不已。人生本来是很快乐、美妙的生活,可是"是非"像瘟疫不断的侵扰着你,有时候躲也躲不开,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证明"是非"有无比的力量。"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诚不虚也。  相似文献   

3.
良知作为本体具有三重意义:作为造化的精灵,天地万物因本心良知而存在,呈现为意义世界;作为是非的准则,道德人生因本心良知而明辨,呈现为道德世界;作为真诚恻怛的灵觉,妍媸美恶因本心良知而照觉,呈现为审美世界.良知本体所蕴涵的个体性、情感性、直觉性、当下呈现性特征,为审美境界的呈现提供了直接的契机和本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与道德建设有着紧密联系,佛教修行就是提高道德修养与塑造人格的过程。《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一生说法的记录和其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的劝善箴言是衡量人们的言行举止和判定人们道德生活的是非准则;《坛经》能够引导人们对自己的道德进行积极地自我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6.
李贽与黄宗羲分别从道德与政治的两个层面上挑战了中国传统秩序,王阳明心学是他们异端思想的共同来源。李贽挑战了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道德标准,黄宗羲挑战了以天子之是非为是非的政治标准。相反,政治权威与法律制度构成了李贽异端思想的自我限度,而道德秩序与儒家传统则构成了黄宗羲异端思想的自我限度。李贽与黄宗羲的最终目标都是期望建立一个新的秩序,一个能够让人坚持内在德性挺立,并且获得外在制度保障的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承受幸福     
1996年10月8日,82岁高龄的威廉·维克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此之前的60年里,威廉·维克里一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教,埋头研究经济学,其研究成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得不到公众的承认。如今能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他来说,应该算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了。然而不幸的是,在他获奖的三天之后,他与世长辞了。据称,维克里是由于过分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而死亡。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痛苦是最难以承受的。其实,有时候幸福也会和痛苦一样能够轻而易举地击败一个人。幸福之所以能够摧垮一个人,是因为人们把幸福看得过重,或者幸福来得突然,让人毫无思想准备。固然,追求成功和幸福是人们普遍的良好的愿望。但是追求的过程就是奋斗、摸索和等待的过程,追求的本身也是一种  相似文献   

8.
一般说来,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并不具有敌我对抗的性质。然而,道德生活的善恶是非也有质异性与当量性之区别。所谓质异性的善恶是非,表现为善恶价值正逆相反、性质相悖的对立性质;而当量性的善恶是非,则是善恶价值性质相容、只是度量失当的是非。  相似文献   

9.
《列子·周穆王》篇的"郑人有薪于野者"一段大发梦觉、真假、彼此、是非难辨之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鹿之得失所伴随的梦觉难辨问题。原文并未在对立两者中最终下一明确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混淆梦觉、无论对错,而是以此揭示出主体距离是非争执的尺度不同,梦觉所呈现的样态也随之而异。概言之,梦觉之辨依是非之争而起,是非之争则又导源于彼此之别。然而,彼此的对立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起作用,因为在更根本的意义上,人与人是相互感应唱和的。由此可见,那种就梦觉而言梦觉的思路是有很大局限的,可以说,梦觉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梦觉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梦觉主体的层次与境界。  相似文献   

10.
实施子宫切除手术中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患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接触方式、空间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利用人体动态和表情来显意传情的视觉性表意符号系统,是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一个  相似文献   

11.
距离     
人对距离的判断永远不准确。远和近的观念往往是心理作祟的产物。有时候以为近在咫尺的,其实并不唾手可得;看似远在天边的,也可能不费太多力气便到手。加入价值判断后则常这么认为:美丽的东西越近越好,  相似文献   

