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设计除了满足人类对生活的追求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艺术设计的原则应该是"人与自然的最高和谐"。人仅仅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尽可能地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做出有道德的设计作品来。设计是一项社会活动,设计师需要不断地拷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坚持了设计原则,是否坚持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的主仆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伦理层面,主张要承认自然的伦理尊严,摒弃人为自然立法的思想传统,实现人为天地立德,伦理之善的完成必须依赖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进而,化解人与自然的道德冲突与疏离,这不仅需要满怀友爱大爱的生态道德情感,还需要变革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以及与之联系的整个社会制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和解.这不仅是马克思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极伦理关怀,更是他们为人类构建的生态伦理的至善图景.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身心这四种关系的和谐生态的文明。它蕴含着人尊重自然、管理自然、保护环境等自然道德的根基,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他人合作等人际伦理要求,社会尊重个人、个人认同接纳并融入社会等社会伦理精神,个体自尊、自律等自我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4.
重思感性活动——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性”是康德和马克思思考问题的共同出发点,但康德看到的是“活动的感性”,而马克思强调的是“感性的活动”。从表面来看,这只是词语的颠倒;从内在机理来看,却是思维方式的根本不同。“活动的感性”引申出科学知识与道德信仰的划界、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感性的活动”则蕴含了人与自然的原初关联,彰显着实践活动涵摄认识活动的一体关系,其理论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此,人对自然合理性态度的形而上学根据只能是“感性的活动”,它内在蕴含着“人应当怎样行动”的绝对道德律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以人的自由本质为前提、凭借人的理性能力确立的改变世界所应遵循的普遍价值原则之一,对人的经验生活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范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开辟出生态伦理向度的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道路,提出了承认自然主体的自然解放观点。认为生态伦理向度的自然主体重建可以唤回人对自然存在意义的肯定,找回被遮蔽的主体——自然,找回失落的主体——人,在人与自然共为"存在"的基点上实现人与自然从两极到统一、从对抗到同盟、从对峙到融合的和谐发展,恢复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状态。自然主体的伦理重建是人类摆脱异化、走出单面人生、重塑多维生命的重要维度,使形而上学(生态伦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和谐世界)成为可能,体现了马尔库塞对本体论存在之源的反思,奠定了马尔库塞生态伦理思想的本体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代人迫切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庄子与康德对此问题的看法在各自的文化传统中都具有典型性。康德希望通过美学统一人的认知与意志,通过道德目的论以及人的实践活动来统一自然与自由。庄子主张人应该尊重自然,并认为可以美的生存方式体验自然与自由的统一。康德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工营造的道德世界,庄子的理想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生态社会。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生命本体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哲学角度讲 ,人的本质即人与自然的本体差异 ,它是那种能够把人与自然的本质区别标示出来的逻辑尺度。无论传统的理性句法与审美句法 ,还是作为其现代变种的实践本体论与符号本体论 ,实际上都未能从逻辑上完成这种本体论证明。这种尺度只能是以人自然欲望为生产对象的道德尺度。从语言哲学上讲 ,只有可以从“质的分析”高度区划出人与自然之本体差异的伦理句法 ,才能捍卫“人是目的”这个基本的人性原则。然而另一方面 ,这种道德本质又不同于中国传统的那种因与自然血缘相混淆而显得不够纯粹的旧伦理学。新道德主义是一种性命之学 ,是一种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展开的生命本体论 ,是一种在探索人性根本属性的基础上来解读和阐释生命存在的高明学问  相似文献   

8.
论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爱华 《学海》2006,42(3):143-149
解读自然的视域具有多重维度。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运演来看,在人类通过五官涉及并且按照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的物质条件、按自己的需要建造自然的时候,人与自然就结成了关系共同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自然与人构成伦理关系。由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人与自然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伦理关系之一。  相似文献   

9.
道教从基本的自然宇宙观出发,建立了独特的"天人合一"体系,把人与自然看作有机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通、相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可以作为现代人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借鉴。  相似文献   

