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乃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可以分为生产关系、意识形态关系和人际关系三个层次。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在交往过程中,由于互相认识、相互影响、相互体验而形成的心理关系。这就是说,有了人们之间的交往,才有彼此的感知与理解,才能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态度,才能建立起一定的人际关系。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思想品德就是在与人们的交往过程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对学生来说,最现实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  相似文献   

2.
友谊与福传     
随和的举止、友谊、亲善的交往、劝导慈缓的言语和行为都能够使人很快与你达成朋友,有益于福传事业的开展,是对生命最高奖赏的财富,这就是与生俱来对目标的追求,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只要专心致志地友善交往,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和幸福,所以我非常相信苏格拉底的断言:“艺术家们看上去并不聪敏。但事实上却是唯一真正聪明的人。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在不同的科学领域里,有许多学者都对交往问题进行了研究,其中括包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什么是交往?如何掌握交往的过程?交往在儿童道德培养中的作用?父母在与儿童交往时,应具备什么样的心理条件,才能顺利地完成这一活动?他们认为,交往的定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交往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交往过程中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在彼此交流思想  相似文献   

4.
人们的交际活动就是相互交流信息的活动。言语是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它不是唯一的和孤立的,信息交流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复杂的过程。在通常的情况下,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言语活动并带有伴随动作来进行的。不过,我们还应该看到,在交际过程中,语境,作为信息交流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交往学说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承认理论之间存在一定的理论关联,从费希特主体间性的相互承认到黑格尔市民社会的相互承认,再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可以大致梳理出一条思想脉络。费希特从主体的自由效用性先验地演绎出主体间性,论证了有限理性存在者之间的相互承认构成自我意识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黑格尔则从更加辩证的和现实的视角提出市民社会中人们在劳动、财产、交换和契约中达成相互承认。最后,马克思在黑格尔关于劳动的承认理论基础上,建立起唯物史观的社会交往学说,并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的异化形式。  相似文献   

6.
交往性医患关系强调言语沟通基础上医患交际行为的平等性、协商性、理解性和认同性,而在现实医疗实践中,由于工具理性的深刻影响,医患之间以言语沟通为核心的交际行为因缺乏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交往条件,而导致双方有效交往的普遍缺失。因此,要建构医患之间的交往性关系,必须重构医患的生活世界,打破工具理性的主宰地位,用交往理性引导人们的医疗行为,创造医患合理性交往的有效条件,用平等的、对话的、理解的交往机制保障和谐医患关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文摘卡          下载免费PDF全文
1.成人与儿童交往选择的决定因素在成人的相互交往中,生理特征和态度的高度相似性、相同或相近的籍贯或种族、文化背景、受教育水平和价值倾向等是个体间相互吸引的重要决定因素。此外,研究表明,根据年龄和社会地位的不同,个人之间相互需要的程度、提供帮助和支持的能力水平,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成人间交往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限制异性之间 正常的交往,“男女之大 防”、“男女授受不亲”,这些 封建道德要求,今天在一些 人的头脑中仍然起作用,特 别是在婚后和恋爱过程中, 对于异性间的交往,更易引 起种种怀疑、议论和责难。 1986年,我们在天津市927 户城市居民中进行调查。对 于“婚后与异性交往”的看 法,其中认为“应当只限于 工作中的交往”的186人, 占20.1%;认为“可以自由 交往朋友220人,占23.%; 认为“交往应有一定的界 限”的482人,占52%;认 为“绝对不可以”的39人,占  相似文献   

9.
工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人进入生产企业或其他职业劳动场所。人们在保持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交往和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邻居交往的同时,又接受和发展了以职业劳动的“业缘”为基础的同事交往。许多同事共同劳动的方式和每日八小时左右的工作时间,加强了同事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同事交往逐步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社交形式。然而,与其他交往形式不同,同事交往中包含着较多的干扰因素,同时,目前所存在的“唯上”心态又起着强化这些  相似文献   