12.
在庄子看来,“言”是人召唤与接纳万物的基本方式,在人类思想与生活世界的建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万物既以“浑沌”为其本然态势,因之而起的“言”也呈现出“未定—无常”之常貌。如果“言”不能知止于此,就会逐渐衍化成试图在浑沌中固化价值、凿出秩序的“庄语”。通过“有用—无用”之辨与“是—非”之辨,“庄语”试图定性乃至重构包括人在内的万物,从而形成了对万物的限制与宰制。正是为了解决语言因隐于“荣华”而使人无法合理观物、应物的生存难题,庄子提出了寓言、重言与巵言。寓言、重言是以人之是非、古今观念为基底而生成的语言策略,意在弱化言说对象的是非对抗心理、因顺言说对象的尊古崇圣心理,以期实现平等而有效的沟通效果;巵言则是依乎天理、因物为正之言,由之敞开的是一个“咸其自取”的生活与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13.
我讲授《形式逻辑》的二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从事《形式逻辑》教学工作的。在讲到换质法时,有几个学员向我请教这样几个推理是否正确。 (1)正方形不是等边三角形;所以,正方形是非等边三角形。 (2)静止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所以,静止是非匀速直线运动。 (3)铁块不是高浓度硫酸溶液; 所以,铁块是非高浓度硫酸溶液。 (4)江姐不是经敌人毒打而招认的叛徒; 所以,江姐是非经敌人毒打而招认的叛徒。  相似文献   

14.
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提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真实性)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  相似文献   

15.
医患之间进行交流活动最重要的工具是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体态语言也很重要.事实上,人们时常自觉不自觉地通过目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接触方式、空间距离等体态语言来表眄达自己的情感和意愿,这是利用人体动态和表情来显意传情的视觉性表意符号系统,是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1].  相似文献   

16.
徐富明  蒋多  张慧  李欧  孔诗晓  史燕伟 《心理学报》2016,48(10):1292-1301
基线比例忽略是指在不确定情境中, 个体进行判断和决策时不能充分利用或者忽略基线比例的现象。本研究通过系列情境实验探索了三种不同维度的心理距离, 即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对基线比例忽略的影响。结果发现, 三种心理距离均能够对基线比例忽略产生影响: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近时, 个体更容易表现出基线比例忽略现象; 而当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和社会距离较远时, 个体的基线比例忽略倾向减弱。  相似文献   

17.
社会价值取向反映了人们对自己和他人分配结果的一种稳定偏好,影响着个体对提议公平性的认知及规范执行。同时,自我-他人决策差异也是影响规范执行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尚不清楚价值取向和社会距离如何影响公平规范执行。本研究选取了20名合作者和20名个人主义者,使用单次匿名最后通牒博弈任务,考察了资产分配情景中价值取向对自我-他人决策时公平规范执行的影响。结果表明:(1)相比自我决策条件,合作者在替他人决策时更多的接受不公平提议,而公平提议的接受率不受社会距离的调节;个人主义者的提议接受率则不受社会距离和提议类型的交互影响;(2)合作者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显著高于自我决策,而个人主义者在自我决策和替他人决策时的接受阈限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价值取向能够调节自我-他人决策时,人们对不公平提议的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8.
钟毅平  张志 《心理学探新》2011,31(3):230-233
建构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认为时间能够独立地改变评价对象的建构水平,从而对对象的不同特征赋予不同的权重。个体倾向于用抽象的整体的特征表征时距远的事物,而用具体的局部的特征表征时距近的事物。空间距离不同的评价对象是否也遵循同样的规律?在考察时空距离与个人相关性的基础上,通过2(时间距离:明天和十年后)×2(空间距离:近地点和远地点)×2(特征类型:样例特征和类型特征)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探讨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特征类型对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空间距离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态度。在远空间距离水平上,时间距离对态度的影响显著,而在近空间距离水平上时间距离对态度的影响不显著;在远空间条件下,时距远的对象优先注意类型化的特征,时距近的对象优先注意样例化特征。最后,在建构水平理论框架内讨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世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我爱你,为了你的幸福,我愿意放弃一切——包括你。失望,有时候也是一种幸福。因为有所期待,所以才会失望;因为有爱,才会有期待。所以纵使失望,也是一种幸福,虽然这种幸福有点余痛。  相似文献   

20.
孔子 是非 假道学——李贽思想散点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非·假道学———李贽思想散点论析王承丹李贽坚决反对把孔子神圣化的做法,他力图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即孔子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求道圣者,他同常人一样有情有欲有私心。他十分激烈地指出,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是错误的,并进一步提出了“人之是非人也”的观点。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