10.
致力于人与自然的终极和解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本思路与价值追求,也是萨拉·萨卡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得以构建与形成的致思逻辑。通过对现实生态恶化的境况反思与"生态资本主义"的理论批判,萨卡分别从自然与人的双重层面得出增长极限与道德沦丧是致使生态日渐恶化的主要原因。此种情况下,唯有生态社会主义而不是生态资本主义才能改变这一弊端,基于自然由因的考虑致力于实现社会可持续性发展;基于人的维度发展"新人"以作为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的伦理保障。萨卡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理论承袭与时代发展,尽管其某些具体观点与措施存有争议,但整体上对于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广强 《美与时代》2006,46(2):78-80
两宋山水画以形象的方式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它与西方传统、日本禅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别。它把自然作为人温暖的生存家园,人作为自然平等的一员,人与自然和谐共赏。这种独特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式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是现当代西方哲学思潮中生态伦理与生态道德建设的重要生力军,他们在批判现代性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毁灭性破坏的同时,倡导建设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的、符合生态伦理观的生态世界.探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所建构的生态伦理观,重新确立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生态文明,是走出现代性困境的可选择的“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人类社会关注的问题。道教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它反映了道教“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道法自然”的和谐原则。一、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道教对于理想仙境的追求,实际上是对于人与自然万物和谐的一种向往,也是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借助力。这种追求,一方面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描述;另一方面也体现在道教的神仙信仰之中和对自然的态度上。道教对理想仙境的追求,首先表现在对神仙洞府的…  相似文献   

15.
和谐社会公民道德生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道德状态,它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和人的身心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要让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生活,而道德生活是在物质生活基础上的超功利的精神性审美生活,是旨在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和谐的创造性生活。生态伦理教育、政治伦理教育、经济伦理教育和文化伦理教育将为和谐社会的公民道德生活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6.
加强"三理"和谐教育是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全面发展的命题是基于我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求和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实任务而提出来的.开展伦理、心理、生理即"三理"和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找到了促进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切入点.道德科学本身内含着人的品德、人的心理意识和人的行为活动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在规定性,体现了人的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学科理论联系上看,"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三理"教育实践上看,人的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生理健康教育是不可分的.在日常生活中,人的道德品质与人的心理意识、人的行为活动的交互作用的链条关系也是非常密切的.这些都验证了加强"三理"和谐教育符合青少年道德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圣经》的生态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圣经>认为宇宙万物和人类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创造的世界是美丽、有序、和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世界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人负有管理万物的责任;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人类犯罪的结果,"原罪"引发了最初的生态危机;耶稣基督救赎的范围包括自然界;<圣经>以恢复人与神的正常关系为中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此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生命道德是人的生命关系的应然,心理健康是人的关系世界的实然反映,回归到人的生活世界,两者在本质上具有统一性,都是为了追求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精神信仰的和谐关系。生命道德与心理健康在"关系性"上的统一性使得生命道德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积极的生命价值观能够引导大学生摆脱消极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积极的生命道德行为有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社会支持;良好的生命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和处理成长、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命意义感能促进大学生积极悦纳自我,产生主观幸福感。因此,加强大学生生命道德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不断追求与自我、与自然、与社会、与信仰的和谐,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自然即人人即自然——人与自然在何种意义上是一个整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哲学观念上将人与自然的关系把握为一个整体,被看作是反对人与自然分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路径.目前在生态伦理学研究中所建构的人与自然关系之整体模式是: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然而,这一模式本身就消解了人之为人的存在,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亦随之成为幻像.笔者对比了西方哲学史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两种整体形态,最终指认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形态才是合理的整体形态,而这一整体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则是:人即自然、自然即人.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见解则为这一整体形态何以可能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0.
和谐伦理精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动态的理性社会,它需要一种全新的和谐伦理精神来支撑。这种和谐伦理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尊重自然等三个方面。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诚信友爱是协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基石;尊重自然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精神。这三种伦理精神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人和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