10.
“人生活不只靠饼,而是靠天主的圣言”。这是耶稣在圣经中说的一句话,意在告戒我们,在信仰的旅途上,我们应该有比较明智的生活方式: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创造生活的美好环境,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全面地照管好我们的灵性生命,使它更加丰盛,有活力。耶稣曾许诺:听天主的话,而实行的人,必获得永生。在生活中,用天主的话来彼此安慰扶持,彼此鼓励劝勉,会使人感到“爱”的温暖与幸福,而这正是基督徒灵修的完美表达。人愿意了解别人,也愿意被人了解。在交往中,人藉着言语将自己表达出来而给与他人,言语和答复,使…  相似文献   

11.
人际交往中情感是相互的,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亦希望得到学生的爱戴。在师生关系中,交往的一方——学生,也可以主动一些,可以在交往中起主导作用,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学生先把老师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来接近,经过一系列的活动,缩短了师生心理距离,产生了认同、理解和接纳,建立了新的、积  相似文献   

12.
交往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受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受到一定制约。文章首先阐述了城市规划对交往的影响,接着分析了户外活动与交往的关系,并得出户外活动能够为交往创造条件这一结论,最后给出利用城市规划来增加交往的方法,从而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3.
口头言语整饰的信息加工假说刘霞,潘晓良(湖北大学行政管理系)1引言1.1口头言语整饰的概念在口头言语交往过程中,有意识地、精心地选择自己认为对当时当地特定受话者而言是最适当的语言,以迎合、感化、说服、暗示受话者,有意识地控制受话者并引导其做出符合说话...  相似文献   

14.
谈贵友 《美与时代》2014,(3):145-145
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心理活动是影响与人交往的重要因素之一。当采访与被采访双方产生某种吸引时,适当的交流才有可能成功。在采访的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的技巧,通过结合新闻采访的特点以及借鉴人际吸引律来增强相互吸引的力量。在采访中,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活动是互相影响的,作为主体,记者不仅要把握好自身的心理状态,而且还要分析对方的心理。  相似文献   

15.
2-6岁是儿童言语能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2-3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关键期,3-6岁是儿童言语发展的巩固期,是前一段形成的言语能力的深化和发展.这两阶段儿童言语的发展具备下面几个特征:(1)儿童的言语能够很清楚地为他的家庭之外的人所理解.(2)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到言语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工具.(3)儿童的词汇量范围为100-几千个.(4)句子的结构逐渐地复杂化,成人化,或已接近成人的水平.此外,儿童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提问”.  相似文献   

16.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17.
交往的异化:马克思《穆勒评注》中的"承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盾 《现代哲学》2007,(5):16-20
文献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穆勒评注》因提出"交往的异化问题"而极大深化了整个《巴黎手稿》的理论内涵和意义。这一研究结论可从哲学史角度给予支持和佐证,表现为:在《穆勒评注》中可明显看到黑格尔发明的承认问题对马克思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马克思对黑格尔承认论题的重大推进。马克思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承认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发生的严重扭曲和异化的揭示,就突出体现在《穆勒评注》从货币和商品交换角度对"交往的异化问题"的说明中。  相似文献   

18.
启明 《思维与智慧》2008,(12):30-30
人际交往从来就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的人们更加注重如何处理好人际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实践告诉人们,和谐的人际交往来自交往主体的“应做什么”和“不应做什么”两方面的保障。有些人在“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好,可在“不应做什么”方面做得很差,二者相互抵消,人际关系平平,甚至很糟。所谓“不应做什么”,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与人交往应“避其讳”。  相似文献   

19.
人际关系作为人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基础性概念,表达了人自身存在的方式与价值的确证。从原初视角审视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之发生与发展的一种生态意义上的轨迹,我们可以看到由血缘家庭开始的人伦谱系在自我认同过程中诠释着传统人际关系指向的最终追求——人际和谐。而从血缘到地缘等交往的多元化发展和交往关系的持续扩大,使传统人际关系的和谐基础必然要求一种内在的置换,即由"原发性内在要求"转为"相互性要求"。面对当前人际交往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通过深入省思,树立一种"共在化交往原则",从而实现现代人际关系及其和谐的追求。  相似文献   

20.
听、说、读、写是有文化的正常人言语交际的四个基本环节。言语行为有两个方面即:口语行为和书面言语行为。这两个方面有着各自的神经结构基础。但就个体言语发展来看,从听语到口语,到书面言语却又是相继形成,相互推动,相互制约的统一的大脑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